王传福:“拒绝”巴菲特的人



  “为何投资偷窃商业机密的公司?敢不敢开比亚迪汽车上下班?用何种专业判断比亚迪的潜力?”自从比亚迪与富士康发生专利纠纷后,鸿海集团总裁郭台铭总会向比亚迪发难。5月3日,在接受台湾媒体采访时,郭台铭再次声色俱厉,直指比亚迪不道德,但是这次的矛头不仅对准了比亚迪,而且还对准了去年投资比亚迪,并引起全球关注的巴菲特。在咄咄逼人的“三问”中,郭台铭不仅列举了比亚迪的种种不是,而且还口气坚定地说,自己将会买上一、两股巴菲特公司的股份,以股东的身份直接当面质问巴菲特先生,搞清楚到底是巴菲特糊涂了,还是巴菲特公司另有所求。

  但是,不管怎样,无论郭台铭以何种语气指责比亚迪,以何种理由质问巴菲特,巴菲特在经济危机时投资比亚迪,这是一事实,而且比这一事实更强有力的是,比亚迪曾拒绝过巴菲特的投资。这样的事情,出现在中国企业身上是少有,而有着“股神”美称的巴菲特更是很少遇到。然而,事实就是这样,一位戴着眼镜,年方42,喜欢穿工程师服的王传福就制造了这一事实。尽管,现在的比亚迪已经接受了巴菲特先生的投资,但是,当5亿美元即将进账,王传福临门一脚将其踢开时,那样的气魄和胆识还是令多数人所敬佩的。这就如王传福所造的比亚迪车,起初没有任何人相信比亚迪能够造出汽车,当王传福准备收购秦川汽车时,基金经理打破电话要求他停止这笔收购,否则就要将比亚迪电子的股票抛空,白手起家的王传福丝毫不顾及这些,硬是把汽车当作一堆废铁而已,几年就造出了比亚迪F3。如今,比亚迪汽车已经遍布大街、小巷、高速公路。有人还饶有兴趣的做了一项实验,站在南方城市的一栋写字楼上,双眼往下看,每过一分钟就至少有三辆比亚迪车出现。

  这就是王传福的性格,想干就干,但是想拒绝的,他一定也会拒绝。

  资本

  “当时锂电池是很高门槛的行业,第一个发明、制造都是日本人,他一条生产线就是一两亿美元。全世界都觉得锂离子电池就是这么做的,但实际上我们中国这么做就死定了,一亿美元对我们来说想都不要想。但是我们又想做,就要探索出新的方法。我们是学技术的,方法还是可以探讨出来。早期没有自动化的时候很多产品不是也可以做出来,关键是怎么想。走别人的路再和别人竞争是没法竞争的,包括后面的汽车,你和别人一模一样的打法,你凭什么打赢?”

  今天的比亚迪市值已经几百亿了,王传福当然有底气讲出这一番话了。但是,在真正创建比亚迪或者说比亚迪正式取得规模效应之前,王传福仍然只能用“不富裕”这三个字眼来形容。今年年方42的王传福是安徽无为县人,先后在中南大学取得物理化学学士、中国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硕士。硕士读完了以后,他被被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留在院里工作。如果按照常规套路来讲,接下来,王传福还将历任副主任、主任、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最后到教授和博导。当然,这样一条路线,还只是理想估计,因为如果自己不努力或者不钻研,有可能到主任或者高级工程师这一步,职业生涯就此戛然而止,回家享受悠哉的退休生活了。但是,王传福没有这样干。在研究院工作了近5年后,他突然有一天发现电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而这正是王传福一直在研究的领域。在看来,技术根本就不是什么问题,关键就在于怎样借助资本,实现技术市场化。想到这里,王传福说干就干,辞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旗下的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总经理职务,向表哥借250万作为启动资金。当初,王传福提出这个设想时,表哥并不支持他,理由是王传福现在干得挺好的,又是体制内的人,再说有技术又能怎样,能否转化人民币仍然还是个问题。但是,技术出身的王传福并不没气馁,一遍一遍地向表哥讲述电池行业的发展前景,讲述市场机遇。经不起王传福这样的游说,另一方面表哥听着那些“天方夜谭”词语,自己也心动了,于是就借给了王传福250万,比亚迪电子也就诞生了。

  但是,有了250万又能怎样呢?当时,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就需要几千万,250万投进去,半条生产线都建设不起来,这还不包括厂房租金、人员工资、办公费用等。然而,现在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否则250万就被打了水漂,这是内敛而执着的王传福当然不会干的。而没钱又要创业,这又是一个事实了。王传福想了一个土办法:不建自动化生产线,自己用人工来做。他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把整条生产线分成多个环节,然后每一个环节都动用人海战术,这样一来就不用引进国外的生产线了,而至于人手的问题,在那个年代,王传福真的不需要去过多的考虑。

  所以,当国外制造电池采用全自动化,一条生产线上才几个人时,王传福造电池是没有生产线,车间里到处都是人,但是,这样造出的电池,不仅质量高,而且成本还低。多年以后,讲这样一个故事时,王传福也坦然,“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们这一波创业的人掌握的机会不是很多,所以必须创新。必须有制胜的法宝。我经常算这样的帐,一套进口设备20万美元。按60个月折旧,一个月2万元人民币。如果这笔钱用来雇佣工人,2万元可以请多少人,十几个人顶不上一个机械手吗?”

 王传福:“拒绝”巴菲特的人
  有了这样的经验解决资本问题,王传福基本上越来越信奉这种经验了。2000年,在镍镉电池领域做强做大后,王传福把眼光瞄准了锂电池。这一次,王传福财大气粗了,他拎着200万人民币去日本购买设备。结果,到日本一打听,对方开口就是500万美元。王传福吓了一跳,立马打道回府,但是锂电池还是要造。回来后,他把镍电池的生产线完全照搬到生产锂电池上,不能兼容的部分就用人工来做,必需运用到自动化设备的,自己来进行设计和研究。此种生产方式不仅让王传福造出了锂电池,而且成本还不到国际知名厂商的1/3。举一个例子,一块锂电池,比亚迪的生产成本是1.3美元,而当时的行业巨头则是4.9美元。所以,凭着自己的成本优势,在2000当年,摩托罗拉就把比亚迪纳入了自己的重要供应商。如今,比亚迪的锂电池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0%,基本上处于绝对垄断的地位。

  人才

  “我有三万名中国的工程师,这和三万名美国的工程师,成本会是一样吗?这个世界就这么不公平。但他们的价值,创造力可以说几乎一样,甚至中国人比美国还强一点,中国不像美国人要享受生活,中国人是工作第一。因此,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很幸运,上帝照顾了我们,把这么优惠的东西放到我们这边来。但是我们为什么搞不过他们?因为我们过去只懂管工人,不懂怎么把工程师组织起来。‘中国制造’今后的优势还很大,关键是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其淋漓尽致地发挥。”

  因为是技术出身,王传福就非常重视技术人才,喜欢穿着工程师服与工程师聊天。在他的观念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技术壁垒,只要有人才,这些壁垒都可以破除。所以,无论是在刚刚创立比亚迪,还是今天的有着几百亿市值的规模,王传福对人才重视的程度从来都没有减轻,反而有点越来越重。

  现任比亚迪汽车销售总经理夏治冰是1998年北京大学金融专业的毕业生。对于那一年的北大校园招聘会,夏治冰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比亚迪并不大,还不到2000人,但是那一次北大引才,王传福亲自出马,他不仅创造了第一个敢进北大招聘的民营企业,而且夏治兵以及他很多同学也是第一次遇到招聘企业还请人吃饭的情景。在饭桌上,王传福大谈他的设想,描绘未来的比亚迪将会变成怎样,热切希望同学们都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夏治兵就是在王传福的行为和言语的感召下,进入比亚迪工作。

  王传福现在所号称的万人工程师队伍,大多是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年轻人。他也从来不迷信海归,不请猎头去高薪挖角,他认为人才还是自己培养的好,一方面忠诚度高,另一方面“好用”。在比亚迪位于上海松江的汽车工程院,有3000多名汽车工程师,但90%是2004年以来毕业的学生。王传福认为中国的毕业生都非常聪明,他们缺少的只是机会,缺少的是培养和“用”的方法。因此,加入比亚迪的学生,比亚迪都尝试用各种方法激发他们的潜能,提升他们的能力。如夏治冰招进来,第一项工作就是寻找20万贷款,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夏治冰碰了无数钉子,终于获得了中国银行某个支行200万的贷款,这是他在比亚迪第一展示自己的价值。随后,又被调入汽车销售公司,用毕业新生组建汽车销售团队。这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但是比亚迪每年花费几千万购买全球最新的车型,供那些刚毕业的学生拆来、拆去,拆完了还写总结报告,这样一种大成本的培养方式不是一般企业都能做到。

  如今,王传福创业已经十四年了,他一直都在尝试各种方式培养人才,但是问到创业感觉什么最难时,王传福坦言还是人才,“在比亚迪,人是每一个关键节点、每一种战略打法的最终执行者。对工人,高压、高薪的结合可以对效率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对于知识结构高、价值观和自尊心都很强的工程师这一套是行不通的。只有通过建立文化认同感,让他们追随你的理念。”

  胆识

  2003年1月,王传福决定进军汽车产业,在宣布这项决定之前,王传福组织了一场内部股东征求意见会,参会的基本上都是与王传福一起创业的人。在当天的会议上,没有任何人反对比亚迪进军汽车产业,但是私下里,基本上大家都是持反对意见。因为,那时比亚迪在电池领域已经处于了垄断地位,市场发展情况十分不错,所以,很多人搞不懂王传福为什么要进入汽车产业,一没技术,二没人才,三是资本也不是相当充足,何必要去干这种高风险的事。

  但是,王传福没有顾及这些,当比亚迪要并购秦川汽车,借助秦川汽车进军汽车产业消息在坊间传开时,王传福面临很大压力,既有来自内部股东的坚决反对,也有来自基金经理人的要挟。有些基金经理人苦口婆心地要求王传福放弃这个设想,有些人甚至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比亚迪进军汽车产业,他们就要把比亚迪电子的股票抛完。越是有这样的压力,王传福就越是坚定自己的信念,在他看来,造汽车比造电池更简单,能够在电池领域独步青云,在汽车行业,比亚迪也不会比人家干得差。

  收购秦川汽车后,比亚迪也正式进入了汽车行业,在一没技术,二没人才的情况下,王传福还是造出了自己的汽车,比亚迪F3、比亚迪F6,这些都已在市面上热销。其中,最惹眼的比亚迪F3还多次创造了单月销售冠军,创造了第一个最短时间内达到10万辆销售规模的汽车。

  现在,王传福越来越清楚一个企业家最需要什么,需要的就是眼光和胆识。“别人做多元化,90%以失败而告终,为什么比亚迪干一个成一个?因为我们过度地重视技术,反而觉得技术是很容易的事。我一上飞机就开始看汽车的书。看多了,我就知道汽车说白了就是一个做了100多年的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一个低科技产业,手机里面的零部件才是高科技,LPC、摄像头、LCD、精密塑胶,那个比汽车的难度要大得多。这个行业里面我们都可以叱咤风云,别的也可以。我的骨子里就是觉得中国人就是能干,中国人又不笨又不老,只要给中国人机会,绝对是全球一流的公司,什么都能做成一流的。”2008年10月份,在高交会首日,比亚迪展示了一款双模电动汽车,目前全球掌握双模技术只有三家企业,一家是通用,一家是丰田,第三家就是比亚迪,在与两家巨头的双模技术较量中,这一战,比亚迪打赢了,尽管在接下来可能还会面临很多风险,但是王传福信心满怀。毕竟,一个能让飞船上天并窗外行走的国家还有什么不能造出来呢?

  作者:贺炳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7978.html

更多阅读

王传福第一任老婆 怪人王传福恰逢贵人巴菲特

投资者报 (记者 窦亚南) 毫无疑问,除了比亚迪及其电动汽车项目之外,最终促使巴菲特投资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一手缔造比亚迪的王传福和他的团队。   “能够作为比亚迪和中国人的合作伙伴,我们对此非常兴奋,王传福先生

比亚迪王传福 怪人王传福恰逢贵人巴菲特(2)

一意孤行地知人善任   从电池到手机再到汽车,王传福都面临压力。但他却特立独行,一路走来。就算是被包括世界顶级投行批评的电动车项目,也是他依仗信心和热情硬闯了进来。如今,他的一意孤行终于13年后等来了股神巴菲特这位知音。  

王传福:我要把工程师的人海优势发挥到极致

 在王传福的身上为什么看不到大多数本土企业家常有的“技术恐惧症”?   文/本刊记者 刘涛   以技术为矛、专利为盾,GE、微软、丰田、索尼、诺基亚、三星等世界级的企业在中国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它们让中国企业相信:技术天堑

王传福:被巴菲特誉为“真正的明星”

 去年,巴菲特以18亿港元认购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在今年的巴菲特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称比亚迪公司董事长王传福是“真正的明星。”   在“股神”的光环笼罩下,比亚迪也成为港股里一朵奇葩,上周在三个交易日就上涨了35%,巴菲特

王传福:吸引股神眼光的人

  ●涉足行业:电池、汽车  ●财富飙升数字:约10亿美元→13亿美元  能入了“股神”巴菲特法眼的,肯定是好股票,肯定是好公司,肯定有个好老大。  就在去年下半年,巴菲特18亿港币入股比亚迪(29.7,-0.45,-1.49%)汽车,让这家公司在

声明:《王传福:“拒绝”巴菲特的人》为网友败了江山输了她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