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朱艺)
在美国奥本海默基金5月9日宣布退出反对克莱斯勒重组计划有担保贷款商团体的第二天下午,北京北三环外,其董事总经理李山泉出现在《投资者报》记者面前。 天命之年的李山泉,话还是不少。从头等舱偶遇蒋雯丽、纽约碰上王京花,北京吃饭约海岩,到金融危机下的投资故事,他话语中仍透露出一股朝气。 华尔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这里没有专家,只有赢家和输家”。在美国的华人很多,但在华尔街工作的华人却并不多,尤其是在华尔街前十大基金公司中做到基金经理和董事总经理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 巧合的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准确预测,正是缘于10多年前李山泉创立的“动态投资分析方法”。“该理念不仅使投资者实际投资回报显著增加,同时,是推动我们买卖或囤积某只公司股票的额外力量。”威尔贝先生这样评价。 不过,去华尔街之前,李山泉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着令人羡慕的工作。那时,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计划管理专业的李山泉,在北京得到了第一份工作: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综合局从事国民经济综合问题的研究。 1984年底陪领导出访欧洲的经历刺激了李山泉对英语的加强学习,而努力的他也幸运地抓住了1986年的机会:应美国驻中国大使洛德之邀,进入美国政府的汉弗莱交流计划。学期结束时,他获得由里根总统签发的“汉弗莱学者”结业证书。不过,一年的局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在国内的发展空间似乎没有了。 在吴敬琏的帮助下,李山泉再度赴美进入布兰德斯大学攻读国际金融和经济学,两年后获硕士学位。毕业时正值1989年6月的敏感时期,于是他只得继续留在美国,成为波士顿大学的博士生。 1年后,未毕业的李山泉遇到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他来到华尔街,成为美国阿凯典投资管理公司的雇员,开始参与全球“管钱”、股市和货币的预测。牛刀小试的他,奠定了数量分析和技术分析的基础。 不久,他担任了人称“华尔街投资银行老祖父”的布朗兄弟公司环球投资战略部高级经济分析师。近5年全球经济战略的研究,为其日后基金经理工作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当时看来,一切都是那么的顺理成章。 时间到了1995年,李山泉被挖到奥本海默基金公司,很快晋升为基金经理。这家管理着2000多亿美元资产的公司,给了他很好的舞台。在接下来的10多年间,他从副总经理被提升为董事总经理,而他所管理的资金规模也超过10多亿美元。 如今,李山泉每年接到不下30个猎头公司的“挖角”电话,但他很难轻易为之所动。 “华尔街最不缺的就是聪明才智,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可能会发生,无论是好是坏。资金市场根本就无法分辨什么是好与坏,其运作方式是纯粹的资本主义,只要哪里有需求,供给就会出现。但是那需求究竟是好是坏,就另当别论了。” 身在华尔街的李山泉对中国市场的关注一刻不曾停止过。不少投资者在起伏的股市漩涡中转圈,他却对国际金融市场风起云涌看得很透彻。 经历过亚洲金融危机,又亲眼目睹过“9·11”恐怖袭击,李山泉已经练就了处事不惊的本领。对于近期中国股市的动荡,他也很淡定:“上上下下很正常。” 而曾经,李山泉很看好黄金股。他曾是紫金矿业很大的股东。“股票市值涨了很多之后,公司就开始乱投资:建小水电,内蒙古买矿等等。于是,我给该公司发了邮件,希望它把心放在中国黄金上,最后无果而终。生气之下,我将紫金矿业的股票全部抛售。” 对于每笔投资,李山泉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他很忙,却也赚了很多钱。 但中国很多投资者也很忙,却亏了很多钱。由此,中国投资者对国际资本市场惧怕甚至排斥的心理更加严重。 与很多经济学家不一样的是,李山泉认为:“全球市场上的投资机会比中国多得多。我们不应该惧怕国际资本。相反,中国资本走向国际才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走得越早越好,越晚越被动。” “许多时候,经济学上是对的,但政治上却不得不让步。”在对李山泉进行采访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向记者这样表示。 当记者问到:“如果雷曼没有破产,今天的美国又会是什么样子?”李山泉笑了:“这种假如太多了,但历史没有假如。其破产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但从进入奥本海默基金公司的那一刻开始,李山泉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避免的模式几乎都与华尔街相悖。“美国人虽然对基金情有独钟,但他们不迷信‘基金神话’。”李山泉表示,“我们只为客户提供咨询和理财服务。”虽然相对而言,奥本海默基金在这场金融风暴中受到的冲击较小,但他们同样面临阵痛。 目前,美国共同基金持有人已达9600万人,共同基金在美国家庭金融资产结构中所占比例达到47%,差不多一半的美国家庭,或者说平均每3人就有1人购买了共同基金。但他们也只是把基金视为理财工具,分散风险,买进被市场低估的股票,长期持有获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