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跳水式急跌之后,中国经济在4万亿元的支撑下逐步企稳,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已经出现了回暖迹象。
但是,如果因此就判断中国经济从此踏上复苏的阳光大道,显然还显得过于乐观。和世界上其他深陷衰退的国家相比,中国经济的回暖固然最为明显,由此吸引了更多跨国公司投资的目光,纷纷将中国看做全球经济结构调整中一颗重要的棋子。跨国投机游资也因此在中国市场上姿态日益活跃。但从目前看,这种复苏还并不坚实:外需市场依然疲软;民间投资依然以观望、试探为主;投机游资依然随时在调整出入时机。国际交易平台普遍仍是冷锅冷灶、嗷嗷待哺,甲型H1N1又越来越严重地阻隔了各经济体的流通,这不仅使交通行业的危机进一步恶化,而且又影响了实体经济回暖的速度——钢铁价格低位运行、用电量持续下降,这些迹象都表明,中国经济的复苏仍然困难重重,并不会一帆风顺。
中国经济目前呈现出来的冷热并存、乍暖还寒的局面其实并不意外。尽管中央政府及各地方政府在短期内迅速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救市政策,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但这场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毕竟已经造成了全方位、无论广度还是深度都是结构性的错位。以4万亿元的能量应对全面深刻的影响,能够拉动的注定只能是短暂的局部复苏。中国经济想要全面回暖,显然需要以结构调整来应对全球经济已经形成的结构错位,这种结构调整对于全球各经济实体而言,明显都是一种机会。站在这种结构调整的角度,对引擎的寻找显然特别关键,它不仅意味着中国经济能否在走出低迷的经济迷雾中收获先机,而且关系着经济结构以及相应的社会结构能否调整到位,以更好地产生更强大的动力,维系我们这个幅员辽阔、人口密集国家的长久可持续性发展,为和谐世界的经济繁荣做出更重大的贡献。
由此本刊将从本期起,以系列封面专题的方式,面对目前正在出现结构变化端倪、回暖尚不明朗的中国经济现状,通过进一步经济增长的引擎寻找,来探讨不同引擎对中国经济的现在与未来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力。它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结构问题。我们的讨论期望着广大读者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