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丁磊 border=1>
“通用汽车在华业务及合资企业资产状况健康,并将继续保持正常、健康运行;通用汽车在华发展战略保持不变,并将继续积极寻找在华发展机遇。”可以想象,这是一次怎样的“危机公关”。
事实上,从去年广州车展开始,上海通用汽车总经理丁磊就一直在应对美国通用汽车方面传来的各种消息。他说:“对6月1日这个时间我是有预感的,身在通用汽车的大系统里,我知道这个时间。关于整个事件,我们大概准备了6个月。但是关于6月1日的准备,我们最后的工作是在两星期前把它们全部搞定。”
“不仅是沟通的问题,还有我们的供应链、经销商、供应商,我们的员工,我们与各地政府的沟通,与山东、辽宁、沈阳等各地工厂的沟通。几个星期前,我们有了一个系统的方案。6月1日前一天,正式批准了这个方案。”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作为通用在华合资公司的总经理,丁磊感到肩上的担子很重。中国已经取代欧洲成为通用汽车的第二大区域市场,在刚刚过去的5个月中,通用汽车在中国取得了33.8%的同比增长,5月销量达到了15.6万辆,成为通用汽车全球表现最出色的区域。
“当时我的心情就像是打一次大仗,作战方案全部反复审核,直到确认没有漏洞,我们要把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做到最好。我下面还有很多将领,像公关部、市场营销部门等等,我们有一整套预案和对外口径,对经销商怎么讲,对顾客怎么讲,都在我们的作战计划里。”
事实上,大洋彼岸美国通用的消息一经确认,中国通用的“作战计划”就已经启动了。
6月1日,丁磊离开办公室的时间甚至比平日还要早,他在家里吃晚饭,洗完澡,看几本闲书,等着奥巴马就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一事发表演讲。到6月2日清晨,丁磊7点钟就从家里出发,8点15分,丁磊正式向他的部下下达“作战计划”:“我们把计划的框架目录给大家讲一下,布置作战的应急方案、沟通的方式,在这个比较敏感的时期,又特地宣布了纪律,还有对市场营销的要求,然后就开始接受采访。”
美国通用瘦身与上海通用的利好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通用申请进入破产保护这个事件是否会对上海通用产生一些影响?
丁磊: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自从去年美国通用传出一些负面消息,我就一直在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是要说,对上海通用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无论是美国通用的提案被国会拒绝、被政府拒绝,也无论是瓦格纳下台,尽管有连续的坏消息,但实际上没有对上海通用形成实质性影响。
相反,中国市场是比较稳定的。这个品牌、产品以及服务,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没有动摇。今年1到5月份,我们的销售同比增长了9%左右,特别是4、5月份,4月增长了28%,5月份增长了50%,增长势头还是很快的。
6月1日以后情况是否会有变化?我想,既然之前一些负面消息对我们没有造成影响,现在如果情况变好,那就更不应该对我们有影响。即使有一段时间的影响,我们也有理由说上海通用会尽力去改变。现在看来,应该说情况还是在向积极方向转变。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亚太中国市场正在快速成长,您认为将来新通用是否会对亚太市场予以特殊支持?
丁磊:现在还不能这么说。为什么呢?首先还是要解决美国的问题,从它的角度来说,美国新通用会先集中在品牌技术上,然后向亚太寻求更大的市场。我们马上要做新通用,新通用已经站起来了。实际上,老通用是金蝉脱壳,它的核心还是有很好的东西。
三联生活周刊:对于后市的估计,您为什么这样自信?
丁磊:理由有这几个方面:第一,美国通用汽车破产保护重组不涉及海外业务;第二,国有化的收购对通用的再生是很大的保证,国家虽不会扶持它一辈子,但是在没扶持成功前是不会退的,国家已经投入几百亿美元,不会明天就撤了;第三,通用这次下了大决心瘦身,工厂关了,45%的经销商也砍掉了,把资源都集中在剩下的别克、凯迪拉克、雪佛兰、GMC 4个品牌上,而这4大品牌上海通用占了3个。所以说,这对上海通用来说是利好。还有一个潜在的利好,就是亚太中国市场正在快速成长。
对上海通用来说,它是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各投资50%组建的。上汽是国内最大的一个集团,还有上海通用12年来打造的全球采购系统,还有我们的开发系统,泛亚技术中心已经具备完整的开发整车能力,再就是我们独立的网络,销售与服务网络遍布全国。
在外部环境改善的情况下,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通用能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
三联生活周刊:以您了解的情况,外界对于通用破产保护的反应如何?
丁磊:6月1日以来,我们从经销商那里了解客户对这个事情的反响还是比较正面的。他们认为,上海通用还是一个很好的企业,他们的品牌都是今后新通用要做的,大家看到上海通用这些店仍在按部就班地运行。
我们昨天还跟经销商签了3个店。人家说通用已经宣布破产保护了你们怎么还签店,他们的回答是,这是不明真相的人的想法,不理解这个破产保护的背后实际上是商业支援。
对我们来说,暂时有点沟通上的压力,沟通上的困难要克服。
中国市场的优势与劣势
三联生活周刊:经济不景气导致汽车消费的全球性下跌,中国却保持着一个比较高的销售,您能否稍微解读一下这个现象?
丁磊:中国汽车市场销售和国际市场正像是冰火两重天,这不是偶然的,主要是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去年被压缩的刚性消费到今年上半年释放出来了,所谓刚性消费,该买车的总归要买车,加上汽油的价格下跌,这个消费刺激就出来了;再有就是国家从未像今天这样鼓励消费者消费,以前总是中性的,既不鼓励,也不限制,甚至限制还多一点,比如牌照、税费等,像今年这么大规模地鼓励消费,我的印象里前所未有。中国人大多有从众心理,只要政府刺激,好了他就跟风。我理解这就是车市短期火爆的原因。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汽车消费旺盛的势头会持续多久?
丁磊:长期看,中国汽车消费的需求远没有全部释放出来,就现在我们国家汽车的保有量还处在30辆/千人左右的水平,如果把农用车全部加上去,大概也就是50辆/千人这么个水平。国际上的平均水平是140辆/千人,所以中国离国际平均水平还差很多,更不要说小康国家了。从长远看,这个需求会持续释放出来。
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0年,1978年的时候城市化的人口1亿多,占17%,现在城市化人口占到5亿,也不过40%,但是发达国家城市人口超过70%。如果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如果增加10个百分点,由此产生的汽车需求绝非小数目。
所以由此看,我认为中国汽车有着长期的消费潜力,这也就是世界汽车厂商纷纷把重心移到中国,把中国作为他们最重要市场之一的原因所在。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第一季度的销售已经超过美国,是否意味着汽车制造重心也要转移到中国?
丁磊:现在中国制造满足中国本身的需求还不够,以各大厂商的产能,如果像我描述的需求的话,要满足中国的市场,现有厂家的产能远远不够,国外的公司也会更多地进来。
至于将来美国、欧洲市场的汽车消费是否也由中国来提供,我觉得这完全有可能。中国的工业在升级换代,原来制作鞋、小商品,后来是家电、计算机,下一步很有可能走向制造汽车。中国造的汽车像返销电视机一样出口到国外,我觉得非常有可能。
这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不但是制造,就连整个开发供应链,将来都可能实现向中国扭转。比如美国,过去50年制造业可能是他们的强项,因为他们的起点太高了,我们还根本不知道怎么造自行车,他们就造汽车了,但是多年以后不行了,现在工业制造不再是他们的强项。
三联生活周刊:趋势是没法改变的,核心的问题是中国有市场,那么您如何分析中国市场的优势和劣势?
丁磊:现在西方的优势在于,他们的教育和培训比我们要好很多,但从长远看,这个差距会很快缩小,中国成为一个产业中心,我认为是非常非常有可能的。
上世纪80年代我最早到德国的时候,非常吃惊,这么好的购买环境啊,德国超市,东西自己随便拿。后来到90年代,我们国家越来越多的连锁店开出来,现在到国外去,已经没有那么多可以采购的了。
我认为那些发达国家已处于工业化的后期,而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甚至在重工业化的路上,我们还尴尬地处于开始阶段,我们社会也要付出代价。
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跨过现代工业这个重要阶段,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没有一个大国可以脱离现代工业,小国家可以搞金融、搞服务,大的国家没办法脱离现代工业,因为牵扯到这么多人的就业。美国就碰到这样的问题,它也想改善社会环境,收缩工业,增加高端而不要依赖过多的人工,但从另一个角度,社会就业就很难保证。中国还处于发展过程中,我们还有这么多农民。
汽车产业有很长的产业链,加油站、收费站以及车辆保养、清洁服务等等,附着在这条产业链上的就业人口是大量的。
超大规模品牌是发展方向?
三联生活周刊:上海通用眼下有哪些具体打算?对未来怎样规划?
丁磊:我觉得上海通用的优势在于,我们是一个完全以中国的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求为经营理念的模式。我们的产品,有些在美国没什么影响,但在中国却有很强的号召力,这说明,本土公司赋予了很大的增值。上海通用能走到今天的局面,和这样的经营理念是有关联的。换句话说,在这个公司,无论是中方还是外方,真正在运行的是这套东西,而不是单方面听股东方怎么说。
上海通用对未来还是非常有信心的,在这个核心理念支持下,新增产品将更集中在我们的3大品牌上,自身的开发能力不断成长,我们自身的网络和营销能力不断壮大。从战略上看,我们沿用了这3个品牌形成的多品牌架构,然后快速补充、更新我们的全球产品。
我们将关注新能源,站在包括油耗、安全等这些技术的制高点上,还有发动机技术。我们还要扩大下游业务,在这方面,我们有通讯服务、金融服务和二手车的服务,接下去,我们还要搞选装件的服务,多元化地开发汽车的增值服务,使我们的业务链延长。
三联生活周刊:在前不久中国通用宣布在未来5年要达到200万辆汽车,在这个计划里,上海通用将贡献多少?
丁磊:我们起码要贡献100万辆。从去年底开始,我们的产品就逐步转向全球平台,每个平台上都有四五个车型,从车型本身的性能来说,也会在短期里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我们过去基本上从引进的角度再生产,现在则是全球同步开发。从车型竞争力和车型数目来看,我们都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100万辆完全是可能的。
如果今年形势好的话,我们会做到接近60万辆。车型竞争力的提升会带动市场放大,用三四年时间,做到100万辆完全有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美国通用汽车经过这一次破产保护,10大品牌就剩4大了,是否这也是企业自身净化的一个过程?
丁磊:对,资源就全部集中起来了。比如说,过去集中在别克身上的资源是1,现在可能是过去的3倍。过去别克也要做,也要做庞迪亚克、欧宝、萨博……要兼顾很多,现在好了,全部压缩流程,注意力也会集中。我觉得这是现在最好的消息了。
三联生活周刊:现代汽车产业是靠规模效应生存的,您怎么看?在您看来,哪几家公司有可能成为全球汽车工业未来新的霸主?
丁磊:在我看,今后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是朝大规模的方向走,就是绝对的超大规模,我认为一个厂就应该100万辆,有条件就做200万辆。规模带来的效应比你保持灵活性的优势要大,大得多,这是我的看法。
我认为,全球汽车业最后会剩下来的品牌一定是超大规模的品牌,包括发达市场的品牌也会被超大规模的品牌收购掉。我认为要做就是要超大规模。
但超大规模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可能不够灵活、脱离市场,大到一定程度就容易产生官僚,就会走向灭亡。但严格地说,这不是超大规模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的问题。我觉得,任何人都有可能生存下来,但也都有可能失败,乃至消亡。通用汽车之前占据了77年的霸主地位,说不行就不行了。现在笼统说因为规模大,所以完蛋了,我认为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关键是管理的问题。
中国汽车业有无跨越发展的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您认为中国的汽车人在这样的情况下,需要做哪些扎实的工作?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丁磊: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地位比较高的还是合资企业,从产能来说,大概占到70%左右,本土汽车大概占到30%多一点。我觉得,最关键还是国家要有一个统一的战略部署,如果确定它是工业化里最重要的产业的话,就需要有一种机制,激励国内的企业家从合资合作到走出自己的一条道路。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新能源是中国汽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机会,对此您怎样看?
丁磊:这是一种幻觉,认为我们可以跨越传统的汽车产业在新能源上站住脚,然后就赶上国际先进水平,我认为这个看法有一定的偏颇。
举一个例子,过去我们的固定电话普及率远远比人家低,一下子我们的手机变成全世界普及率最高的,但这并不代表你的手机工业上去了,通讯的核心技术现在还掌握在国际大公司手里。而且这个过程里还有一点不要忘记,通讯行业是垄断的,汽车行业是开放的。
所以说,汽车不可能以一个技术去跨越我们和先进国家在行业上的鸿沟。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从设计研发到技术销售,不是像手机工业产业链这样短。
我认为,归根到底是国家的政策,还有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战略规划。中国确实要走出一条路,在全世界汽车行业里面有发言权、有掌控地位,但确实还需要一些时间。无论是市场,还是我们的成本以及资源,中国的土壤蕴含着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最有可能成为全世界汽车老大。
三联生活周刊:在打造世界品牌、做大做强的道路上,您认为中国汽车产业有可能走出一条特色道路吗?
丁磊:打造世界品牌,我认为有两条路:一条是真正全面整合一个国际公司,你所继承的不光是它的开发能力和技术,最重要的是继承它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包括在全世界的渠道。你可以把它买到,只要有资金实力,这不是个大问题,关键是购买的时机,以及之后的投入。不能买下来就死掉了,那样的话,买来的就是一个昆虫标本,是没用的。
打造世界品牌还有一条道路,就是靠自己,花20年、30年甚至更长时间,打造这个品牌,一直打造下去。这个事情比前面的事情并不简单多少。
我们中国汽车工业面前就是这两条路,走哪一条路都需要由真正的企业家去做。数量不是重要的,最关键是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