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百感觉 1996 电影 电影是百分之百的商业



  文 | 李红兵 摄影 | 大伟

  我们采访王中军先生的目的,是想了解中国电影的商业化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毫无疑问,王先生是今天中国电影制造业的大拿,《非诚勿扰》的成功还在市场里持续,王中军告诉我们,新的成功已经摆在了桌面上。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有了新的气象,每年一度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百合奖、童牛奖,评选出的多部电影精品和优秀影片足以说明中国电影的非凡进步,使我们感受到创作者们不但继承和延续了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电影第二次高潮的经验和传统,而且也清晰地感受到创作者们在现实题材领域里的坚持不懈与开拓,并且探索和创新能力又胜于以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中国的电影导演是与时代同步的。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中国电影导演,特别是第四代电影导演,对于电影市场化的不适应。面对眼花缭乱的市场他们一时不知所措,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作品受到了市场的冷淡,而一些挺不起眼的东西却受到了市场的青睐。市场说,电影虽然是艺术但它首先是商品。市场要求即时消费即时赚钱,电影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但只有及时找到买主它才能站得住脚,市场不承认文化功能,只注重商业价值。例如,广大农村是中国电影最具发展力的市场,据文化部一项专门调查显示,全国县乡镇的电影院百分之七十以上都已停映或租借改作其他行当,人们几年看不到一场电影。虽然政府努力想改变这个局面,也出了不少资金拍摄给农民看的电影,但是这样的局面还是没有根本改变。

  一位朋友曾经说, 应该多拍武打片或者城市片, 因为农村片观众少,费力却不讨好。当时不得其解,我认为不论什么题材的电影,只要拍得好看就会有观众。但转而一想,朋友说的也不无道理,这大概是中国进入新时期以来,中产阶层的迅猛崛起所带来的强劲的中产阶级文化氛围所致吧。这个阶层所面对的是一个物质化了的世界,他们讲娱乐,讲休闲,什么“好看”看什么,什么“好吃”吃什么,消遣成了他们看电影的主要目的。为此,一些影视快餐很适合他们的口味,他们与“思想” 的节目无缘,大凡涉及到的所谓“思想”也是金钱的概念。也难怪, 这样的形势下,追求回报的投资人与看重利润的制片人认为投资农村片无利可图。特别是前一个时期,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一个基本的心态就是想发财想暴富,想尽快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这并不是说我们民族的心理出现了什么问题,相反,从另一个角度看它还是社会的进步,但我们的电影导演必须直面这个社会现实。我想,随着市场经济的秩序化,一些投资人对农业、农村、农民会有新的、深刻的认识,也会逐渐对农村题材的作品产生兴趣。同时,面对自己经营的艰难,他们也会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心态,因为在成功之前他们也是平民百姓。尽管强大的中产阶层可以给平民百姓带来利益,但实现中国全面小康生活的关键,还在于农业、农村与农民,他们的事情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全面繁荣将无从谈起。

  我们始终认为,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电影导演自身,题材本身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优劣和观众的多少,无论什么题材,只要拍得好看,就能赢得品位和观众。真正的观众要求导演给他一个令人感动的人物形象,而有了一个令人激动不已的故事,作品也就会被市场接收了。

 百分百感觉 1996 电影 电影是百分之百的商业
  市场经济下,许多制片人和艺术家受利益驱动,纷纷拍摄赚钱的影片,这本无可非议,好莱坞的电影产业,目的就是赚钱。可我们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硬去效仿美国并不见得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益处。我们不要迎合“商业”而去拍“商业”,不要迎合观众而去拍“趣味”,那样反而会失去商业和观众,而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理顺自己的思路,更多的关注现实题材,因为现实是观众最为关注的,可以这样说,谁最关心平民百姓谁就拥有了观众,这是为古今中外大量的名著、名片所证明了的。当然,现实题材的创作不能浮躁,不论市场怎样喧嚣,我们不能为蝇头微利所惑,不能丢掉我们对电影的热爱之情,而是需要真情投入,需要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现在一提责任感,许多影视人都嗤之以鼻,好像这是过了时的话题。如今时兴的说法是按着艺术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这话没错。但我们所说的责任感是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东西,真正的责任感是诞生优秀作品的基础,特别是导演,一个导演连一点责任感都没有,很难想象他能拍出有人生况味、有深度的作品。可为什么偏偏在创作电影作品的时候,一涉及现实题材的主人公便概念了呢?这当然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创作者来说,是一个想象力的问题,究其根本,是能不能真正深入生活,在生活里发现令你眼睛一亮的东西。这也是一个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的问题,艺术家的责任,就是揭示真理,说真话。

  问题显然很多,相信王中军先生的访谈,能让我们沿着他的思考路径一起思考。

  

  电影产业有影响无规模

  

  亚布力观点:关于中国的电影产业,据您了解,目前它处在一个什么状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王中军:这两年,电影行业在社会上的声音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受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人们看来,这就是一个阳光的、很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但实际情况是,在整个经济层面上,电影行业还不是一个非常大的产业,去年的整体票房也不超过50 亿。我们也只能从票房上加以统计,因为只有票房是透明的,其他的都只能是估算,包括海外发行、电视台的购买,VCD、DVD 的发行, 以及盗版, 所以人们无法清楚地界定整个产业的规模。在电视行业,2008 年电视台对电视剧的购买也不过50 个亿,音乐更不用提,几乎没有什么产值。因此,电影、电视是这个行业的主要产品,但其整个市场也就100 多亿。因此,从规模上来说,它还算不上是一个非常大的行业。但从这几年来看,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影响力也越来越大。在我看来,一句话,目前它还是一个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但无规模的产业。

  亚布力观点:你作为这个产业中的一员,有着什么样的感受?

  王中军: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非常喜欢这个行业, 也觉得很满足。这两年,华谊兄弟在业界的成绩还不错,去年我们推出的四部电影在我国电影市场上占据了很大比例。据官方统计,2008年我国进口片和国产片的总票房为43亿,国产片为26亿,而我们凭借四部电影获得了8亿多票房,占了30%左右。《集结号》为2.7亿,《功夫之王》1.9亿,《李米的猜想》2000万,《非诚勿扰》则达到3.5亿。在一个不大的市场上,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这样的现状让我们在竞争中总是处于优势,没有什么压力,因此也就感觉比较舒服。在电视剧方面,在民营公司中,我们所占的市场份额最大。去年我们大概推出了19部电视剧,其中包括08年全国电视剧销售冠军《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就是我们08年的整个业绩,虽然有些东西并不透明,但我觉得这些数字比较容易统一,虽然没有对外公布,但业内人士都非常清楚。在中国,电视剧的销售模式非常简单,它是一个B to B的产品。而国家对电视剧的销售也有着明确的规定,首轮销售中只能选择四家电视台,第二轮也为四家,一共为八家。因此,一部电视剧制作完成之后,根据八家电视台对每一集的出价,我们就可以计算出整个电视剧的销售情况。假如一部电视剧有40多集,每集卖100万,那整部电视剧的销量就是4000万。去年,我们推出了19部电视剧,假设为700集,每集投资50万,那总投资为3.5亿。而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戏能获得的销售额就为5个亿,也就是说能获得约1个多亿的毛利,净利润也不过五六千万。实际上电视剧的利润空间非常有限,五六千万在电视剧行业应该说算得上是盈利最好的公司。

  在电影电视两个行业, 我们的进步比较快。对我们来说,电影是一个相对传统项目,是一个强项,在市场份额上已经多年稳居高位。进入电视剧的时间虽然不长,也就两三年时间,但现在也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可以列入我国电视剧行业的第一梯队。亚布力观点:这个行业的投资回报率如何?

  王中军:这两年,在资本层面,这个行业受到的关注度非常高,起码在银行融资方面是如此。当然,不是所有公司的基本面都很好,我觉得,二八定律在任何一个行业都适用。我们很难说,一个行业中有80%的人在赚钱,20%的人赔钱,相反一般是20%的人赚钱。如果我们刚好属于这20%中的一员,那在整个行业中我们的发展就会比较顺利。

  近两年,我们在电影电视方面的贷款越来越规范化。原来只是电影的单步贷款,现在电视剧也已经开始年度贷款,08 年我们打包了400 多集电视剧,向银行申请了一个综合贷款。这得到了北京市政府的帮助,就是将利息直接贴息给银行,以此鼓励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在总的贷款格局上,我们采取电影与电视剧分开的政策,电影找工商银行,电视剧找北京银行。如09 年我们要推出四部电影:徐克的《狄仁杰》,高青书的《风声》,吴镇宇的《追影》和冯小刚的《地震》,向工商银行贷款的额度约为1.5 亿。而在电影院建设、流动资金方面,我们可能会再找一家银行贷款。

  在自身的资本机构上,07年华谊兄弟进行最后一轮私募。原来认为我们能在08年实现IPO,因此08年5、6月的时候我们就向银监会打报告,但正碰上下半年所谓的经济危机,股市大跌,华谊兄弟的IPO也就被迫终止。

  亚布力观点:这对华谊有什么影响?

  王中军:国家规定,进会之后不能再做重组,所以我们去年一年都不能做私募,但公司的现金流还不错,银行融资也比较畅通,所以也就不存在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而放弃我们的IPO计划,因此我觉得基本上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亚布力观点:你自己认为华谊兄弟在电影电视制造行业的位置在哪里?

  

  王中军:从98年进入这个行业,到现在华谊已有10年历史,而这10年也正赶上中国文化娱乐行业的高速发展。因此,到今天,我可以说,在中国,华谊在电影、电视剧、明星经济与音乐四个板块方面都位居行业榜首。在经纪公司方面,我们取得的成功则要缘于八年多的时间积累。在未来,我觉得,经纪公司会设置我们这个行业中的最高门槛,因为在它,金钱已不是万能。对华谊兄弟来说,其未来的核心也将在经纪公司方面。而鉴于经纪公司的合约精神,短时间内相信很难有公司能赶上我们。

  

  管制不是主要原因

  

  亚布力观点:我一直有一个困惑。按常理,中国因为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其文化产业的市场也应该非常大,但现实情况却并不是这样。在出版业,美国一家出版社可能相当于我们所有出版社总和。在传媒产业,美国福布斯的杂志广告量就相当于我们多家电视台的收入。电影产业也是如此。这里的原因是什么?

  王中军:我觉得,首先在于文化产业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产业,其次则是我国对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其中又以后者为根本。在中国,盗版书, 音乐、电影的盗版光盘随处可见,但如果一部电影上映后,除了电影院,人们没有任何渠道可以观看这部影片,那人们就必须前往电影院,而这个产业也会随之迅速发展,现在我们是100亿的规模,翻10倍就变成了1000亿,也就可以与美国市场相媲美了。但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完善,这个10倍还没法成功翻转。另外,我觉得,原来我们所谓的文化就不是产业文化,而强调意识形态,真正产业化的提出也没几年,与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 它的成长速度非常快。美国本土票房大概100亿美元,这个数字对我们来说或许非常大,但他们已经维持许多年。在我们,电影起步之初,我们的票房只有七八亿,但现在已接近50亿,每年有近30%的票房增长。如果继续叠加增长下去,10后中国的票房也可以达到400亿至500亿,这一数字与美国现在的票房非常接近。所以,我觉得中国的追赶速度非常快。当然,十年后企业能否在市场中保持相对高的份额,就要看企业本身的能力了。

  假如某一企业现在的市场份额为10%,10年后,当我国的电影票房达到500亿的时候,它仍然能保持10%的市场份额,那它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传媒公司了,拥有了50亿的份额。这能做到吗?我觉得有可能,依据是我国拥有众多的中小影视公司,而未来我们可以通过重组、兼并、淘汰、破产等实现资源的集中,从而产生有一定规模的传媒公司。我觉得,这就是中国企业的吸引力所在,而很多中国企业家奋斗的目标或者说荣誉感也在于此,并且享受着这种荣誉。

  亚布力观点:那管制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如何?

  王中军:我觉得,管制不是我们这个行业没有做大的主要原因,它只是其中很小很小的一个因素。比如在电影行业,放开审批制度,电影市场就会有规模吗?情况并不是这样的。

  亚布力观点:是吗?

  王中军:我觉得一定不在这个环节上。对电影我比较熟悉,中国电影票房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在于屏幕数,在中国,很少有老百姓爱进电影院。

  亚布力观点:所以说,这主要还是营销的问题。

  王中军:对。现在,在大城市看电影已经成时髦,可在广大的二线城市与农村,进电影院的人数依然很少。

  亚布力观点:在大城市,进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了。

  王中军:好电影上映的头几天,票很难买到,所以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屏幕数量不够。我们的屏幕数量与美国相比,还是4000块和40000块之间的比例关系,这几年屏幕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每年大概也只有五六百块的增长。另外,在中国,电影院基本集中在中心城市,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二线城市的电影院数很少,这就更不用说农村了。这是中国的问题,但这也恰恰是中国电影的发展空间。

  亚布力观点:既然如此,华谊有没有可能去开拓终端市场?

  王中军:我们已经开始着手了,也已经建立了电影院投资公司,但我觉得,如果这仅仅依靠自己的投资,其速度是无法保证的。因为它需要许多硬件设施,有商业配套,有大的购物中心。因此,我觉得如果想实现某一条院线的强大,可行的方法还是有品牌价值与资金能力的电影院去实行整合。我想,当中国的电影院屏幕数达到四万块的时候,我们的票房也能达到100亿美元。

  亚布力观点:但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电影制作业的整体水平不高,或者说整个市场规模还没有做起来,而这与广电总局的电影审查制度有一些关系。对此, 所谓的文化观众,或者精英观众更加关注,而普通受众或许并不在意这个所谓的审查。

  王中军:我还是觉得,审批对中国电影事业而言有一定的影响,但它不是最重要的原因。那些没有通过审查,或者经审查被删除很多情节的电影,是小众电影,它对电影事业的发展没有多大帮助,美国老百姓真正看的也是主流电影。关于人们对我国电影质量不高的评价,我觉得这是由市场决定的。比如《非诚勿扰》,票房五千万美金不到,但它已经是中国电

  影史上的票房老大。因为我们的市场有限,所以影视公司不可能将电影制作得多精良,这是钱的问题。如果投资一亿美元,我相信我们也可以拍出好莱坞大片,而且中国的故事基础、导演能力一点都不比美国差。现在,受屏幕数与老百姓消费习惯的影响,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非常小,而一旦中国本土票房达到10亿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电影的质量也就国际化了,也就是说在本土强后,我们的电影才能走出去。

  

  市场决定一切

  

  亚布力观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建立起自己的市场。

  王中军:我觉得,市场决定一切。比如北京可以建五星级酒店,但保定却不能,因为没人消费,没人能负担起这样的消费。

  亚布力观点:作为电影公司,我想人们还是更多的关注公司的产品。你觉得, 编剧、导演、演员以及营销,在华谊哪个最强,哪个最弱?

  王中军:对影视公司而言,有好导演没有好营销不行,可光有好营销没有好戏也不行,所以我觉得这几块缺哪都不行。但当老板的都会发觉,公司中真正能干活儿的人并不多,这与二八定律也很相似,100个人中,真正能干活的只有20个。

  亚布力观点:如果真有20个人干活,那情况也已经很不错了。

  王中军:对。越能干的人干的活就越多,他的能力也就得到了更大的提高。在一家电影公司,那几个最好的导演永远在扛大梁,但没有其它人做陪衬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觉得老板一定要平衡心态,不能觉得谁都应该特别强,都应该如你一样的水平,或者是所有导演都跟冯小刚一样的水平,这是不可能的。

  亚布力观点:2005年,《孔雀》上映,对这部电影人们褒贬不一,你自己觉得这部电影怎么样?

  王中军:这部电影的票房只有1000 万,这也反应出叫好的人不多,票房是最能体现叫好与不叫好的一个数字。就个人而言,我觉得《孔雀》的画面很美,文艺气息非常浓厚,但不商业,人们找不到一个进电影院观看它的理由,因为它也可以通过电视观看。

  亚布力观点:在本质意义上,电影应该是商业的。

  王中军:百分之百的商业。就个人而言,拍公益性质的电影当然可以,但作为公司来讲,每一件产品的出现都带着商业的诉求。当然,每件产品的诉求可能不一样, 比如《孔雀》,它虽然不赚钱,但却可以为公司树立品牌。在拍《集结号》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看到多大的盈利空间,这是因为我们的诉求不是盈利,而只是为了拍第一部大的中国战争片,同时给冯小刚营造一个探索的环境,出发点非常低。但这部戏最后盈利了,卖了两亿七千万,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非诚勿扰》就完全不一样,它的目标就是低制作,高盈利。不同的电影有着不同的定位,喜剧片肯定就是商业,广告可以无限多。《李米的猜想》则没有盈利的任务,它的目标就是帮助经纪公司,运用周迅、邓超、王宝强、张涵华谊兄弟的四个演员的明星效应,拍一部很有意思的小电影,赚个口碑。每部电影都可能是商品,但商品的目的不一样。

  亚布力观点:那种所谓的探索电影,华谊有没有拍?

  王中军:有, 比如《可可西里》、《 荆轲刺秦王》、《卡拉是条狗》、《鸡犬不宁》以及去年的《李米的猜想》。但我觉得,“探索电影”这个词不一定正确,小制作电影并不都是探索电影,所以我更喜欢小电影的称谓。对小电影,我喜欢拍相对温暖和健康的内容,而不喜欢拍那些所谓的揭示性内容。我没这个爱好。

  亚布力观点:就整个中国电影产业而言,它的市场水平如何?

  王中军:越来越市场化。很多方面基本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市场化,很多东西都是透明的。比如,演员的片酬实行明码标价,假设某个演员在电视剧中一集的片酬为10万,50集的戏就应该支付500万的片酬。朋友之间给面子不是给片酬的面子,而是给时间的面子。

  亚布力观点:在这种市场化的环境下,政府主导拍的电影还有吗?

  王中军:当然有。在中国,还有纯国有的电影公司,比如中影,但我觉得纯国有不能与国有主导相等同,它也拍商业电影,但它有一些所谓的宣扬主旋律的要求。我觉得,这个也没有什么可厚非的。想想,可口可乐可以拍片子宣传可口可乐的东西,中宣部为什么就不能拍宣传共产党的片子呢?其实两者是同一个道理。但它制作出来的影片照样要受市场检验,因此它必须尽量市场化。《集结号》也可以算是歌颂中国军人的影片,但人们就认为它是商业电影,所以,我觉着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关。

  现在,新一代电影学院导演系的学生则在改变,因为人们对导演的评价改变了。原来,人们认为能拿奖的就是好导演,现在则认为有市场号召力的就是好导演,这是整个观念的改变。学校也会跟着观念走,教授在为学生树立典范的时候,也会选择那些有市场业绩的导演,这样学生也就会追随这样的路子向前发展。

  

  成功靠的是运气

  

  亚布力观点:通过观察,我发现,很多企业家的家庭都没给他带来任何商业元素,或者说商业机缘,那你们的商业头脑是从哪儿来的?

  王中军:我觉得,谁的家庭都没有商业元素。在我们这一代,中国的商业已经断了几十年,我们的父母们都是工农兵,无商可言。所以对于我们这一代所谓的创业者来说,谁也没有从上一代传承什么,而我们之所以会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我觉得是运气。历史正好将我们放在了那个地方,如王石,他正好被放在了那个时期,而最后他又选择了一个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房地产,严格讲也是最容易赚钱的行业。就这么回事,我觉得这是命运。如果我们将王石放到另一个地方,他或许就成为了另外一个人, 而不是今天的地产大亨。在中国,我不认为我们这一代企业家具有超强的本领,只是被摆在了适当的位置上。

  当然,做房地产的一般都拥有一点政府背景与银行关系。就如同一个人或许就是从石油部出来的,但石油部退下来的干部做房地产的很少,他就可能做石油生意去了,因为在方面他懂,也有资源。而从事电影事业的这些文化界老板,大多数则是学美术出身,出于个人喜好,最早开一家广告公司,无本生意,然后慢慢转入电影行业。所以,我觉得经商成功的人或许在智商上比别人高一点,但没有太大区别。比如咱们与初中的同班同学比较,我们会发现,成功的可能只有两个,但这两个并不是上学的时候班级里的第一二名,一定不是。因此,我觉得这是运气,起码我们这一代是靠着运气成长起来的,正是改革的好时代。

  亚布力观点:那么年轻一辈呢,他们也是靠运气成长起来的吗?

  王中军:我觉得也是靠运气。如2000年后,我国出现了一批成功的投资人,他们在资本市场上游刃有余,但我觉得, 他们与企业家还不太一样。企业家与投资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的成长是赶上了中国的高速发展,赶上了热钱使劲往中国涌的大环境。对他们来说,融钱非常容易,因为他们的金融科班出身,因为在华尔街的经验,也因为他们懂得美国的游戏规则。他们的智商比别人高吗?我不这样认为,他们或许比一般人聪明一点,但最主要的还是运气与机会。如果他们不是中国人,也是美国华尔街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我相信他们也无法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如果放在今年,让他们再试试融资10亿美元,我相信谁都无法轻易办到。

  亚布力观点:因此也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

  王中军:对,时势造英雄。我觉得,时势太重要了。如今的时代下,将军已经不存在了, 这不是战争年代。人们已不会再去崇拜一个年轻的将军,而会去崇拜商人。我觉得,我们这一波企业家都是这样,在成功的过程中运气占了第一位。当然有人可能不会承认,觉得自己的成功是通过奋斗与拼搏换来的,但我并不认为我比别人拼搏的多,在工作量上,别人上班8小时,我们有上班20小时吗?一样也是8小时,而且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后就业,不外乎有人去美国留学,但这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现在华谊兄弟将电影做得越来越好,我觉得还是因为中国的电影市场起来了。

  亚布力观点:还是赶上了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了。

  王中军:如果中国电影市场依然只有8亿票房,我们再有本事也不可能独占这8亿的份额,所以还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的整体情况好起来了。

  亚布力观点:通过与其它行业的比较,电影行业中的诚信是不是要更

  王中军:现在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契约化,非常透明。就如我之前说的,演员片酬的透明性。当然我也不是认为其它行业就不契约化,只是我对他们没有太多了解。

  亚布力观点:那在这个行业,有没有比较多的压应收款的现象?

  王中军:我觉得,这应该是合理。对于应收款来说,压是行业规矩,既然你在这个行业里,你就必须接受这样的付款方式。比如电视剧,它有18 个月的周期,不是说一播完,电视台就会付款,这一规矩你在做这个产品的时候就应该知道。因此,任何时候都是我们适应市场,市场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应该变成什么样的,一个人是改变不了市场的。比如电影票房分帐,在美国,电影上映第一周票房的80% 由片方所有,大家知道,电影票房在第一周产生的利益最大,如果一部电影的所有票房为两亿,那第一周就会占去一个亿,这对片方的帮助最大。可中国不是这个规矩,是整部电影票房的40% 归片方, 但我们不能因此说,我就不拍电影了。我觉得, 既然我们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就像刚才说的中国电影的管制与审批,可哪个国家没有审批呢?只是中国的审批的尺度比他们严。如果要抱怨,我觉得可以考虑不干这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7312.html

更多阅读

在美国看露天电影——穿越时空的记忆 穿越时空的少女

美国的露天电影是这样的,在大型的停车场,一家人坐在自己家车子里看电影,英文叫“Drive-inMovie。”(照片来自网络)20世纪的70、80年代,中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很匮乏,露天电影,在广大乡村,成了大家无以替代

王安可凝-这片树林是神秘的 安可是什么意思

这片树林是神秘的王安可凝对于我来说,这片树林的每一部分都是神秘的。每一棵大树、每一片小草、每朵花儿、每一只唧唧喳喳的小鸟、每一只叫个不停的昆虫,还有那树叶上的露珠、绿草上的纹理,在我的感觉中,都是神秘的。我是树林的朋友

讨百度书:这是我们的权利

讨百度书:这是我们的权利2011-4-1 10:15:40三一五中国作家讨百度书:这是我们的权利来源:搜狐读书频道2011年03月15日17:29贾平凹、韩寒、李承鹏、当年明月、郭敬明等50名作家联袂发起:  ——这是我们的权利

遇见百分之一百的女孩 遇见百分之百的女孩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在原宿后街,我同一个百分百女孩擦肩而过。老实说,这女孩不见得有多漂亮,并不是很吸引人,穿着也不出众,脑后的头发还带有睡觉挤压 的痕迹,年龄也不小了,应该快有30吧--严格地说来,恐怕很难称之为女孩。然而,在50米外我便一

声明:《百分百感觉 1996 电影 电影是百分之百的商业》为网友完美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