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鼎的两位创业伙伴 ,对创投业的不同理解和做事方式,最终造就了两个人截然不同的命运2009年7月3日,杭州盈开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项建标和杭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简称开发区创投)签约,发起成立了一期金额达1亿元人民币的杭州盈开创投基金。这是他个人由“草根投资者”转型做职业投资管理人的一个里程碑事件。某种意义上,也是浙江民间创投在摸索试错中走向规范化和职业化的一个缩影。 在签约仪式结束之后,项建标悬着的心才终于踏实稳定,吐出了一句百感交集的感叹:“过去2个月如同20年!” 2个月前的5月4日,有“天使大哥”、“民间风投第一人”之称的红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创始人刘晓人,因无法偿还高达2亿元的民间集资款,到浙江德清县公安局经侦大队自首。而刘晓人,正是项建标曾经的老板,他转行做基金投资的领路人。 由于和刘晓人的这层历史关系,在刘晓人案发后,项建标很自然地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而在这种关注中,更多的是疑虑的目光。项建标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据内幕人士估计,刘晓人民间集资的实际金额可能高达8亿元。“刘晓人神话”的瞬间崩落,在浙江的民间创投业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在某种程度上,过去这些年刘晓人出色的自我品牌经营和媒体不惜力的跟风炒作,已使得他符号化为浙江民间创投的标志性人物。他那种带点江湖气的仗义和夸夸其谈的口才相结合,让公众一度以为民间创投就是他所描述的这样。如今,“刘晓人案”突发,这究竟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还是只是浙江民间创投深埋的巨大隐患下显露的冰山一角?它会引发一系列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吗? 整个浙江的民间资本为此蒙上一层阴影,大家都有点惊慌失措。“创投这个行业还能做吗?怎样才能保证资本的安全?”类似的疑惑盘踞在众多投资人甚至投资管理人的心上。 事实上,浙江的民间创投虽然活跃,却因为脱胎于民间借贷,总有些四不象:从融资方式上说,它总是游走在非法集资和私募的红线边缘;从心态上看,大家多抱有投机和一夜暴富的心态;从管理上讲,管理者似乎永远也难以抗拒股东意志。这导致浙江的民间创投多少都掺杂着些许灰色。 也许,浙江民间创投的灰色性质,注定了“刘晓人事件”迟早都会发生,不是他也会有别人。这是浙江民间创投从草根走向职业和规范过程中不可跨越的必然事件,是民间资本蜕化所必然要经历的磨难,只不过,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把这个事件的发生时间提前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场危机对浙江的民间创投不一定是坏事——它促使投资人更加冷静和理性地审视创投业,恐慌中,大家开始留意到原先很不以为然的风险因素,灰色地带也开始为大家所正视,自觉地走上规范和职业化的道路。同时,“刘晓人事件”的提前曝光,也避免了民间资本的更大损失。阻止了更多的民间资本卷入这种尚不成型的灰色机构中去。

特别是在眼下经济开始回暖,国内A股市场重启IPO,创业板即将推出,非理性的投机行为又蠢蠢欲动的大背景下,“刘晓人事件”对中国的民间创投业,更是一针及时的清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