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第二届中国清洁技术产业投融资峰会择机召开。青云创投、红衫资本、德同资本团等数十家海内外风险投资机构齐聚一堂。政府官员高瞻远瞩的致辞,专家深入浅出的宏观分析,国际节能环保协会人士的公益倡议,在关乎人类命运的冠冕堂皇之辞以外,难以忽略的是诸位参与峰会的投资界人士口中不断出现的“投资回报率”。本次峰会的主办单位合众资本作为一家创投机构,更加关注的实际上是环保领域巨大的商业机会和发展前景。
“中国已经到了非投不可的阶段!”
软银赛富的唐鹏飞引用《无间道》里的经典台词“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来形容中国经济成功背后付出的巨大环境成本。08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家,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每年排放量超过3千万吨。中国有全球20个污染城市中最严重的16个,71%的湖泊,42%的河流严重污染。中国30%以上的国土面积受到酸雨的危害。沙漠化每年影响了差不多一个县的面积。
以巨大的环境成本换取发展往往出现在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初期,现在中国已经逐步进入比较成熟的阶段,开始逐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和法律法规的建设。环保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巨大的清洁技术市场也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眼光。
2006~2008年的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覆盖了9个一级行业,分别是新能源开发、水/污水处理、空气/环保、新材料、环保废物处理、能源设施、能源储备、新农业、建筑节能。其中,新能源在投资额上占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总投资的69.8%,为16.46亿美元,这一投资构成模式与欧洲和北美的模式类似。近3年来中国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案例分布在18个省级地区,主要分布在以江苏为代表的长三角和以北京为代表的环渤海地区。其中,江苏的清洁技术投资项目数及投资额在中国均位列第一,而相对较为发达的华南却远远落后。从整个投资地域分布上来看,中国清洁技术投资呈现阶梯式发展趋势。其中,长三角属于第一梯队,环渤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中西部地区位于第三梯队。总体而言,第三梯队区域清洁技术发展追赶第一梯队的道路还相当长。
全球金融市场从2008年9月起出现的资本流动性降低使得清洁能源企业和项目更难筹集到资金。尽管各国中央银行试图通过降息来降低可再生能源项目的融资成本,但这种效果因为贷款机构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而被打了折扣。金融市场低迷,清洁技术市场的表现仍然亮眼,据合众资本提供的数据显示, 2008年到2009年6月1日,中国的清洁技术领域一共发生了24起投资案例,涉及投资金额7.82亿美元。其中仅2009年上半年就发生投资案例10起,涉及金额1.52亿美元。应对金融危机,中国政府态度积极,仅在2009年一季度就通过国有银行提供了6800亿美元的新增贷款以推动本国市场的发展,而清洁技术行业也能从中获益。
我国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也刺激了清洁技术行业的发展速度。国家经贸委相继公布实施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可再生能源法》、《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等,提出到2015年清洁技术行业中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开发量将达到4300万吨标煤。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新兴行业,潜在市场价值约1000亿元。此外,“十一五”规划也刺激了清洁技术的投资,并将在今后几年继续刺激这种投资。
在IPO市场里,清洁技术板块也持续看好。今年的1月13日,“正西”太阳能在香港IPO成功。3月正太集团的太阳能项目融资5千万美金。在目前低迷的资本市场下,这些案例的出现十分难。
垃圾、水处理——若即若离,投资不易
中国城市居民每天产生的废水、生活垃圾数量惊人,而由此带来的巨大的垃圾处理、水处理市场也相当惊人。过去困扰中国污水处理最大的问题是收费,由于无法收费,长期以来垃圾污水处理依赖于政府补贴,运营基本是公营的。近年,政府具体政策出台了将污水处理费计入居民的水费,自此水处理行业呈现爆发性增长。而垃圾处理行业目前仍然存在收费难的问题。2008年9月份,武汉、南京、长江三角洲周围的一些中等城市将试点把垃圾处理费跟水费捆绑在一起。
由于外资、港资、台资进入时间早,行业内洗牌大体完成,A股、香港上市企业很多。但根据中国目前仍然处于高速城市化的进程中,未来几年到数十年废水处理仍然还将有很多投资的机会。从水处理的投资领域来划分,准入门槛最低的是城市的水处理的设备提供和服务;准入门槛比较高、利润率比较低的是城市的水处理的运营;准入门槛中等、利润率中等的是工业的水净化和水过滤;门槛最高、利润率最高的是工业的废水循环、水处理等。除废水处理,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环保目标,2011年底要为一亿六千万偏远地区的群众提供安全饮用水,水行业内潜在机会不少。
相比于水处理的市场化,垃圾处理目前大部分由当地政府运营,私营的很少。私营基本是BOT模式(建设—运营—转让,即基础设施特许权经营)。未来实现有效收费后,这个行业会出现很多细分机会,比如垃圾分类、垃圾运输和垃圾回收等。仅以锂离子电池回收方面,中国每年总计扔掉15亿只。如何将中国巨大人口基数所产生的效益回收与利用,值得投资人关注。
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行业从VC的角度来看,并不存在暴利,但其收益持续稳定,市场变化少,投资风险小,可以说是一些长期性投资基金的优选项目。但政府基础设施特许经营权的存在、各地政策的不同以及立法的不清晰,投资机构想要进入并不容易。
太阳能、风能——令人尴尬的环保产业
中国太阳能行业是新能源行业中发展最成熟的。到2007年,中国在太阳能组建方面的实力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第一大生产国。目前行业内上市的中国公司已有5、6家,包括2005年开创太阳能企业上市先河的无锡尚德,主要都集中在光伏发电领域。
太阳能作为一种取之不绝的循环性能源,和传统能源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成本。关键问题包括:第一,发电效率问题;第二,造价成本问题;第三,各种日照情况下产品的吸光特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是未来太阳能行业中的热门类别。我国在太阳能行业中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发达国家对这部分技术限制出口。比如,我国的光伏产业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面临着“两头在外”的困境,多结晶硅成本的下降,目前已从高峰期400美元/公斤降至50、60美元/公斤。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行业中以出口欧美为主的较高端产品体系销售已出现明显下滑。国际上掌握高纯度多晶硅提纯技术的日、美、德三国的8家生产企业形成产量和价格同盟,直接影响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因此,提纯硅材料的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工艺以及多晶硅铸造的国产化方面尤其值得重点关注。目前这些设备大部分都是进口的,未来太阳能在中国的进一步应用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设备的国产化进程。
风能是最实际的清洁能源。2007年中国太阳能的产能大约是风电的三倍,目前两者差距已大大缩小,现在大约是1.5倍,不超过2倍。欧盟2007年新增能源增长的数据显示,风力发电排在新增能源的第一名,远远高于天然气还有其他的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等等。可以推算,中国未来的5年甚至10年,风能还会是新增清洁能源的主力。具体对风能方面的投资可以分做三个关键环节:风电厂、整机、元器件。
目前中国的风电厂大部分是政府投资的,政府给予风电比煤电稍高的收购价格,但风电厂的成本压力很大,国内几个领先的风电厂家的毛利比国外同等的风电企业的毛利差不多低了10个点。中国2007年的发电成本对比显示,把环境的成本计算在内,风能在输送上网的时候,跟煤电的价格已经差不太多。风电跟电网的对接也是一个瓶颈,因为风电的发电量不是恒定值。对于VC、PE,风电厂的低回报不太具吸引力。
整机方面目前三家上市的国企和四家国际化公司已经瓜分了大部分市场,占了接近93%的市场份额,剩下的近50家新企业正在为剩余的7%份额苦战。国内大部分公司的模式还是购买国外的零部件进行组装,主要的瓶颈在技术。国内市场很快会饱和。未来整机市场的赢家需要有世界级的技术和开拓全球市场的能力。
相对于前两者,投资机构更愿意投资元器件。风电设备中元器件制造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以中国内地的工资福利水平,能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同时,制造元器件,需要大量使用树脂、涂料和玻璃纤维等,可能产生大量的短纤维和有害粉尘,生产作业环境恶劣,发达国家将为此支付巨大的人工成本。
这或者是个令人尴尬的现实,尽管采用新能源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但实际上中国的清洁技术行业中最具投资优势的行业环节,无论是风电行业的元器件生产,亦或是产生大量有害排放物的光伏电池行业,都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而环境成本巨大的部分。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风能发电的技术和太阳能应用方面的技术都在不断地提高,并且部分已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对于环境方面的立法日渐严格,同时政府对新能源的补贴逐步提高,太阳能和风能的行业将迅速发展。2007年,国家发改委对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规定了强制性份额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大电网覆盖地区电网总发电量中,非水电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例分别达到1%和3%以上。政策的倾斜、可预见的不断扩大的市场份额度,是投资机构热切关注这两个行业的主要原因。
清洁生物能源——产业化之路仍然遥远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实际上生物能源也是未来能源行业的重要内容。
人们在探索生物制能的过程中已进行过多种尝试。第一代是用粮食,如美国用玉米、巴西用甘蔗等生产乙醇等生物能源。这种制能方式曾导致了粮价的飞涨,并不可取。第二代是用非粮食的生物质做燃料生产乙醇,但是非粮食的植物或者一些粮食的废弃物中间含的不是传统的果糖等,而是木糖,效率比较低;而且在制造生物能源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和固体的废弃物。第三代是用藻类,比如海藻或者淡水中的藻类,来生产生物燃料,通过对藻类进行养殖、收获、晒干、压榨,制造生物柴油,或通过酵母菌发酵生产乙醇。这种方式的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弃物。
现在最新的生物能源技术,是希望通过藻类的基因改良,使蓝藻细胞在成熟的过程中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直接生产乙醇、相关副产品和氧气。
直接通过培育生物来得到能源,过程中不产生任何废弃物以及二氧化碳。这几乎是完美的制能过程,可以预见,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未来,这可能会成为最重要的制能方式。但是短期内,生物制能还存在诸多技术与实施的局限,离真正的规模化、产业化应用发展仍有距离。
碳减排 ——中国即将面对的重要考验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的《京都议定书》,从1997年签署,到2005年正式生效,低碳经济逐渐步入历史舞台。《京都议定书》有效期截止于2012年,按照2007年“巴厘岛路线图”的约定,今年12月将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将就2012年以后的碳减排义务达成新的协议。
新的协议很可能将碳减排的义务范围扩大到发展中国家,未来中国面临碳减排的约束只是时间问题。由于《京都议定书》涉及到很多贸易壁垒,所以其效力远超过普通的环境公约。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中国也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尽管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正在减弱,但各国政府仍需推出适当的政策,以促进向清洁和低碳的能源结构的转变。
2008-2009年中国清洁技术领域融资案例汇总(数据来源:合众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