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essive increase in savings impedes economic progress 文/侯建华 为遏制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行趋势,去年10月以来国务院做出一系列因应之举,以防止陷入通缩。金融财政“双刺激”计划在晋中市运行近半年,并未改变需求疲弱的现状,当地居民储蓄存款在这一形势下出现了不降反升的异常现象。 截至2008年12月,晋中市金融机构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606亿元,较年初增加136.4亿元,增长29.1%,较前三年平均增速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净增额较上年翻了一番还多。在当前主要农作物产出与价格未变,主要工业支柱产业出口受阻,服务业效益下降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的超常增长。说明有一大部分储蓄存款来自于非常年主要增长项目,也反映出当地经济金融运行存在不协调的地方。 储蓄存款异常增长分析 股市暴跌促使股市资金回流储蓄。2007年四季度以来,股票市场波动加剧,众多股民从股市中抽回资金,加上央行为防止储蓄存款过度分流和抑制通货膨胀,央行连续加息。据调查,2008年全市股市退出资金约10亿左右,尽管通胀产生负利率,但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股市风险远远超过通胀产生的负利率,2008年储蓄存款开始回流,当年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136.4亿元,股市回流资金约占三成。 房产市场低迷加快储蓄增长速度。自2005年起商品房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房价也加速上涨。去年以来受经济金融危机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锐减,其购房意向逐步回归理性,加上国家第二房贷政策出台,保障房建设力度加大、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等因素的影响,尽管房价还未出现明显下滑,但房屋销售额的下降,增加了购买者房价下跌的预期,购房款大量存入银行,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假性”储蓄助推储蓄存款异常增长。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这场百年不遇的金融风暴使晋中市经济实体受创,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停产半停产企业达301户,占规模企业的51%。其中停产企业达到177户,占到全部企业的30%,众多经济主体出现停产和限产后,企业减少支出、缩减投资和压缩生产。据调查,其大量流动资金只有一小部分增加企业存款,其他的以各种途径回流储蓄。 社保体系不完善间接导致储蓄异常增长。由于历史条件的缘故,社保体系存在制度设计不合理,不利于人口流动和全国大市场的形成、参保激励机制较差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去年以来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裁员、职工放假、农民工返乡,企业无力支付或者不愿意支付养老统筹的越来越多,进一步增加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居民消费意愿下降,即便在居民收入增长率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储蓄存款不降反升。据调查,此因素占多增储蓄存款额度约一成。 经济不景气压缩了直接融资规模。受国内外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晋中市很多行业经济景气指数不高,经济效益明显下滑,居民对市场信心有所下降,大多数居民对直接融资到经济实体参与各个生产环节的投资更加谨慎,融资额度大幅下滑。从抽查的200家中小企业来看,2008年企业融资只有15%左右来之于民间直接融资,同时居民对新的投资工具还没有认同或熟悉,很大一部分投资人因为资本市场回报率不高和风险较大,暂时将富余资金存放到储蓄之上,通过调查分析这一份额占到多增储蓄存款的三成左右。 储蓄存款异常增长的负面影响 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由于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响度还未见底,导致很多具有投资实力的居民与经济实体投资意愿较低,民间投资者将闲置的资金大量存入银行,以期等待投资最佳时机。从而使当前企业投入不足,随着企业困难增加和劳动工资成本的提高,就业增长预计也将受到一定影响,并进而影响居民收入增长,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 制约中小企业的发展。一方面,由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劳动力工资成本提高等因素影响,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另一方面,随着总需求增幅放缓,市场竞争加剧,压缩了企业提高产品销售价格转移上升成本的空间,企业经营困难较为突出。2008年底,晋中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8.4%,增幅较上年同期降低33个百分点。而“异常”增长的储蓄存款,造成企业直接融资下降,间接融资又受政策约束,可能导致越来越多的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困境。 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放缓。目前社会各路资金大量回流银行体系,CPI持续回落,截至2008年底,晋中市物价涨幅已连续6个月回落,出现通缩迹象,这个问题一旦发生,可能会从多方面影响到居民的消费信心,改变居民的消费预期,造成消费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放缓,并会从终端需求逐步向上游产业传递,导致经济增长进入较长时间的调整期。 信贷隐性风险集中。一方面,从目前社会资金动向看,股市、楼市、民间借贷等社会各路资金以储蓄存款方式大量回流银行体系,导致银行体系流动性十分充裕,2008年底晋中市储蓄存款高达606亿元,比2004年增加311亿元,增长一倍以上。另一方面,在去年11月出台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导向下,银行贷款投向速度加快,力度加大,2008年底各项贷款余额283亿元,比2004年增加92亿元,增长50%。如果社会资金需求都由间接融资性质的银行来投放满足,势必增加银行信贷资金的隐性风险。 缓解储蓄存款异常增长 全面启动消费与投资,降低储蓄率,促使信贷市场、消费市场、资本市场三方协调发展。面对“异常”增长的储蓄,需要继续加强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协调与配合,启动消费与投资,促使储蓄存款分流,发挥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以实现“保增长”的目标。与此同时,要前瞻性地分析和研究市场调节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干预这只“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综合作用效果,科学合理地把握“适度宽松”的“度”,防止可能因信贷投放“过度”而引发的新一轮经济过热,防止储蓄分流力度过大及分流速度过快而引发挤兑风险,确保经济金融稳健发展。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保障信贷资金安全。在异常增长的储蓄存款中隐含有很多从生产经营中退出的资金,监管部门要密切关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强化非现场监管力度,增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监测能力,对金融机构采取必要的风险窗口指导措施,对相关风险进行预警提示,督促金融机构加强贷后管理、贷款清收和资产保全工作,确保信贷资金安全。
![广西居民储蓄增长量 储蓄超常增长不利经济发展](http://img.aihuau.com/images/a/0602020606/020606120368660320.jpeg)
扩大国内消费领域,提高内需供求。针对当前居民消费方式,政府要出台一定的鼓励和刺激大额消费政策和措施,改革如居民汽车消费、住房消费税费及管理制度,让更多的高收入群体储蓄存款尽快地转化到消费领域。 大力发展分流储源渠道。一是有方向性地增加国家债券的发行量,吸收部分居民手中闲置资金,让金融储蓄直接转化成投资性储蓄而参与到国家长期重大建设项目之中。二是政府应积极引导和管理好企业债券市场,使更多的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转移,进而解决企业资金紧缺问题。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更多的居民消费群体能够达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失有所助”。 (作者单位为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