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贺军(安邦高级分析师) 诸多迹象显示,中国经济回暖的速度正在加快,如果只看资产领域——比如房地产和股市,甚至能感受到一片炙热。

国内A股市场自年初以来持续上涨,上证指数已经稳稳站到3000点之上,至7月3日已上涨了70%,领先全球绝大多数主要股市。股市上涨如此“坚挺”,以至于任何对股市的怀疑都会被市场人士骂为傻瓜——这种“观点霸权”的背后,代表了市场对股市的预期。 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变化也十分抢眼。在房价回升的同时,土地交易近期也迅速升温。今年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2609万平方米,相比前4个月的均值上升了43%;5月全国6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土地553宗,同比增加73%。6月最后一周,全国20个重点城市共成交住宅类地块36宗,环比增加600%,成交土地面积253万平方米,环比增加833%。有媒体统计,短短两个月内,全国爆出10个“地王”。仅北京一地,6月的土地出让收入就超过百亿元。在不少地方,地价和房价都已超出2007年的水平。 面对这样的环境,不少人发出疑问:现在实体经济仍然糟糕,为什么股价和房价会上涨?这种涨势能持续下去吗?显然,相当一部分人心里不踏实。的确,全球经济的复苏并不乐观,企业利润也很差,外需还没有起来,失业率仍在上升。美国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6月份新增失业人数达46.7万人,失业率从9.4%上升至9.5%,这对美国告别衰退的希望又是一盆凉水,美欧股市随之大幅下挫。中国经济的恢复比全球要好,但离2007年时的繁荣景象仍相差很远。 股市和楼市的上升,显示出资产市场的逻辑与实体经济并不同步,有时候也不尽相同。在笔者看来,支撑这一轮楼市和股市上涨的主因,是当前过剩的流动性。为了应对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抵抗全球经济衰退,全球央行前所未有地一致大幅降息(多国利率已接近零),全球央行向市场一致“放水”的举动恐怕也是百年一遇的。而且,由于决策层普遍预期经济危机会持续很久,市场预期低利率政策将持续较长的时间。 中国央行也参与到了这一轮降息大合唱中,而且中国政府比其他国家更有财力推出积极的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由于保经济增长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稳定复苏到相当程度之前,中国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不会改变。不少人士估计,今年中国的新增信贷将突破10万亿元。 即使是在熊市中,资金也不会睡大觉,总要流向能产生回报的市场。全球金融危机蒸发了数万亿美元的财富,但也有大量资金在寻找投资机会。流动性泛滥与全球低息环境相互激荡,在全球市场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货币试验。 在一定程度上,全球实体经济的低迷,反而使得实体经济领域吸纳资金的容量和能力降低,浩浩荡荡的资金则首先流到资产市场。于是,我们看到了金价上涨、股指上涨、油价上涨、大宗矿产品价格上涨,以及新兴市场的房地产市场价格上涨。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增长性在新兴市场国家中是领先的,也是国际资金重要的流动目标。 当国内外的流动性汇集到中国市场时,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不论是货币似水,还是货币如蜜,国内的资产市场都会成为资金的首要去处。国内股市脱离当前经济基本面的持续上扬、国内房地产商的抢地热潮,实际上都是市场嗅到了流动性推动资产价格上扬气味的自然反应。 当经济恢复的速度远低于资产价格上扬时,市场都知道泡沫在积聚,各国大印钞票的结果必然是通货膨胀。在全球经济远未从重创中恢复时,泡沫起来得越快,破灭的时候就会越早到来。但在新一轮通胀泡沫破灭之前,可能还有相当一段时间让投资者享受泡沫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