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尹小山
美国的NPD集团今年春天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13岁到17岁的青少年2008年非法下载的音乐数目比2007年少了6首。同时,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声称,他们更喜欢在网上收听无线电广播服务,这个比例比一年前上升了34%。 今年6月份,英国有两个研究机构发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发现同样一群介于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2007年11月的时候有42%每月至少使用一次类似于BitTorrent这样的文件分享方式获取音乐,到2009年1月却下降到了26%。 这个调查结果一发布,就成为许多科技媒体的头条新闻。越来越多行业内的人相信,音乐工业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非法下载音乐已经风光渐逝,消费者正在转向合法的流媒体服务,比如说MySpace Music、Sportify、imeem等,消费者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不久的将来会在任何设备上,获得任何音乐。这些网站提供免费的流媒体服务,通过广告来获得收入,然后与唱片公司分成。歌曲的目录越来越庞大。这比下载盗版的歌曲要轻松得多,方便得多。 去年9月份,MySpace Music开播,免费提供数百万首歌曲,同时有广告,有出售音乐会门票和其他杂货的网站链接。Nilesen最近声称该网站的访客数量已经从去年9月份的420万增长到今年6月份的1200万。 Sportify是创业仅有两年之久的瑞典公司,在欧洲已经拥有了600万用户。用户只需要下载一个播放程序,在500万首歌曲中搜索到自己喜欢的歌曲,然后选择播放即可。 免费版的音乐风头转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流媒体服务不仅能提供合法的音乐来源,而且能提供更优质的音乐声效。这要归功于互联网在各方面的进步:在世纪更替的那几年,互联网的带宽越来越宽,特别是在最后一公里;互联网的接入点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文件标准走向统一,音乐格式越来越多地集中于MP3上;商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为什么消费者开始青睐流媒体服务了呢?每一个下载过盗版音乐的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将大量免费的盗版音乐下载到自己的移动硬盘中,开始的时候还是经常翻出来听一听,时间一长感觉越来越麻烦。不久,就把移动硬盘放置在书架的最顶层,像一份旧杂志一样积上了厚厚的灰尘。 或许Sportify的一位联合创始人参透了其中的原委,他在纽约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本质上而言,人们选择盗版音乐,并不一定是因为盗版音乐免费,而是因为他们希望自己需要音乐的时候,音乐就来了。”问题出在哪里?出在之前并没有商业服务能够让人们能够方便地发现新音乐,与自己的朋友分享音乐。 当然,消费者转向流媒体服务并不意味着唱片公司即将结束与盗版音乐的斗争——这场战争从Napster开始已经进行了10多年,至今胜负未定。流媒体服务更像是起点作用的金疮药,唱片公司以前是大出血,现在稍微好了一些,但仍然是身体虚弱,惊魂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