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品牌网 民族品牌并购迷局(二)



  当然,炊具作为完全竞争的行业,苏泊尔并购案最终获批。

  2008年,苏显泽表示,“SEB入主以后,苏泊尔的生产地点没变,生产线没变,但凭着技术上的突破和管理上的创新,效益却提高了20%。”

  目前,苏泊尔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第三的炊具制造商,今年7月,浙江苏泊尔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苏泊尔”启用新标志,与新标志同时发布的还有全新的品牌口号“演绎生活智慧”、以及英文品牌口号“Smart thinking for smooth living”。

  白加黑:疯狂扩张的牺牲品

  “白天吃白片,不瞌睡,晚上吃黑片,睡得香”。当年这一电视广告出现的时候,人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原来感冒药还可以这样吃。同样惊讶的还有营销策划人员,闹了半天,感冒药也可以这样卖。

  1995年盖天力制药推出白加黑,上市仅180天销售额就突破1.6亿元,被业内称为“白加黑震撼”。非处方药品牌“白加黑”由此一举成为炙手可热的著名感冒药民族品牌。

  但在2006年10月25日,东盛科技与德国拜耳签订协议,以折合人民币12.64亿元的价格转让“白加黑”、“小白”糖浆和“信力”止咳糖浆等3个品牌及三大非处方药品牌、相关生产设施和全国销售网络。几经波折后,2008年7月3日,双方正式进行交割。

  “白加黑”就此完成了非民族医药品牌的转身。

  回顾白加黑的发展史,不能不提到原东盛集团董事长郭家学。

  从1997年开始,白加黑在盖天力旗下因价格、渠道混乱迅速滑坡,到2000年销售额仅有2300万元,郭家学慧眼相中这个“灰姑娘”的潜质,并购了启东盖天力,随后对白加黑的品牌理念、营销渠道进行了调整。

  2000年11月,医药界爆发了著名的“PPA”事件,著名的康泰克“悲壮倒下”,留出了4.5亿元的巨大市场。“白加黑”抓住机遇,进行各种广告宣传,大打“不含PPA”广告。这一年,“白加黑”从2000多万的销售额一跃增加到2.9亿,最高时达到了每年4个亿。

  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后,野心勃勃的郭家学相继收购兼并了潜江制药、青海制药集团及其下属的宝鉴堂国药、山西广誉远、河北邢台英华医药、陕西汉中生物研究所等30多家医药企业,还不时觊觎着更大的药企。

  2004年12月,郭家学开始了更大手笔的动作。东盛科技出资4.98亿元联合中国医药集团成立了国药工业公司,郭登上新云药集团董事长的宝座。这一年他还定下了一个更加远大的目标:5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医药企业之一;10年内成为亚洲医药市场强有力的竞争者;15年之内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医药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但他低估了过度自我膨胀下面暗藏的风险——资金链断裂。东盛资金链断裂时,正好赶上宏观调控的开局,各家银行开始紧缩银根,并向民营企业加紧收贷。

  “白加黑”的厄运由此引发——为了还债,郭家学也只能“忍痛割爱”。

  失去白加黑后的东盛科技元气大伤。今年4月30日,东盛发布了2008年年报。数据显示,去年东盛实现营业收入3.08亿元,比2007年同期锐减2.24亿元。

  如此业绩让去年就被“ST”的东盛科技复兴路漫漫。在出售白加黑之后,郭家学所倚重的“广誉远”与期望相去甚远,据相关审计报告,广誉远2007、2008两年累计未完成盈利金额1.05亿元。

  

  

  南孚:让吉列拈须而笑

  “民族力量!”当年,足球名将孙雯这句铿锵有力的广告语曾让“南孚”这个响亮的品牌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在很多人的记忆中,南孚电池仍然是最可信赖的电池品牌,事实上,在经历了一系列眼花缭乱的股权变更后,站在业绩背后微笑的已不是中国的股东们,而是南孚原来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

  1988年,南平电池厂与福建兴业银行、中国出口商品基地建设福建分公司、香港华润集团百孚有限公司基地福建公司的子公司合资组建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其中,百孚公司当时持有南孚电池25%股份,基地福建公司持股20%,南平电池厂以280万元左右的固定资产投入占40%股份,而兴业银行则投了90万元人民币,占15%股份。

  作为当时电池行业的第一家合资企业,南孚没有想到的是,太过分散的股权为日后南孚的股权失控埋下了隐患。

  从1990年南孚引进第一条日本富士碱性锌锰电池生产线并正式投产开始,南孚电池进入高速发展期。到了2003年,南孚电池以近8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占据中国电池市场半壁江山,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五大碱性电池生产商。

  而南孚的竞争对手美国吉列公司面对南孚的强劲竞争,进入中国10年,始终无法在中国打开局面,其金霸王电池市场份额不及南孚的10%。

  但在1999年,正值南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并不缺资金的情况下,在南平市政府吸引外资政策的要求下,南孚电池的股东们“被迫”以南孚69%股份作为出资与摩根士丹利、荷兰国家投资银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合资组成中国电池有限公司。其中,外方持股49%,中方持股51%。

  这次重组成了改变南孚命运的转折点。

  首先是南孚公司由于巨额亏损,向摩根士丹利出让了中国电池8.25%的股份。接着,摩根士丹利以1500万美元获得了原属基地福建公司的20%中国电池股份。2002年,外方股东又收购多达1000万美元的中国电池股份。至此,中国电池有限公司的绝大部分股份基本上都已转入外方股东手中,外资对南孚的控股达到了72%。

  本来摩根士丹利希望中国电池有限公司能够在海外上市,从而给它带来巨额的股票收益,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电池迟迟未能上市。等不及的外方股东了随后以1亿美元的价格将中国电池的全部股份出售给美国吉列公司,狂赚5800万美元。

  

  2003年8月11日,生产剃须刀和金霸王电池等消费产品的美国吉列公司宣布,已经买下中国电池生产商南孚电池的多数股权——最头痛的竞争对手南孚成了它的子公司。

  吉列拈须而笑,不光最大的竞争对手消失了,而且还得到了一家年利润8000万美元,拥有300多万个销售点的电池生产企业,大半个中国市场唾手而得。

  据说,当初极力促成南孚与摩根士丹利合资的某位领导,因为给南平吸引了巨额外资,政绩卓著,也得到了提升。

 中国民族品牌网 民族品牌并购迷局(二)
  南孚成了唯一的输家。原本南孚的优质碱性电池已打入国际市场,此时正是向海外发展的大好时机,可是为了避免和母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只好匆匆鸣金收兵。由于不能与金霸王正面冲突,现在南孚有近一半的生产能力被闲置着。

  

  

  金龙鱼:侨资也是自家人?

  几年前,金龙鱼调和油“1:1:1”的广告曾席卷电视媒体,以致童叟皆知。所谓“1:1:1”是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指的是食用油中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1∶1∶1的比例。但这则广告给消费者造成的误导是,金龙鱼即符合这样高标准的印象——实际上金龙鱼的相应比例是0.27:1:1。最终,真相在竞争对手鲁花等业内同行的质疑声中揭开,此广告也遭到工商部门的整改处罚。

  但这一广告最大的“好处”是,金龙鱼这个很中国的名字因为和鲁花联系在一起,越来越像民族品牌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金龙鱼这个品牌几乎出现在每个中国家庭的厨房里,据央视市场研究公司对于2008年食用油品牌市场占有率的调查,“金龙鱼”市场占有率为30.83%,排名第一,远超第二名、中粮集团旗下的“福临门”。

  有趣的是,直至今日,出品“金龙鱼”的益海嘉里一直试图向外界表明,其本身是家“侨资”企业,而不是“外资”企业。

  益海嘉里最早的创始人为马来西亚首富郭鹤年。郭鹤年祖籍福建福州,192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新山。1947年,郭鹤年到新加坡,与家族联手创办郭氏兄弟有限公司,并在25岁时被推为董事长。此后,郭鹤年拥有了“亚洲糖王”的美誉,从白糖、酒店、房地产、船务、矿产、保险、传媒到粮油,涉及领域十分广泛。

  如今的益海嘉里来自于新加坡郭氏兄弟旗下嘉里粮油与益海集团在2006年底的一场“内部”合并。嘉里粮油的掌门人郭孔丞系郭鹤年之子,而益海集团控股股东新加坡丰益国际掌门人郭孔丰则是郭鹤年的侄子。两家公司合并后,又通过与世界四大粮油集团之一的美国ADM换股等形式,把益海嘉里变成丰益国际的全资子公司。所有这些收购交易完成后,丰益国际仍在新加坡上市,郭孔丰集团、郭鹤年集团和ADM分别持有丰益国际48.5%、31%和6.7%的股权。

  今年5月,益海嘉里粮油公司曾声称要对旗下部分小包装食用油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上调近10%,引起业界强烈反响。金龙鱼再次站在了“粮食安全”、“外资垄断”的风口浪尖上。

  资料显示,近年来,益海嘉里已先后在深圳、青岛、天津、秦皇岛、连云港、营口、广州、上海、泉州、防城港、张家港等主要港口及武汉、岳阳、西安、成都、佳木斯、新疆昌吉等主要城市投资设立了40多家工厂和20多家贸易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1000多亿元。

  事实上,跨国粮商对中国油脂加工业的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止过,目前四大跨国粮商垄断了中国80%的进口大豆资源。

  对于“外资操控国内粮油市场价格”一说,益海嘉里高层不久前对此公开的表示是:希望得到“民族身份”的认同。

  

  

  双汇:“利润奶牛”被外卖

  “省优、部优、葛优(国优)”——用形象代言人的姓名来替代“国优”,双汇火腿肠的广告语在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令人对产品印象深刻。今年4月,中国食品协会发布“2008年度中国食品工业部分重点行业领先品牌”名单,有食品行业巨无霸之称的“双汇”毫无悬念地名列其中。

  但可能很多人还不知道,多年以前,双汇集团就已经从大型国企改制为彻头彻尾的外资企业。

  双汇的前身是1958年创建的河南漯河肉联厂,在建厂很长一段时期内,这家小肉联厂一直在困境中苦苦挣扎,直至1984年万隆出任新厂长。“最早是个杀猪的”万隆,无疑是个商业奇才,10年之后,小肉联厂发展成双汇集团。

  1994年,双汇加速扩张,选择了香港十大财团之一的华懋集团作为合作伙伴,引入资金1.27亿元,当年生产能力就增长了104%。2002年10月,尝到甜头的双汇与美国杜邦公司合资成立杜邦双汇漯河蛋白有限公司;2003年2月,双汇又与日本吴羽、日本丰田合资成立南通汇丰新材料有限公司……短短几年时间,双汇先后成立合资公司30多家。

  但双汇并没有止于合资模式。

  2006年3月,双汇正式在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出让100%的国有产权。同年12月,商务部批复,同意漯河市国资委将其持有的双汇集团100%的股权以20.1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转让给香港罗特克斯有限公司(该公司的股权分布是高盛51%,鼎晖49%);双汇发展变更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之后的2007年6月,河南省漯河市国资委与美国高盛集团控制的罗特克斯有限公司共同签署了《关于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的股权转让协议书》。蹊跷的是,4个月后,原本控制双汇集团的大股东高盛将5%的股份转给鼎晖中国成长基金,主动交出控制权——鼎晖中国成长基金至今身份神秘。据媒体报道,有业内人士怀疑基金的实际控制人就是双汇集团,或者其内部高管。

  而早在“外卖”之初,各界就广泛质疑:为什么要卖?为什么“贱卖”?

  彼时的双汇运转良好,已成为在海内外拥有50余家国有全资、参股、控股子公司,年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的国有企业航母。据公开消息,双汇实际上在资金上并没有什么压力,“当地银行都巴不得贷款给它”。

  以双汇集团的资产和双汇商标的品牌价值来看,当时外界普遍预计双汇的卖价为6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最终双汇这个有“利润奶牛”之称、对当地财政贡献近半的特大型国有企业,出卖价格仅20.1亿元。

  对于外界质疑,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并不讳言:“我们更希望外资的进入,他们也能更好地兼顾股东与管理层的利益,而如果是国有企业,就未必能做到如此,因此,当中粮老总宁高宁与我们协商双汇集团的股权转让问题时,我们委婉拒绝了。”

  不过,就现状来看,转制之后,双汇集团的发展态势一直堪称良好。财报显示,双汇发展2008年度派出3.6亿元红利,再加上前两年所派红利,罗特克斯三年便已回收30%成本。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6227.html

更多阅读

中国生活用纸网 生活用纸企业如何突围(二)

我上网查了一些数据,从2008年开始,方便面行业开始全线下滑,年平均下滑2%-8%,但方便面行业里有一家企业却逆风飞扬,从2009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比上一年度同比增长分别为22.6%、67.4%、

品牌价值评价 如何评价中国服装品牌的价值?(二)

   然而忠诚度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企业不断地改变策略、改变适应顾客的方式、调整产品的方向、努力给顾客提供离他们更近的服务,提升顾客对一个品牌的感知度,同时最终对这个品牌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过程中,产品等有形的资产

中国服装品牌市场:克隆品牌害了将来(二)

       渠道不再是最头痛事  渠道一直是服装企业最核心也是最头痛的一个环节,许多企业缺乏渠道合理规划,往往都是一窝蜂地向一级市场和A类商区进军。企业宁可不赢利,也会通过终端去展现品牌的实力,通过最直观的形式来获得消费

人际困惑访谈 谈夏普中国困惑与夏普品牌重振之道(二)

      夏普品牌重振之道    2006年底开始夏普痛定思痛,采取一系列措施,分别于东芝、先锋合作以弥补在芯片与液晶电视音响效果方面的不足。形式上的合作以改进产品质量来的相对容易,但最艰难最根本的还是品牌的重新定位,品牌内

声明:《中国民族品牌网 民族品牌并购迷局(二)》为网友女汉子才能逆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