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 孙立坚 目前,各国都在经历金融海啸的冲击,上海世博所处的环境非常像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经济大萧条确实影响了各国世博馆的建设,但人们还是从世博会的欢乐中找到了克服危机的勇气。我们同样也感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对未来美好前景的向往和战胜危机的信心:至少,到目前为止,上海世博会尚未接到任何一个国家和国际组织退展的要求和意向。而且,重灾区冰岛很早就主动与中国签署了正式参展的合同。他们之所以如此看重上海世博会,按照他们代表的话说,就是“上海世博会是我们寻求战胜危机方法和面向更加美好未来的一个绝好契机,我们抱有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向世人展示冰岛战胜危机的信心和实力”。 芝加哥世博会第一次把“主题”带进了世博会的菜单,而上海世博会又是第一次把“城市”这个举世关注的重大问题纳入世博会的主题,虽然在当初的经济大萧条危机中,芝加哥世博会的“科学”主题,使人们坚信“经济的衰退是暂时的,而科技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却是永恒的”,但作为“反思”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文明的破坏的认识,芝加哥世博会却留下了很大的遗憾(我在接受《百年世博梦》六集大型记录片的采访时,分析芝加哥世博会对美国经济影响的时候也表示了这个“遗憾”)。而当人类跨入21世纪后,世博会才开始意识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于是,除了继续向人们展示科技的进步之外,还向人们带来了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是通过“城市”这个载体,让世人淋漓尽致地感受到科技该如何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样一个具有鲜活概念的话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城市”的意义正在发生着“质”的变化,它不仅是高度工业化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写照,而且也是“交通拥挤、贫富冲突和环境污染”的缩影。所以,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将通过主题馆、国家馆、国际组织馆、企业馆、城市示范区、论坛、文艺演出等形式,让人们充分展现自己对建设未来城市和克服“城市病”的智慧和勇气。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并且抓住危机给世界所带来的震撼和影响,除了探讨“交通、贫困和污染”外,我们也应该很好地探讨“金融泡沫”这个阻碍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无法避免的又一个“城市病”问题。

今天,无论城市化建设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前者是亚洲模式,后者是欧美模式),都没有摆脱金融资本在城市化过程中极度膨胀所带来的金融危机的困扰(如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90年代上半叶欧洲发达国家的货币危机、下半叶新兴市场的危机等),最后金融泡沫就像已经引起人们足够重视的“交通、贫困和污染”等“城市病”一样,阻碍了各国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而解决这一“城市病”,不可能简单依靠监管部门就能达到效果(事实上,每次危机后的金融监管都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同样要求人们在金融资本认识上的进步,和客观有效地去平衡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之间的冲突关系,更需要人们发挥科技进步的威力,找到消化金融资本超速膨胀的“科学方法”,决不能在这一“城市病”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消极对待,甚至互相误解,从而让这“城市病”无法断根,甚至在病情爆发时,会变得越来越凶猛——这将严重影响人类科技文明推动城市文明建设的步伐!从这个意义上讲,上海世博会如果能从正面关注这一“城市病”问题,那么,在今天的金融危机环境下,我们带给这一届世博会的文明理念将会变得更加饱满、更加使人难以忘怀。 可惜的是,当我问起相关部门的时候,他们说有很多城市主题的话题,因为都可以包容到“交通、贫困和污染”问题之中,所以在论坛菜单上没有再单列。当我解释了“金融泡沫”这一伴随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又一“城市病”的特征,并提议增加“金融发展和城市文明”高端论坛主题后,有人甚至调侃我,“这个真的没有”。现在,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虽然只有不到一年的筹备时间,但我还是要呼吁:应该迅速增加这一“城市”发展的主题,让人类的智慧去隔绝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越来越容易爆发的金融危机对各国城市化建设的负面冲击。为了让生活更美好,这个问题不是“可以有”或者“可以没有,而是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不能错过时机——在以“城市”为主题的上海世博会上,应该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