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正积极构筑新的战略规划与销售管理体系,以期支撑市值。显然这已超出靠垄断地位所能解决的范围。
对大多数国人来说,蒋洁敏的名字有些陌生。可是,如若加上中石油这样一个注解,相信大多数人都会依稀记起。 蒋洁敏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中石油是亚洲最赢利的公司,不是之一,是第一”。中石油还曾一举摘下“全球市值规模第一”的桂冠。只是这样的荣耀与辉煌太过短暂,片刻即不留。2007年11月5日中石油回归A股之后,接下来的故事地球人都知道,中石油就成为了世界上最为著名的“绞肉机”。 委实说,以上这些跟蒋洁敏个人其实并无关联。但是,蒋洁敏正面对市值时代如何管理国企“巨无霸”的考验。为此,蒋洁敏领导下的中石油左冲右突,以期寻求一条“保储量、保产量、保效益”的可持续增长之路。 中石油积极专注于自身核心业务发展,增加勘探开发板块的注资比重,并加快在国内以及海外如中亚及非洲一些国家的勘探步伐。 与苏树林相比,蒋洁敏并非技术派出身。不过他善于激励下属,曾经八次到冀东南堡油田考察调研,给负责人周海民吃了颗定心丸,并告诉周海民,油田“看准了就要打,打空了算总部的,打成了算你们的!” 这样一种拍胸脯的英雄式保证,在他2007年5月上任中石油集团董事长之后终于修成正果,冀东南堡油田大发现就成为其耀眼政绩。 蒋洁敏还是以气补油的先行者。早在1994年,蒋远调青海,出任青海石油管理局局长。这也是蒋树林步入仕途的第二年。青海石油管理局是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之一,历经几十年开采正值储量下跌期。蒋洁敏提出以气补油,将开发重点从石油勘探转向以往不重视的天然气勘探开发上,令青海成为中国第四大气田。青海油田效益翻番。这个贫瘠的油田成为蒋证明其能力的第一个舞台。 这种以气补油的思想得以继续。2009年7月16日,蒋洁敏在中国石油2009年领导干部会议上宣布,今后中石油将把天然气业务作为成长性、战略性和历史性工程,“十二五”末期实现天然气产量占国内油气总当量的“半壁江山”。 据了解,中石油力争在8至10年内,实现国内外油气总当量翻一番、海外油气作业产量占公司油气总当量的一半左右。国际贸易量达到4亿吨以上,其中引进油气当量2亿吨以上。蒋洁敏说,由于经济增长放缓,中国的石油需求可能放缓。这是国际油价持续震荡调整、石油石化市场的恢复性回升尚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所做出的战略举措。 此前,受制于政府管制,尤其是国内对石油价格的管制,中石油、中石化的政府色彩浓重,难以形成真正的现代公司体制与市场化。这一状况在2008年12月19日终究得以改观。这一天,中国正式颁布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在22个工作日内,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正负4%的情况下”,“可”调整成品油价格。虽然措辞用的是“可”这一必要而非充分条件,但是企业还是可以通过价格杠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样一来,销售企业不得不紧盯市场,快速反应,提高运营效率。 中石油为新一轮“石化双雄”市场争夺战开打。为此,中石油重构了运行十余年的销售管理管理体系,压扁管理层级,将原来的销售管理模式从“股份公司-大区公司-省公司”调整为“股份公司-省公司”,三级管理变成两级管理,省公司直接向股份公司汇报工作,股份公司对省公司的直接调控能力增强。这样既有利于集权管理,又有利于发挥省级公司拓展营销网络的积极性。 “比如某省级公司想当天调价,领导半夜打电话向股份公司汇报后,当天清晨就如愿降价了。”要在以前,省里要把调价计划先汇报给大区,若大区不支持调价(或不想向上汇报),计划就会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