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的固定组成部分
——专访德国驻华公使柯殷 □ 记者 陈楠7月9日,新一轮G8峰会在意大利拉奎拉开幕。和历次世界级首脑聚会一样,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被不可避免的扯上了谈判桌,且焦点依旧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节能减排的责任分配问题。 尽管种种理论表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对于以往“重工业”造成的气候危害无需承担责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努力保持8%GDP增长率的过程中,势必会伴生大量能耗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中国政府于数年前提出的节约型社会、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等号召,契合了世界面对共同挑战的努力,但在现实中,不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在摸索绿色之道,且在本轮经济危机中,对于合理解决方案的寻求变得更加迫切。 德国作为世界经济重镇,同时也是世界级的环保先锋,由其描绘的环保蓝图对于中国可持续发展探索有哪些借鉴意义,中国企业在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服务等的实践中能够学到什么,就此,《商务周刊》专访了德国大使馆公使柯殷(Ingo Karsten)。 《商务周刊》:近日在意大利举行的G8峰会上,各国领导人都对气候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您对于会议的成果如何评价? 柯殷:拉奎拉峰会的成果为12月在哥本哈根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会议上,G8以及由16个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参加的经济大国论坛(EMF)发表声明,将平均气温增幅(和工业化前相比)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这可以说是一个进步。 为实现这一目标,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须削减大约一半,排放“峰值”以及随后的递减也要尽早实现。这一论断是基于很多科学研究成果的,其中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最有说服力。 关键的问题是要明确发达国家在实现全球减排中的责任,以及实现既定的2020年中期减排目标。此外,欧盟在节能减排上给自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同时也希望其他发达国家也能加入进来以实现减排这一全球性目标。 《商务周刊》:在此次峰会上,发展中国家同意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上应该共同努力,并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在资金、技术等环节给予发展中国家支持。您是否认同这一观点?发达国家应该怎么做? 柯殷:我们认为出于历史原因,发达国家在解决对当前气候变化问题的过程中应该起到先锋作用。因此,无论其他国家承担怎样的义务,欧盟的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在1990年排放水平基础上削减20%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其他发达国家愿意承担相似义务,欧盟还愿意把减排目标提高至30%。 原则上,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挑战上,我们应遵守联合国框架公约中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但我们也期待发展中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毕竟单靠发达国家减排不足以避免气候变化对全球造成的剧烈影响。此外,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各国更需要在研发和应用低碳技术方面加大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发展,进而拉动经济增长并在长期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迅速增加供科研使用的资金投入,特别是来自政府的资金投入;扫除壁垒,采取措施加强应用现有的低碳技术,同时也要不断引入新型技术。其中,各国之间的技术合作和项目建设是重要的发展基础。今年年初,德中两国签署了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现在,我们双方也可以在发展合作的框架内一起保护气候,比如确保两国可再生能源计划的有效实施以及大力支持提高现有能效的项目。 《商务周刊》:采用新能源被认为是对气候和环境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实际上,很多发达国家都将新能源列为重要的发展领域。在中国,政府近期也出台了投资2万亿元的新能源振兴草案,主要针对太阳能和风能。德国政府是如何在本国推进新能源的,中国政府可以从中借鉴到哪些宝贵经验? 柯殷:德国政府十分支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除提高能效之外,它已经成为我们综合性气候能源政策中的固定组成部分。过去几年,德国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增长了1倍多,达到9.7%。它现在占电力消耗总量的14.8%,而6年前的数字还不到它的一半。 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安全的,它有利于解决气候问题,并且保护环境和资源。此外,使用可再生能源还可以降低对能源进口的依赖,提高能源供应保障;由此提升的创新能力还可以不断促进就业和经济复苏。出于上述原因,德国政府大力推动了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的成立。IRENA于2009年1月在波恩成立,目前已经有136个国家加入。在全球都向着广泛且持久地使用可再生能源的转变过程中,IRENA起到的推动作用将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作为可再生能源在全球的代言人,IRENA将切合实践向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咨询和协助,帮助调整适应政策框架条件,并且推动项目的建设。该机构将有助于各国更加便捷地获取专业资讯,比如有关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可信数据、最佳实例、高效财务机制以及先进的技术专长等。 《商务周刊》:我们杂志正在评选中国的绿色制造、绿色能源和绿色服务公司,德国作为制造大国,拥有很多世界级品牌。那么诸如西门子、大众等企业是如何将环保元素融入到生产经营中的呢?中国企业在从制造到创造的转变过程中可以从德国同行那里学到哪些经验? 柯殷:德国的环保意识普遍较高,因此环保在众多企业的运营中也具有核心意义。一方面,企业必须在既定的环境政策法律框架中经营;另外,在资源日渐紧缺和昂贵的趋势下,通过“可持续经营”还可以挖掘巨大的节约潜能和开发竞争优势。 德国企业信奉的环境管理体系,业已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和全面可持续管理的固定组成部分,这种体系的根本目标是总体了解所有对环境有影响的企业行为。通过制定具体措施和搭建组织构架,企业将逐渐加大对环境的贡献力度。 欧洲环境管理和审核体系(EMAS)是对该系统入门门槛的最高认证。所有参与机构将由独立的环境评估员进行审核。成功通过后,这些机构将获得注册证书,并能贴上EMAS标识。借助系统性实施环境管理,企业除了能够通过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外,还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更加通畅的交流渠道,并在客户和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