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撰文/白鹤
保险业巨头们强烈的投资欲望使其成为大盘股最重要的申购者,而中小保险企业也不甘示弱地介入中小盘股“打新”的角逐。 斥4535亿元,财大气粗的保险机构已经取代了企业年金和基金“打新”主力的位置,在中国建筑的网下申购中圈下半壁江山,获配量占比高达47%。 在中国建筑的网下配售中,仅中国人寿即动用858亿元“打新”,获配5.35亿股,占整个网下配售的8.9%。泰康、太平洋、平安等保险公司也纷纷倾力配置大盘股。 保险资金介入投资的意愿强烈,去年以来保险投资呈现的递减局面自今年3月起被打破。中国保监会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保险公司总资产3.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0. 9%。 国内保险业共实现原收保费收入5986亿元,同比增长6.6%。6月份的保险投资比上月增加了806.01亿元,而存款却出现今年以来首次负增长。 其实每逢“打新”大战,数十家保险公司倾巢出动已成为一幕熟悉的场景,不过与2007年保险机构“逢新必打”的情况相比,目前“打新”格局已经产生了分化:大型保险机构“打新”策略更谨慎,中小险企“打新”热情则更积极。 仅仅几个月前,保险巨头对申购新股似乎还意兴阑珊。在IPO重启后的首单桂林三金和第二单万马电缆的网下配售中,几家大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都分外“冷静”,并且大多缺席。即便是捧场的太保、泰康两家公司,无论是从申购数量或是占比来看,都乏善可陈。随着登陆A股的公司“重量级”日渐增加,保险巨头们的“打新”热情才被激发出来。 东方证券保险分析师王小罡认为,保险巨头之所以“挑三拣四”,正说明了大盘股的吸引力。“中国建筑的规模足够大,‘打新’的风险比小盘股要小。保险公司有自身资金的压力,它会选择符合自己资金属性的投资品种去配置资金。”此前在桂林三金、家润多等中小盘股的发行过程中,虽然几家保险巨头缺席,但中小保险公司仍颇受青睐,包括华安、渤海、阳光等多家公司均有所参与。这是因为“中小保险公司资金量有限、投资渠道较窄,相比而言‘打新’收益相对稳健,中小盘股更适合中小保险公司配置。”某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士解释说,“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之后,中小投资者中签率相对会有提高。” 事实上,对大型保险公司而言,“打新”中签率及收益率已有所降低。IPO网下发行新规则启动后,进一步明确“单个投资者只能使用一个合格账户申购新股”,同时规定网上申购账户的申购上限原则上不能超过发行股数的千分之一,因此一出手就是上亿资金的大型保险公司更偏重网下配售,网下配售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中签率也会随之下降。同时,参与网下申购需要付出3个月锁定期的风险成本,收益率也较难把握。 随着一二级市场差价的逐渐缩小,新股上市后暴涨的神话或许难以重演。“一有新股发行或增发就倾巢出动”,保险机构这种“逢新必打”的做法也存在风险。通过去年投资海通证券深陷巨亏泥潭,已有市场人士看到了保险资金冒进投资、抱团持股的隐忧。 因此,大型保险公司更加青睐风险较小的大盘股。对破发风险、锁定期风险的重视,以及投资渠道的拓展,使得保险公司不再将投资获益的目光局限于“打新”,巨大的资金压力总算有了新的去处。 7月25日颁布的《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拓宽了保险资金的投资区域和范围,提高了资金配置的灵活性。新《办法》将可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上年末外汇资金余额的80%修改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