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迪蔚 编辑/韵景 乌克兰红菜汤就是中国的罗宋汤,只不过是上海人首先将之本土化,还创出了“海派”的名头,但与乌克兰的罗宋汤就大相径庭了。

被称为“顿河流域的雄鹰”的哥萨克骑兵,酗酒、尚勇武、善骑射、轻生死,连他们生活的顿河也因而显得威风凛凛,威风凛凛的顿河却被肖洛霍夫冠以“静静”的品格,静静的,轻轻的,直到那漫天的血色把河水映成一片红色……顿河哥萨克骑兵,横刀立马、冲锋陷阵的英姿从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消失之后,我们能回味的只有那血色般的红菜汤,体会他们视枪林弹雨如闲庭信步的洒脱。 在俄罗斯社会发展史和世界战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哥萨克人,分布在乌克兰和南俄罗斯。随着二战欧洲历史上最后一次骑兵会战的壮烈落幕,哥萨克骑兵头上的光环逐渐暗淡,他们开始过起了平静的生活。他们在“吃”字上面不追求花样翻新,只是借吃饭来娱乐,把畅饮当休息。俄餐作为欧洲的大餐之一,曾包含在同一体系里的乌克兰美食只能叫做“菜”,但如今人家已经独立,再说“菜”,乌克兰人肯定不高兴,好像很没有价值感。据说乌克兰菜里面最出名的特有名菜,就是乌克兰红菜汤。红菜汤是乌克兰人早、中、晚饭都离不开的,可以说,这是最为典型的乌克兰菜品。 红菜汤,不陌生吧,似乎任何一家西式快餐店里都有它的身影,不过是以另一个更加中式的名字出现——“罗宋汤”。罗宋大抵是Russian(俄罗斯的)译音,旧时中译,留传至今,念起来倒像是东南亚出品的。原料里总有番茄、土豆、洋葱、牛肉等,其中番茄味特浓,那标准而诱人的红色,往往是番茄酱主导着色,这俨然已是中式改良版的罗宋汤了,上海人首先将之本土化,还创出了“海派”的名头,但与乌克兰的罗宋汤就大相径庭了。 追溯来源,罗宋汤(红菜汤Borshch)起源于乌克兰,在俄罗斯、波兰等东欧国家广为流传。这汤在过去就是人家糊口的主要食物之一,家里有什么剩菜净肉就往锅里扔,与我们的东北乱炖有点神似。在战火硝烟的年代,熊熊的篝火旁,哥萨克战士喝着热乎乎的红菜汤,就着黑色粗麦大列巴面包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情,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与冲动。 正宗的罗宋汤,选料一定有“血头”(一种貌似“绿皮红肉”萝卜的红菜头),把红菜头用刀一切两半,就会从洋葱似的纹路中流出鲜红、甜甜的菜汁来,正是红菜头的汁将汤底染成鲜红色。加上新鲜的卷心菜、西红柿、洋葱等等蔬菜,大块的牛肉肯定是少不了,当然也有将腌肉切成小块放进去的,红菜汤本来已经酸酸甜甜的,最后喝的时候还要拌进高浓度的酸奶芝士,酸中带香,上桌前再撒上新鲜的芹菜梗,顿时异香扑鼻,使人食欲大开,做得成功的乌克兰红菜汤就应该是香气四溢,带着股哥萨克式的粗放与豪气。 同吉卜赛人一样,哥萨克人是世界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群体之一。如果说吉卜赛人是大篷车上的民族,那么哥萨克就是战马上的族群。为了战时便于携带,肉都是腌制过的咸猪肉,如今也是乌克兰另一个金字招牌——“萨洛”,甚至将其称为国粹。说起这个“萨洛”,那腌得相当有个性,雪白雪白、长长方方整整一大块猪肥肉,不带一丁点瘦肉(真想知道瘦肉都被谁吃了,还是猪很肥?难道是咸猪油?),待切开来,才见晶莹剔透,被称为猪肉制品中的精品,吃的时候要在腌白肉上垫配一片酸黄瓜或一小片蒜,就着大列巴,据说肥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作为乌克兰人的尼基塔·赫鲁晓夫同志好的就是这一口——腌“猪油”,加上什么甜馅饺子、面疙瘩汤,再来上一口浓烈的伏特加,纯正而劲大刺鼻,餐量大而实惠,油味味厚,粗犷而满足地用面包擦净盆底,摸着圆鼓鼓的肚子,才肯罢休呢。 起士林的红菜汤应该还是很地道的,没有多加粉面,把汤勾兑得粘粘乎乎,而是清爽的牛肉汤,还有几块牛肉,加上红菜、卷心菜、土豆等等一统乱炖,不过很好喝,上面还薄薄地浮着一层酸奶油。忽然瞥见墙上一幅斯大林会见红军第一骑兵集团军高级将领的油画影印,遥想倒映着篝火的顿河河畔高歌起舞的奔放哥萨克骑兵;在雪沫与银光之中并肩而行的哥萨克骑兵……已经成了久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