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河西走廊 甘肃沙产业破解河西生态困局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包锐 李开南 实习生 吴春威/甘肃、北京报道

  黑圣果、黑土豆、黑番茄、祁连冰提……没人能想到,甘肃河西走廊的特色农产品(9.80,-0.45,-4.39%)是在沙漠里长出的。

  北纬38度地带丰富的光热资源,沙漠干燥、祁连山(12.26,-0.49,-3.84%)区冷凉的气候资源和珍贵的雪水资源……在柴在军看来,这正是河西走廊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柴在军是甘肃三鑫农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他说,这些特色农产品都是河西走廊大力发展沙产业结出的硕果。

  沙产业是以沙漠地区的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目前沙产业在我国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等省区发展势头良好。沙生植物沙棘、甘草、沙柳、柠条、肉苁蓉、锁阳、苦豆籽、枸杞、麻黄、山杏的产业链正在延伸和完善,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兴起,一批试验示范基地正在崛起,一批名牌产品正在市场竞争中成熟。

  产业的雏形

  16年前,作为商人的柴在军,第一次听到了“沙产业”这个名词,祖辈生活在沙漠边缘的柴在军被这个名词“击中”。

  如今,在位于河西走廊深处的张掖市高台县,在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的沙嘴墩风沙口,作为一家农林公司的负责人,他在一片戈壁上营造出一片三万多亩的沙漠绿洲,培育出以“黑番茄”为代表的上百种沙产业特色产品。

  2007年,柴在军培育出了颇具沙漠特色的低耗水作物“黑番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标准化生产黑番茄的国家。

  去年,柴在军生产的黑番茄被列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特供产品,在当地一时引起轰动。如今,高台县南华镇、黑泉乡等8个乡镇以及秦王川流域的近千户农民已经开始种植黑番茄。

  据介绍,黑番茄的市场价格远远超过了普通番茄。大田种植每亩收入在3700元左右,大棚温室种植每亩收入在万元以上,比其他农作物的收入提高了1.5倍。

  柴在军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算了一笔黑番茄的“节水账”:黑番茄是低耗水作物,大田种植比小麦、玉米的耗水量低30%左右,设施温室种植则是大田种植的30%左右。所以很适合在沙漠干旱区大面积种植。

  柴在军表示:“自己之所以能在大漠戈壁‘栽红植黑’,得益于钱学森的‘沙产业理论’。”

  沙产业的概念是1984年由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沙产业是在“不毛之地”上,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等科学技术的全部成就,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转化太阳能,发展知识密集的农业型产业。沙产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与农业型产业,可以在我国174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和沙漠化土地上,“为国家提供上千亿元产值”,“为人类开拓新的食品来源”。

  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是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沙产业理论的核心。

  柴在军说,“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作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的后续主导产业,沙产业可以保证治沙与致富双赢,生态与生计兼顾,“绿起来”与“富起来”结合。“只要按照沙产业理论进行科学探索,沙区一定会成为福地”。

  河西走廊沙产业布局

  据兰州商学院初步调查和不完全统计,河西走廊从1993年开始大兴沙产业以来,目前已建立大小日光温室54200个,面积达到3330万平方米;日光暖房20多万个,面积达到648.61万平方米;推广地膜覆盖80566万平方米,用于种植蔬菜、棉花、玉米、药材、瓜果的年产值约16.76亿元,用于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禽等畜牧业生产的年产值约12.97亿元。

  位于河西走廊东端的武威市,是中国旅游标志“天马”的故乡,由于石羊河流域干枯和民勤沙漠化夹击,饱受生态之苦。两年前,武威制定了一个实现沙产业的“三步走”战略。

  在整个沙产业的战略规划中,第一步“计划用15年左右的时间,在沙区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变生产方式,转换经营机制和理念,构建生态、节水农业模式”。

  目前,武威已经建立了民勤县勤锋滩沙产业示范区、古浪县马路滩沙产业示范区、凉州区张义山区日光温室人参果种植、全市5.1万亩日光温室蔬菜种植等示范样板。

  第二步,“再用20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大量移植应用现代科技成果,用科学技术武装沙产业”,预期的目标是经过努力,实现沙区农业的工厂化生产、工程化管理。

  到那时,一些新的技术将被应用于沙产业的开发利用上,如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系统控制管理技术、新材料技术、太空技术(如育种等)和新型能源技术等等,使沙区农业生产由依附土水等自然资源转变为依靠科技知识和依靠无穷的太阳能,开拓人类新的食品生产空间。

  而规划的第三步,“约到本世纪中叶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沙产业理论和开发技术将日臻完善。”届时,人们开始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沙漠,并把更多的开发资金和设备手段投向沙漠,沙漠、沙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条件。

  目前,武威利用沙区丰富的光照资源,在沙产业上已有一定成就。人工造地近300万亩,营造防风固沙林带近400公里,近10万亩日光温室里种上了蔬菜、棉花、小麦,形成有一定规模和区域优势的农作物产业带。

  同时,武威还利用丰富的沙区资源,发展另一种沙产业——沙漠生态农业,形成以黄芪、甘草、党参等为重点的中药材产业,以香菇、金针菇、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和棉花种植与加工等特色产业。

  沙产业的未来

  祁连山雪线逐年上升,民勤沙漠化迫在眼前。近年来,有甘肃“粮仓”美称的河西走廊,其境内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自东向西均出现了水枯沙起、绿洲萎缩的生态危机。

  “河西走廊的重生之路就是钱老倡导的沙产业。”柴在军坚信。

  柴在军拿自己的实践与传统的种植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样收入一万元,按照传统的模式,需要种植20亩以上的大田农作物,年消耗10000至12000方水,而采取“多采光,少用水”的温室种植模式,只需要不足1亩地,年消耗120方水。

  在沙产业开发中, 张掖市与中国种业集团、奥瑞金、东方种子公司等外地10多家制种企业联合,发展制种产业,已初步形成了20多个作物种类、100多个品种的制种生产能力。与生产商品粮相比,亩增收3倍~16倍,最高亩收入达3万元。

  甘肃沙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魏万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可以说,钱老的沙产业构想是在甘肃大地萌发产生的,也是为黑河下游生态建设和当地农牧业发展、人民生活富裕而提出来的。”

  魏万进认为,钱学森的沙产业设想对甘肃沙漠地区来讲,应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他透露,日前,甘肃省委副书记刘伟平专门就甘肃沙产业的发展听取了他的汇报。

  针对河西走廊的生态形势紧迫,尤其是石羊河流域的水问题和民勤的荒漠化问题日益严重,魏万进提出建立石羊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实行优惠税收政策等建议。

  “甘肃缺水,不缺少阳光、沙漠和无污染的土地。”柴在军说:“干旱不是死路,阳光、沙漠也可以变成财富。只要我们充分利用先进技术搞现代设施农业,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的有机食品,就能够变劣势为优势。”

  魏万进向《中国经济周刊》描述了这样一幅蓝图:人类将在沙漠、戈壁上建设一批高科技的沙产业龙头企业和沙产业技术市场、产品市场。沙漠将为人类提供用之不竭的财富,钱老预测的“创造上千亿产值”的目标将会实现。

  然而,甘肃的沙产业能否坦途在前呢?甘肃省林业厅三北防护林建设局的研究人员林宏东认为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沙产业科研开发还不能适应沙产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产业、产品结构还不能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需求;三是多数龙头企业建设滞后,带动能力弱;四是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推广力度不够,特别是制约沙产业开发的技术难题的攻关缺乏资金支持。”

  “通过政策扶持,积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带动沙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产业化经营、促进农牧民增收。”孙玉贤说,这是摆在甘肃沙产业综合开发,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的战略性课题。

  钱学森的沙产业设想

  上世纪60至70年代,钱学森在担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期间,曾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鼎新导弹试验基地工作多年。这里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以及农牧民贫困艰辛的生活,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同时在这里发现,戈壁和大漠中也有耐干旱、抗风沙、耐盐碱的植物顽强地生长着。有些植物如沙棘、甘草等,还有很高的药用和经济价值,再比如野骆驼,奔驰的黄羊,也给戈壁、大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

  从国防科工委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钱学森担任了中国科协主席。1984年5月应邀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学术报告时,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沙产业设想,指出沙产业就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正是这样一个表述简洁的现代农业理论,为包括甘肃、宁夏、内蒙、新疆等在内的西部各区的防沙治沙工作,设计出了一个全新的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跨世纪荒漠开发战略构想。

  曾任甘肃省委书记的宋平同志也曾在1995年这样表达他的期望:留住阳光,留住雨露,让不毛之地变沃土,生产出“地不分东西南北,食不分春夏秋冬”的阳光农业。

 甘肃河西走廊 甘肃沙产业破解河西生态困局
  针对这一创新性现代农业理念,温家宝总理曾专门就此作出批示:“钱学森和宋平同志提出,在我国西部戈壁沙漠发展沙产业、阳光农业,这些重要的理论和意见值得重视。一些地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办好这件事不仅有经济意义,而且有社会和生态意义!”

  根据钱学森预测,沙产业将是继第五次产业革命,即信息产业革命后的“第六次产业革命”。但这一设想的实现尚需时间。原中国科协副主席刘恕对此的理解是“真正意义上的农业型知识密集型沙产业,其最终的完善和形成,需待时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5742.html

更多阅读

甘肃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

甘肃苹果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发布时间: 2011-3-11 9:30:50 被阅览数: 646 次 来源: 甘肃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文字 〖 大 中 小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苹果产业是我省在全国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产业,是主产区农民增收的支柱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安徽农业大学农科教结合研究中心作者:唐华仓农业的发展已经和将要经历的阶段是“传统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生态产业化农业——生态文明农业”,在石油农业发展阶段,由于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化肥的使用,农业生产的效率大幅度提高

草滩生态产业园尚稷路 产业园 生态路

     循环经济产业园本应是环保规范的示范园区,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打着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幌子,大肆上马违规项目。该产业园内两大主力项目不仅违规,而且未批先建的煤矿项目被环保部叫停后继

草滩生态产业园尚稷路 产业园 生态路

     循环经济产业园本应是环保规范的示范园区,而近日有媒体调查发现,陕西有色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打着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幌子,大肆上马违规项目。该产业园内两大主力项目不仅违规,而且未批先建的煤矿项目被环保部叫停后继

党代会之文化篇:破解文化发展困局

     “以专门的篇幅论述文化,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五大目标任务,提出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本次党代会报告中文化的分量是以往所难以企及的。”西安市社科院院长夏泽民表示,大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西安这座历

声明:《甘肃河西走廊 甘肃沙产业破解河西生态困局》为网友优越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