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九
7月29日,上证指数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跳水暴跌,盘中跌幅一度高达7%,数百家股票一起跌停,去年熊市期间的恐慌景象再次重现。 导致当日暴跌的传言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央行即将收缩流动性,由于担心央行釜底抽薪,投资者开始恐慌性出逃。似乎是作为对市场传言的回应,当日晚间,央行网站上发布了副行长苏宁的讲话,苏宁再次强调,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巩固经济企稳回升势头。受此鼓舞,A股市场在随后的交易日重拾升势,上证指数站到3400点之上,年内涨幅已近90%。和股市联袂上涨的还有楼市,在今年初的几个月内,房地产市场还只是试探性回暖,而从6月份开始,则进入肆无忌惮的爆发阶段,各大城市“地王”频现,成交量和成交价更是创出历史新高。 在任何一轮经济周期的转换过程中,资产价格都会出现暴跌暴涨的过程,股市和楼市只是本轮资产价格上涨最具代表性的缩影。从本质上看,资产价格上涨的主因是人们对经济复苏的美好预期,而从短期看,最直接的推动因素还是充裕的流动性。 充沛的流动性首先来自银行体系的开闸放水。今年上半年,人民币新增贷款高达7.37万亿元,超过历史上任何一年的投放总量,也超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的5万亿元的信贷指标,“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几乎演变成“极度”宽松。 随着经济复苏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加之对通胀预期的担忧,居民投资的意愿又开始重新活跃。今年1月份,A股新增开户数仅为32万户,但是从2月份至6月份,新增开户数迅速增长,每月维持在100万户~170万户。到了7月份,更是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以每周新增50万户左右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基金开户数也高速增长,7月份创下一周新增10万户的历史新高。随着投资热情的高涨,居民的定期存款开始搬家,存款活期化的迹象日益明显。 一向嗅觉灵敏的国际热钱也开始卷土重来,前几年热钱涌入中国是豪赌人民币升值,这次则是奔着中国经济复苏而来。今年二季度,我国的外汇储备净增长1778亿美元,其中贸易顺差348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FDI)183亿美元,其余1247亿美元不可解释的部分,一般而言被视为热钱。而且,这样的估算还只是最保守的方式,因为即使在贸易顺差和外商直接投资中,也包含大量的热钱成分。另外,如果考虑到难以统计的地下钱庄,现在的热钱规模已经非常可观。去年11月份,全球金融危机最危险的时刻,热钱一度撤离中国,而在风暴过去之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复苏最快的国家,热钱重新加速涌入也毫不奇怪。 如果将以上三股力量视为目前流动性的主力,不难看出,其中居民储蓄释放出来的资金和国际热钱很少会流向实体经济,主要目的还是投向股市、楼市等领域,以谋取短期收益的最大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体系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何去何从就成为很重要的问题。如果银行资金不能最大可能流向实体经济,而是和上面两股资金合流,一起涌向股市楼市,资产泡沫就在所难免。在任何一轮经济周期的转换过程中,资产价格从暴跌到暴涨都是一个必经过程,不一定是理性反应但绝对正常。对于监管者而言,需要控制的只是使其不至于伤害实体经济的复苏。从7月份开始,央行、银监会等部门明显加强了对信贷资金的管理,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泡沫的发生。 当然,问题的核心还在于实体经济复苏的能力。如果实体经济能够持续复苏,有足够的能力消化目前的流动性,那么,银行体系的开闸放水将成为经济起飞的助推器,而不会对经济造成负面困扰。相反,如果实体经济的消化能力不足,巨额资金只是在股市和楼市等领域流动,最终资产泡沫将会越来越大,而实体经济裹足不前,一场“滞胀”也就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