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华侨城丛林穿梭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一)



  孔茨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管理学科的建设方面。作为国际知名管理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法约尔创立的管理学体系,通过对管理职能的论证,他对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被人们视为这一学派的第三代掌门人。以孔茨为标志,管理职能理论范式走向成熟,变为一个开放体系,广泛吸取融汇了其他学派的相关内容。他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成为管理学派分析的典范,引起了管理学界的一场大讨论,至今余响不绝。尽管孔茨试图用管理过程学派统一管理学的愿望未能实现,但经他完善的职能理论范式,一直占据着管理学的主导位置;由他创立的学派分析范式,引领着管理领域学术争鸣的不断深化。孔茨不是以学术观点见长,而是以管理学科的体系构建赢得了自己的学术地位。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

  孔茨在管理学界名闻遐迩。他梳理管理学流派的论文,至今被学界尊为经典;在管理过程学派的发展中,他留下了里程碑式的著作;世界各地的商学院,普遍使用着他编撰的管理学教材;在学术上,他为推进管理职能的统一所作出的努力,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孔茨不但是一位跋涉在管理理论丛林之中的探索者,而且是一位发展和传播管理职能理论的教育者,还是一位把管理理论渗透于实际工作的实践者。

      哈罗德·孔茨(Harold Koontz,1908-1984)是世界知名的管理学家。1908年5月19日,他出生于俄亥俄州西部有着“梦幻城”之誉的小镇芬德雷(Findlay, Ohio)。

      1923年,孔茨毕业于奥柏林学院(Oberlin College),获学士学位。关于孔茨生平的资料,不论汉语还是英语,都少得出奇。这同他的声望相比,似乎很不相称,但却也反映出孔茨为人不事张扬。我们没查到他在奥柏林学的什么专业,这在美国人看来,或许不算什么。因为在他们眼里,大学的专业划分并不那么重要,而人格的养成和素质的训练更重要。这一点,恰恰是大学和职业技术学院的区别所在。奥柏林学院创建于1833年,它奉行独特的教育公平和开放政策,建校两年后,就规定录取学生不考虑种族和性别,是南北战争前第一所实行男女混合教育的高等学校,也是率先招收黑人学生的高等学校。1983年奥柏林学院150年校庆时,《纽约时报》发表的评论文章称:“在过去的150年间,哈佛为古典课程而焦虑,耶鲁为上帝而不安,奥柏林则为美国和世界操劳。”这个学院的务实精神和开放风格,无疑使孔茨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从奥柏林毕业后,孔茨从事过多种职业。有些介绍文章称,1923年以后,孔茨先后担任过大学助教等职。但是,我们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无法核实他的这一段经历。这对于想了解他思想轨迹的人们来说,未免是一种遗憾。

      很有可能是出于实践的需要,再加上1929年经济危机对美国的打击,使孔茨重返学堂。在大萧条的背景下,很少有美国人不受到冲击的,但我们知道的仅仅是,孔茨由此开始重新读书。1931年,孔茨到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读硕士。西北大学在美国属于学术重镇,这个学校的商学院,在美国一直大名鼎鼎,同哈佛商学院不相上下。接着,孔茨到人文气息浓厚的耶鲁大学读博士。我们依然查不出他读的博士专业。令人疑虑的是,当时的耶鲁,是没有商学院的。也许,孔茨更为看重的是耶鲁那雄厚的基础研究水平和古典风格。1935年,孔茨在耶鲁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此后,孔茨进入实业界。从1936年起,孔茨进入了诞生过科学管理体系的美国铁路系统,在纽约-纽黑文-哈特福德铁路公司(the New York,New Haven and Hartford Railroad Company)担任成本分析员(cost analyst)。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孔茨同多数美国商业人士一样,投入战时生产和服务系统,担任战时生产委员会运输部主任(Chief of the Traffic Branch of the War Production Board)。战后,他还担任过跨世界航空公司总裁助理(Assistant to the President of Trans World Airlines)和康佛尔公司销售部经理(Director of Sales for Convair)。

      1950年,孔茨回归大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担任管理学院的教授。1962年起,担任该校的米德·约翰逊讲座教授(Mead Johnson Professor of Management)。同多数美国管理学教授类似,孔茨在教学的同时,还兼任多个企业顾问,有众多的学术兼职。他担任过顾问的公司有:休斯车床公司(Hughes Tool Company),休斯飞机公司(Hughes Aircraft Company)、普里克斯公司(Purex Corporation)、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 Royal Dutch Airlines)、大都市人寿保险公司(Metropolitan Life Insurance Company)、西方石油公司(Occidental Petroleum Corporation)和通用电话公司(General Telephone Company)等。

      在孔茨的专业贡献与个人荣誉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管理学会的殊荣。1957年,他加入了管理学会(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有些文章把它译为管理科学院,有些译为管理研究院,有的文章因此把孔茨称为美国管理科学院院士。该学会创建于1936年,汇聚了全球管理学界的名家,目前有来自于108个国家的19087名会员,孔茨曾在60年代担任过管理学会主席)。1962年,他又加入国际管理学会(the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1963年,在他担任管理学会主席期间,致力于学会向世界各地的发展,使学会变成一个全球性组织。1975-1982年,他担任国际管理学会主席。1979年,孔茨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退休,1984年,孔茨逝世,享年75岁。

      孔茨的一生出版过19本书,发表过90多篇论文。1939年,他的第一本书,与罗宾逊(T. H. Robinson)等合著的《人、团队和社区》(Men, groups and the Community)问世。1941年,他独自完成了《企业的政府控制》(Government Control of Business)。1956年,他与加勃(Richard W. Gable)合著《私人企业的公共控制》(Public Control of Economic Enterprise)。他写下了许多管理学界里程碑式的著作。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与奥唐奈(Cyril O‘Donnell)、韦立克(Heinz Weihrich)等人合著的教材《管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Management:an Analysis of Managerial Functions),该书1955年初版,1980年第七版时更名为《管理学》(Management),至今还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泛的管理学教科书之一,已被译为16种文字。在这些教材和专著中,孔茨发展了法约尔等人提出的管理要素和管理职能学说,他是60年代以后公认的管理过程学派代表人物。

 东部华侨城丛林穿梭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一)
      管理学界引用最多的,是孔茨于1961年发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of the Jungle)。这篇文章对管理学的不同学派进行了梳理和评析,成为当时乃至以后人们对管理学理论进行归类概括的经典。这篇文章一问世,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并引发了1962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一次管理学研讨会的争辩。孔茨的“丛林”说甫一提出,就成为这次会议的焦点。1981年,孔茨又发表了《再论管理论丛林》(The Management Theory Jungle Revisited),他指出,管理理论经过20年的发展,丛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更加茂密。以孔茨的两篇论文为标志,全世界的管理学家都开始关注并讨论管理学的丛林现象,而孔茨本人,也赢得了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的先行者这一声望。

      孔茨的研究得到学界的重视,他的著作《董事会与有效管理》(Board of Directors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一书,在1968年获得“管理学会学术书籍奖”(Academy of Management Book Award)1962年,他获得“米德·约翰逊”奖(Mead Johnson Award)。1971年,孔茨还得到美国管理促进协会(Society for Advancement of Management,SAM)针对管理学界颁发的最高奖——泰罗金钥匙奖(Taylor Key Award)。在全球管理学界,孔茨享有相当高的声誉。

 

  管理理论丛林探究

  孔茨在管理学界影响最大的,是他提出的“管理理论丛林”。在某种意义上,孔茨的“丛林”说,比他的管理过程学派掌门人地位更为令人瞩目。他的世界级影响,一小半来自他的经典教材,一大半来自他对丛林的概括。而这二者又相得益彰。随便打开一本管理学教材就不难发现,凡是对管理思想史进行梳理的概述,基本都跳不出孔茨的“丛林”窠臼。不夸张地说,孔茨的“丛林”,等于为归纳和分析各种管理思想、管理学说构建了一个话语范式。

       1961年12月,孔茨在《管理学会杂志》(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此文一出,立即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反响。孔茨认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管理学自从诞生以后,知识领域在不断扩展,不同学科在互相渗透,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对管理带来了巨大影响,以及越来越多的学者都到这一领域“赶场子”,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政治学家、工商管理学者以及实际管理人员,纷纷卷入了这个圈子。而管理学本身的趣味、隐含的利益、富于挑战性的刺激,犹如一块巨大的磁铁,散发出诱人的吸引力。内部因素和外界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泰罗和法约尔奠基的管理学犹如热带雨林般成长起来。到1960年代,各种管理理论已经枝节交错,簇叶蔓生。这种理论丛林看起来很壮观,但要穿越则倍加困难。孔茨的本意,就是拿起一把锋利的砍刀,清理出一条穿越丛林的道路。

      孔茨抡起砍刀一路砍将下去,一开始信心百倍。但是,这片丛林似乎无边无际。在众多的赞同、质疑、商榷、反驳、批评、重构声音中,孔茨发现,在他的文章砍过的地方,新的枝叶更快地生长出来,有的转眼之间就长成了参天大树。丛林生态一旦形成,就不会按照某个人的意志规规矩矩地发育。孔茨本人可能会有点沮丧,他试图统一管理理论的目的并未实现,反而引发了更多的争论。正如管理史学家雷恩所形容的那样,孔茨的文章,不像清理道路的砍刀,更像浇灌丛林的雨水,理论的砍刀已经钝了,而丛林更加茂密。对此,孔茨作出了回应,在1980年4月的《管理学会评论》(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承认理论流派的增加和发展,并对自己原来的观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5416.html

更多阅读

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流程管理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践(一)

摘要:本文概括介绍了流程管理在全球兴起的背景、失败的原因,流程管理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重点介绍了笔者在为中国中小企业进行流程优化与流程管理导入的咨询服务中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总结。本文简述了流程管理的理论创新,首次将流程与流

品牌战略管理的策略 品牌战略与行销策略的关系 (一)

        任何行业的品牌产品都无疑是该行业的精华和骄傲,品牌称号的大帽就是一个重要的无形资产,能创造出比同类非品牌产品更高的价值。在市场竞争日趋白炽化的运动市场,品牌在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更是可想而知。

声明:《东部华侨城丛林穿梭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一)》为网友曾经直盗版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