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穿梭理论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五)
也许,从另一个角度看,孔茨在当初是否陷入了某种偏颇?他提出的丛林一说,得到了大家的共鸣和一致认可,然而他试图走向统一的意图,却带来了众多质疑。我们不妨认为,丛林状态,正是管理学蓬勃发展的一种表现。无论如何,丛林意味着不是荒漠。如果丛林状态不好,难道沙漠化就好?孔茨的工作,使我们对丛林的生态系统有了相应的了解,这正是其积极意义所在。然而,试图把原生态丛林改造成整齐划一的人工林,很有可能会造成生态灾难。所以,梳理丛林物种,研究丛林生态,确实是必要的,但要在丛林地带大砍大伐,甚至来一场学大寨修梯田运动,就会对管理理论造成致命损伤。苏联的李森科生物学的教训历历在目。幸好,孔茨的学术修养,美国的自由体制,使他们的这场丛林之争不可能走向权力支配型的学术统一。只要不是强制,而是依靠学术自身的逻辑力量和洞察智慧吸引人们,哪怕是走向统一的初衷,也会激发出更富有活力的多样化生存,甚至有可能会把丛林中原来的旁支小苗浇灌为参天巨木,由非主流变为主流。孔茨的贡献正在于此。但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学教材都崇尚统编的国度,赞美孔茨的统一愿望而忽视他为丛林提供的营养,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是中国学界在评价孔茨的丛林理论时应当格外注意的。 管理职能理论的发展 从法约尔提出“管理五要素”开始,管理职能理论就奠定了雏形。后来的管理学家,在法约尔体系基础上,不断讨论、扩充、深化、辨析,使这一理论根深叶茂,枝蔓繁多,俨然成为管理丛林的主干。在这一过程中,孔茨有着杰出的贡献。 法约尔的地位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他对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论证和介绍太过简单。在他的经营生涯里,没有遇到过像泰罗那样必须面对的质疑,更没有遇到工会造成的带有敌意的反抗。所以,法约尔在很多地方只是告诉经理们“应该”怎样做,很少论证“为何”这样做。雷恩认为:“人们很容易低估法约尔的工作。他的主张和术语在现代的管理文献中实在太平凡了,因而常常被看成是极为一般的东西。”对于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大学生来说,看法约尔的书往往会认为不过是老生常谈。但是,对于一个在现实中饱尝管理活动酸甜苦辣的经理来说,则会为法约尔那些睿智名言所折服。而且越是接近高层管理,对法约尔的论述可能感触越深。所以,从法约尔思想开始传播后,就有不少学者着手补充、完善、发挥法约尔的学说。关于管理职能的论证和分析,就是这样展开的。从一定意义上说,管理过程学派在发展进程中,关于管理职能的讨论,比这一学派同其他学派的争论还要普遍。 仅仅从30年代到50年代,关于管理职能到底包含哪些方面,在管理学界成为一个持久的讨论议题。比如,有着深厚实践经验的通用汽车高管穆尼(James D. Mooney),认为协调、等级、职能构成组织的最一般的原则。古立克(Luther Gulick)的七职能说(POSDCORB)对法约尔体系进行了补充和发挥,很快就在美国流行开来。戴维斯则强调职能内部的逻辑结构与关系,在读了法约尔的书后经过认真琢磨,提出了“有机职能”的概念,职能数量也减少为三个。而经过同样认真思考的特里(George Terry),在管理职能数量上前后变化,起先主张六职能,后来又归并为四职能。这种争论一直持续到孔茨时期,而孔茨提出五职能说,也没有能够终结这一讨论,其后,关于管理职能的讨论一直在进行(参见下表)。管理过程学派中,几乎每个管理学家都要在管理职能问题上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且互相之间往往有一些差异。尽管表面看来是大同小异,但他们对这种差异进行辨析的认真劲头,令人叹为观止。
这种职能辨析到底有什么意义?有许多中国人对此不以为然,非学界的人,往往把这种辨析看作繁琐哲学;而学界的人,往往看重职能差别的名词表象而忽略其内涵实质。比如,曾经有教科书堂而皇之声称:本书采用四职能说,是鉴于四职能说简明清晰。这种说法的荒谬显而易见——既然追求简明清晰,三职能说比四职能说更简明更清晰,为何不用?还有一些学者,试图把自己的一得之见插入这一职能体系(比如创新等),以显示自己的功力。殊不知没有对管理职能体系的认真研究,这种对职能的调整,会造成不同职能之间的逻辑关系断裂或者错位。所以,了解西方管理过程学派的职能辨析,对于促进管理学概念体系的科学化和准确化,具有积极作用。孔茨在管理职能上的贡献,就是推进了这一概念体系的完善。他和奥唐奈编撰的教材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于管理职能框架的调整。后人尽管可以对孔茨所说的管理职能进行相应的再调整,甚至可以增删变化,但是,从法约尔创立这个范式后,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到了孔茨的时候,学科意义上的管理职能范式已经相对稳定。 孔茨和奥唐奈认为,管理就是通过别人使事情做成的各项职能。管理过程可以分为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五项基本职能。所谓计划,“就是预先决定做什么,如何做和谁去做”,是所有管理职能中最基本的职能。计划包括目的或任务、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内容。所谓组织,就是把人们承担的所有任务组合成一个体系,以便使人们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工作。所谓人事,包括对人员适当而有效的选择、考察和培养,以便实现组织所规定的任务。所谓领导,就是引导下级人员有效地领会和出色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谓控制,就是按照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论述这些职能时,孔茨尽可能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孔茨对管理职能体系的调整,在逻辑的严密性上,最初还比不上戴维斯的有机职能说;在内容的全面性上,最初也比不上古立克的POSDCORB。但是,戴维斯的有机职能说抽象度太高,接近于管理哲学,对于以实用为目标的管理学来说,难免有曲高和寡之弊。古立克的POSDCORB,在孔茨之前非常流行,已经对法约尔体系做了很有价值的补充,而且本身也比孔茨的五职能说内容更丰富,但这种自洽带来了一定的封闭性,导致其难以接纳其他学派,尤其是在研究方法上兼容性较差。孔茨有一个戴维斯和古立克都比不上的地方,就是孔茨赋予五职能说以高度的开放性。 在孔茨的《管理学》初版之时,其内容的法约尔痕迹还十分明显。这本书的早期版本,基本上是通过经验总结,丰富和补充每个职能对应的管理原则。比如,在组织职能中,强调权责对等原则和命令统一原则(这很明显来源于法约尔);在计划职能中,强调战略因素原则(这很明显是接纳了后起的战略研究)。然而,到后来,尤其是丛林之争以后,这本书的每次修订,都吸纳了大量其他学派的成果。行为科学、决策理论、运筹学、战略研究等方面的内容,不断被吸收融汇进孔茨的各项对应管理职能,其结果是把管理过程学派变成了一个具有巨大包容性的理论体系。这种开放性(管理活动的开放性和管理学科的开放性是两个概念),正是孔茨五职能说的活力之源。这种不断修订教科书的态势,在孔茨去世后,被他的合作者韦立克保持了下来。如果把孔茨《管理学》初版和最新修订版比较阅读,就会发现,这一职能体系的开放性和兼容性,是其他管理学教材难以比拟的(笔者读过的教材中,只有罗宾斯的《管理学》在开放性上可以同孔茨相比)。从研究的深度和观点的新颖来说,孔茨有可能比不上与他齐名的其他一些管理学家,但在包容其他学派的努力上,孔茨是首屈一指的。雷恩评价说:“孔茨和奥唐奈的教科书,成了探索系统的管理知识体系不朽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当然,孔茨对其他学派的吸收,并不是简单地拿来主义,而是有自己的融会贯通和创造发挥。比如,在谈到人性假设时,孔茨不仅对经济人、社会人、麦格雷戈的X&Y理论以及沙因的人性研究等内容进行介绍,而且对人性问题作出了自己的界定。他强调,了解人性应当承认以下前提:①个人事务是人们自己所主要关心的事情;②如果利益超过代价,那么个人会为满足他们的需求而工作;③个人是能够受人引导的;④个人对生活和工作的社会环境有相应的要求;⑤个人促进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以服务于自己的需要;⑥一般的抽象的人并不存在,把人假设成相似的,试图对人进行算术平均,是注定要失败的;⑦个人能够应付对他们的全部能力的挑战。由此可以看出,孔茨实际上对经济学的理性假设、社会学的情感假设、权变理论的复杂性假设等等,都能兼容并收,同时渗透进自己的观点。但其基本思路,还是保持着法约尔奠定的经验概括和实践验证风格。 至于孔茨对管理职能的具体论述,可以去读他的教科书。显而易见的是,这样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不仅仅能够吸收其他学派的观点和方法,而且也会调整自身的价值取向和宗旨。从韦立克对教材的修订可以看出,系统理论、权变理论、组织文化研究、战略研究、全球化浪潮、信息技术,统统被融入了这一体系。作为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派,管理过程学派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而孔茨对管理职能的研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迄今为止,它依然在管理学中引领着主流方向。 略论孔茨的地位和贡献 对于孔茨所取得的学术地位,有些人可能迷惑不解——不就是编了一本影响大、流传广的教科书吗?如果说还有别的,不就是提出“丛林”一说引起了一场学术讨论吗?既没有以他命名的模型或公式,也没有独创的思想和观点,他的地位是怎么来的?就在他的同一时期,同西蒙、明茨伯格、阿吉里斯、戴明这些人比,孔茨似乎缺少自己的独创性,更不要说同德鲁克比了。刻薄一点,有可能认为孔茨是浪得虚名。如果了解一些学术评价规则,可能还会认为,孔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尽管引用率极高,但仔细查查那些引用就会发现,多半是批评他的。这种“众矢之的”难道是学术上成功的标志? 不错,孔茨的主要贡献,就是在一本教科书和一场学术争论上面。这涉及到管理学的两个范式,一个是职能研究范式,一个是学派分析范式。 在学界广泛使用的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科学哲学家库恩(Thomas Kuhn)提出来的。所谓范式,是指学术共同体进行科学研究的工具。包括术语体系、研究方法,乃至学术交流规则等等,都是范式的表现。在《科学革命的结构》、《必要的张力》等著作中,库恩提出了科学发展中完善范式和打破范式的两种不同方式。在他看来,科学的学术研究,首先是建立一个范式(如经典物理学中的牛顿体系),然后是不断以新的发现补充完善这个范式。这一时期的科学是常规性的。当新的发现在旧范式里容纳不下时,就开始寻求突破,这种突破不断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提出了打破旧范式的任务,以新范式取而代之。这一时期的科学是革命性的。科学的发展既可以表现为对范式的补充和完善,又可以表现为对范式的打破和重建。 对于管理学来说,管理过程理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是法约尔创立的。其后,这一范式得到管理学界的广泛认同。孔茨不是这一范式的创立者,但在这一范式的维护和发展中,孔茨的贡献最大。经过他的补充和改造,由他提出的五职能说,使法约尔范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完善。孔茨理顺了这一范式的内在逻辑关系,建立了这一范式同其他相关研究的沟通融合方式。最重要的是,通过孔茨的改造,这个范式克服了封闭化倾向,实现了全方位的开放(在早期,这个范式即便与同时代的泰罗也存在沟通障碍)。由此,法约尔范式通过管理职能的调整和变化,变成了可以容纳众多学派观点和方法的管理知识体系,真正奠定了它在整个管理学中的主流地位,同时也实现了它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可以说,迄今还没有看到管理学界出现了打破这一范式的迹象。法约尔范式的后续生命力,正是孔茨赋予的。如果把法约尔比作管理学领域的孔子,那么孔茨就是管理学界的朱熹。仅仅这一点,他就不是浪得虚名。
更多阅读
科学管理原则 孵化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科学的本原(五)
近年来,虽然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拥有自主品牌产品,一些本土企业开始拥有成熟的品牌观,且逐渐具有国际影响力,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自主品牌的发展还很薄弱,与我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地位还很不相称。另外,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
科学管理原理 pdf 孵化管理是中国式管理科学的本原(二)
二、当前中国企业管理的普遍形态 中国企业的学习能力是很强的,也可以说,中国企业“拿来的本事”在世界上是一流的,这种表述只限于企业管理范畴。一定意义上说,这是好事,是发展和进步的一种有效途径。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
淘宝网注册网上开店 网上开店辛酸泪-我在淘宝开店的经历(一)
自今年六月份辞职出来后,已经将近4个月的时间,做了几次创业尝试,网上开店淘宝开店均已失败告终,可谓屡败屡战。成功的经验没有,碰到的问题倒是一堆一堆。以前经常在天涯创业论坛上潜水,觉得受益颇多,但回头想想,当时对天涯的牛人的指点领会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六)
管理学领域的学派分析方式,则毫无疑问是孔茨的《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所创立的。面对着众多的学术争论,如何在一派乱相中理出头绪,孔茨作出了表率。当然,他的《丛林》一文,不是无可指责,但是,这篇文章采用的学派分类方法和分类
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穿梭在管理理论丛林中的学者(四)
出于走出丛林的愿望,孔茨根据产生丛林的原因,提出了在管理学研究中值得考虑的一些思路:①给管理这门知识下一个边界明确的定义,这个定义不一定要完整严密无懈可击,但要能够建立起学术讨论的公认范围;②把管理学同其他学科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