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城市竞争力 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专家分析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8月15日,《银行家》杂志发布《2009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研究课题组组长是《银行家》杂志主编、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教授,并由欧明刚、刘煜辉等多名金融学者共同参与。该《报告》以2008年度商业银行的基本业绩和表现为主,结合近几年的发展历程,通过竞争力等指标体系,全面反映了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格局的最新进展,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Gobal financial crisis tested China‘s banks Competitiveness

  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本刊记者陈醒刘志刚

  全球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银行业现状

  《报告》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银行业的现状,指出:受全球经济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出口贸易至少要萎缩到2006年的水平,在今后5年内,都难以回到2008年的峰值。与此相应,中国银行业将直面国内巨大的产能过剩的清洗,呆坏账率增加难以幸免。这是其一。

  其二是,中国政府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得各银行及时调整策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及时跟进国家拉动内需的重点建设项目。2009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信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报告》通过对1~6月份贷款增量结构的分析,发现了3个方面的变化:第一,票据融资占比在年初急速上升。然而,票据融资期限相对较短,资金难以进入实体经济。第二,3月份后中长期贷款大幅上升。从信贷投向来看,各大银行的新增贷款主要投向了基础设施建设(“铁公基”)、民生工程、政府背景企业和项目,贷款期限向中长期贷款和政府支持的项目集中迹象明显。如果各地方借扩大内需之名,急于上项目和盲目铺摊子,没有做好项目的规划和资金的安排,“两高一资”项目就会死灰复燃,而且影响持久。而且,这样的信贷结构会对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产生显著的挤出效应。第三,货币缺口高企,资产价格飚升。广义货币M2供应量的增速已经连续3个月位于25%之上,6月份M2攀升至28.79%。假设以全年新增银行贷款10万亿元计算,估计投入基建项目的贷款总计将达4万亿元,剩下的岂能全部被疲弱的实业吸收?

  其三是,国有企业在此轮投资中占了绝对主导地位,巨额的经济刺激计划难以惠及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更加困难。《报告》特别强调:中小企业是一个多年来由于体制原因一直受金融机构歧视与冷落的群体。近十年来,中小企业这个创造60%以上GDP、吸收80%以上就业的群体,其生存环境在不断恶化。尽管在过去30年的改革中,我们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松绑让利”、“转变政府职能”等等,但是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政府支配资源的能力并没有减弱,近年来似乎有愈来愈强之势。政府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土地、矿产等要素的价格,并控制着税收、收费、准入等对经济和金融活动有着绝对影响力的多种要素。掌握着这样一些被银行视为最值得信赖的抵押物,事实上政府就掌握了对金融资源的配置权。在这样的体制下,金融必然要与权力相结合,金融资源必然要服从于行政权力的配置。中小企业天然就缺少抵押物,银行又怎会愿意为远离行政权力庇护的中小企业放款呢?何况政府的救市计划和行业振兴计划往往是针对大的国有背景的企业或创造新的政府背景的项目,这本身说明那些有政府背景的大企业或大项目抗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因为政府的保护而信用增级了。

  从银行角度而言,作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经济主体,尽管对中小企业收取的贷款利率比大企业要高,但是在员工、网点、操作等方面的分摊成本也要高得多,往往得不偿失,加之银行贷款期限与中小企业生产周期无法匹配、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难以控制等因素的存在,这些都不能不使银行“嫌贫爱富”,极力压缩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

  全球危机下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挑战

  《报告》认为,过度的信贷扩张和贷款投向亲政府化也有可能积累严重的系统性风险。增加产能过剩的压力、不利于结构调整,此外,产能过剩可能会带来企业扩张意愿下降,大量未进入实体经济领域但又要寻找机会的社会资金,将转战进入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由此会造成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泡沫。

  过度的信贷扩张和贷款投向亲政府化使银行资产蕴含呆坏账风险

  《报告》分析指出:从本次投资增长的结构来看,国有企业投资大幅增加,相反,民营企业及有限责任公司的投资反而出现下滑,因此贷款集中度有可能大幅增加。政府主导型的经济政策,政府刺激计划,短期内在应对危机上确实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政府投资主导的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如果操作失当也可能蕴含着较大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来自政府部门的投资需求具有不可持续性,如果居民部门作为最终消费者其收入在总体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需求和供给最终将无法平衡。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政府投资能不能带动私人部门的投资、能不能切实转化为居民的收入和消费,将成为政府经济刺激计划成败的关键。

  《报告》通过分析内地历史3次不良资产潮,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内地银行业历次不良贷款潮或多或少均与地方政府或国有企业有关。目前的国有企业与过去的国有企业不可同日而语,无论是盈利能力或是资本实力均有了显著的提高,但2009年3月,上海国有企业的巨头之一上海广电集团深陷亏损泥潭,直接牵涉至少8家银行的大额贷款安全的事件反映出,银行在与国有企业合作时,仍然要客观公正评估项目风险。目前我国所实施的反周期政策在经济衰退时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一旦经济复苏,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就将再次挤压过剩产能,并导致严重的银行呆坏账风险。此外,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可能导致地方政府对商业银行的信贷干预问题越来越突出,而与之相联系的道德风险将严重侵蚀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前经济衰退的背景下,中央出于刺激经济的需要,对地方投资冲动的监管力度必定会大大低于经济繁荣时期。这就使地方政府比较容易利用手中掌握的自然资源或其他方面的行政影响力吸纳金融资源。问题在于,到目前为止,尽管中央和地方之间似乎还没有发生什么政策取向方面的分歧,但是可以预计,一旦经济复苏的进程开始明朗化,地方过度投资的问题和中央宏观调控的压力仍将逐步显现。对银行信贷来说,地方政府的信誉和还款能力一直是个问题,而银行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通常处在劣势,难以按照客观的放贷标准和常规的风险控制进行管理,日后也往往可能会造成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

  《报告》认为,中国银行业2009~2010年将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信贷风险,这将是大多数中国银行上市以来首次面临挑战性的行业信贷周期。国内银行的展贷行为和不良贷款的划分特点使得一般情况下银行对不良贷款的确认会有半年至1年左右的时滞。也就是说,我国银行业2009年积累的风险有可能在2011年暴露出来。

  银行信贷供给增长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

  《报告》指出:私人投资对扑面而来的危机无能为力,根本不知道如何应对,倒闭、歇业、出逃、缩小经营规模成了惟一的选择;在中央政府力图将经济拉出泥潭的过程中,私人投资成了真正的“旁观者”,巨额的“铁公基”投资与他们几乎毫无关系,产业振兴计划的受益效应也非常的虚幻,有力使不出,有钱不敢使,前景不明,政策不清,陷入了特别的焦虑,这是20年来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景象——中国的民营企业集团在经济复苏过程中显得无足轻重。

  《报告》分析认为:目前私人部门投资疲软和开工不足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市场对最终产品的需求不足和信心不振,这主要不是由于信贷方面的制约造成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要解决好市场需求疲软问题,包括订单缺乏等实际问题,而不是如何让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如果这些不能有效地拉动私人部门的投资,就难以阻止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对于银行来说,信贷供给缺乏企业实体的长期支撑,盈利能力最终会遭遇较大的打击。不仅如此,企业资产负债表的持续衰退,一定是与企业的偿债能力的持续弱化相伴相生的,这将大大增加银行体系的坏账。据此判断,如果国内经济恢复太缓慢,前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投放的大量贷款,产生坏账的风险会远远大于当前新增贷款的风险。破解这一困局,关键是要找准财政政策的着力点,一定要把社会投资带起来,赋予私人部门更多参与公共领域投资和建设的机会,让更多的企业受益。只有这样,才能最有效地提升社会信心,进而改善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有效地避免信贷投放的大起大落,确保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运行。

  《报告》强调指出:从金融的角度来看,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与相对宽松的信贷政策,是形成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机制与利益上目标不一致,短期的利益驱动就会扭曲产业领域的信贷政策和市场信号,大规模的资源错配风险就会上升,扭曲的信号和资源配置将会保护落后产能,这样就很难达到产业整合和升级的目标。如果产能过剩的情况继续蔓延下去,无疑会加大以后的调整难度,延长调整时间,令今后的结构调整付出更大代价。目前的信贷膨胀实际上造成了去库存化与库存增加的矛盾。从政策角度说,扩张的正确方向应该是通过政府投资,消化库存,消化部分过剩的产能,为企业进行结构性调整提供较为宽松的需求环境。在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企业自身调整的动力将会大大减弱。一些企业,特别是国有资本或者政府背景的企业,即使自身的经营能力下降,也可能靠融资来维持企业的运转,目前内地的企业已经出现这种迹象。

  信贷过度投放催生的资产价格泡沫潜藏银行危机

  在全球股市普遍低迷的状态下,我国资本市场则掀起了强劲的上涨行情,上海股票市场综合指数在过去6个月里涨幅超过60%,1500只股票股价翻了倍,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平均住宅销售价格在1至 5月也上升了22%。由统计数据可知,现在不仅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几大城市房价大幅度反弹,个别二三线城市甚至出现了月两位数字环比增长。房价暴涨、地价狂升、股价猛涨的局面又重新出现。

 全球城市竞争力 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
  《报告》尖锐指出:由于实体经济部门缺乏良好的投资机会,投机成为可选操作之一。于是,房地产价格走高与股票成交量放大便不足为奇。同时,低利率显著推动了居民的资产持有偏好从银行存款向资本市场的转移。如果企业与居民同时进行运用信贷和存款资源的高风险资产操作,则资产泡沫化将可以预期。对资产价格泡沫需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资金在房市和股市之间相互融通,更值得倍加关注。资金的相互融通在放大银行信贷风险的同时,也在放大整个金融市场的风险。信贷扩张虽然不是资产泡沫产生的充分条件,却是资产泡沫不断膨胀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信贷扩张的支持,资产泡沫的膨胀就不可能持续。房地产泡沫膨胀时,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往往和房地产企业基本面相互促进。资产泡沫的膨胀导致房地产企业融资能力的提高,比如,商业银行对房地产商进行抵押放贷,由于贷款的规模在发放时是根据资产市值的一个比例确定的,在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时,房地产企业的抵押品市场价格上升,房地产企业利用这一提高的融资能力获得更多的信用支持,更强化了市场对企业未来盈利前景的预期,而这种预期相应地又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即表现为:信贷扩张催生资产泡沫, 资产泡沫推动信贷扩张,信贷扩张进一步催生资产泡沫,在这种相互促进中形成一种“自我增强”机制,如此循环往复,泡沫将膨胀到一个惊人的地步。如果房地产泡沫破裂,则可能发生银行危机。事实上前几年房地产市场信贷扩张造成的风险已在近期暴露。在已获得的资料的5家上市银行中,2008和2007年年报显示房地产开发已成为这些银行不良贷款率较高的前五大行业之一。银行目前对这些还没有消化,目前天量信贷下的房地产火热又会催生下一批房地产不良贷款潮。

  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启示

  《报告》依据大量分析,归纳梳理出3条重要启示:

  借款人未来现金流仍然是评价还款能力的最重要标准

  近年来,银行贷款出现了“重抵押、轻偿付”的倾向,更加注重贷款抵押物的价格,而对于借款人的现金流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给我们上了一课。很多经营次级房贷的公司,在明知借款人无力还款的前提下,仍然敢于放款,其风险管理的逻辑就在于即使借款人不能还款,依然可以将房屋出售偿还贷款,不会形成损失。但他们的逻辑起点是建立在房价一定会永远上升的基础之上的。从2000年到2006年,美国房价大约上升了一倍,而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同期美国工人平均工资仅上涨了23.7%,显然,这样的房价上涨是不可持续的。当房价下跌趋势开始,没有稳定还款来源的次级贷款就必然出现问题。从这点上来说,银行发放个人住房贷款时仍需要坚持严格审查客户的收入真实性。

  审慎的经营原则仍然应该坚持

  金融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可以有效地对冲风险,但稍有不慎,风险也会非常之大。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金融衍生品固有的杠杆性可以放大投资头寸,在发生风险时也就放大了风险;另一方面,从个体机构而言,衍生品具有转移风险的作用,但对于市场整体而言,风险并未消失,而是不断在累积,且由于个体的暂时无风险而刺激个体机构不断地向市场注入风险资产,客观上导致市场整体风险的扩大,最终产生系统性风险。因此,需要谨慎对待衍生品在风险累积和扩大方面的负面作用。次贷危机的一个直接原因就是CDO、CDS等金融衍生品的过度发行,最后已经“面目全非”,就算是发行者也不知道其基础资产源自何方。而且华尔街投资银行过去十几年的成功运作,造成了其对技术过分自信和风险管理的自负,当市场系统性风险突然放大时,这些昔日不可一世的巨人一夜之间就轰然倒下。因此,在风险管理问题上中国银行业机构需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良好的风险文化和审慎的经营原则。

  金融创新的步伐更不可停止

  美国的次贷及其衍生产品作为本轮危机的导火线,受到了全球的诟病。但对中国银行业而言,我们尚处于创新不足、创新层次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阶段。面对日益市场化、国际化的金融环境,中国银行业不可因噎废食,而是需要加快创新,以满足企业和居民不断增长的投资和风险管理需求。(摄影  艾亚)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5266.html

更多阅读

2008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_汉博尔 2016年金融危机大爆发

2008年,爆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不亚于1929年的经济危机。但本博主认为本次危机不会像那次那样发生世界性的战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时间,以2008年9月14日美国银行放弃收购雷曼兄弟公司,雷曼兄弟随后宣布准备提交法律文件申

积极应对营改增 积极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商的影响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尽管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8500亿美元的市场救助法案,但市场并不买账,股指继续下跌,金融危机并未就此消除,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至于这场由美国次贷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影响到底有多大,现在还无法具体估计

索罗斯: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赢家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据商务部网站援引《加纳时报》的报道,投资家、慈善家乔治·索罗斯称,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赢家。他呼吁中国领导人顺势而为,在彻底改造“崩溃的金融体系”、创建新的多边金融秩序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匈

林毅夫:全球金融危机正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

系列专题:直面金融危机  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的全球经济危机性质已经发生改变,从金融危机逐渐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中国经济可能最早见底。  危机性质已发生变化

声明:《全球城市竞争力 全球金融危机考验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为网友梦在夏天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