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一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英、法、德等国家采用国际标准已达80%,日本国家标准有90%以上采用国际标准,因此发达国家通过标准将市场门槛都设得相当高,如家电产品要进入欧盟市场,就必须获得CE安全认证标志;纺织产品如想不被发达国家拒之门外,就需达到“绿色标准”。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统计,目前世界上最大、最有权威性的标准化组织ISO拥有17000项标准。
背景二
2008年,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对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的高技术产品出口企业进行了技术性贸易措施影响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被调查企业中94%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影响,其中55%的企业因技术贸易保护性措施影响出口成本增加5%以上,而中国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利润率不超过5%。
背景三
2008年7月,中国闪联标准提案正式通过了ISO/IEC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最后一轮形式投票,完成了ISO全部投票流程,以96%的支持率高票通过,被正式接纳为ISO国际标准,成为第一个来自中国的ISO国际标准,填补了中国信息产业在ISO领域的空白。从而使中国企业在全球3C协同技术领域拥有了话语权。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早已经细化到国际标准制定权的竞争,正所谓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技术、一流企业卖标准。在标准为王的时代,得标准者即得天下。
上世纪末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各自的标准化发展战略,以应对因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国际标准的地位和作用显得日益重要和关键,并呈现出标准战略化、国际化、市场化趋势。
国际标准战略群雄逐鹿
据悉,欧盟制定了控制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美国制定了控制、争夺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日本制定了争夺型国际标准竞争策略,千方百计地争夺制定国际标准的主导权。真是群雄逐鹿,一发而不可收。
标准化工作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欧盟、美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提供大量财政拨款及专项资金,主要是支持与技术法规有密切关系的、保护消费者利益和环境等反映社会需求的公共性标准以及产业界通用的基础性标准。如欧盟安排标准化经费达7亿欧元,平均每项标准10万欧元;美国政府2002年仅对美国标准技术研究院(N1sr)的拨款就达7亿美元;日本政府每年标准化经费预算为60亿日元(约合4.5亿人民币),用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经费占60%。欧盟、美国和日本还将市场性较强的应用型标准在标准研制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充分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他们的标准化机构和社团主要通过销售标准文本来收取经济回报,并提供产品认证、试验室认可和技术咨询等有偿服务,政府对标准的服务性收费提供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等。
当前来讲,已被世界上公认为先进标准主要都来自于发达国家,诸如,美国的ANSI标准、日本的JIS标准、德国的DIN标准、英国的BS标准、法国的NF标准,这些标准被众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采用为本国标准,意欲以此为标杆并赶超。
而中国,似乎除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有个别技术标准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外,绝大多数技术标准在国际上还远远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而这正说明了中国标准化之路的漫长和艰辛。
目标VS现实 标准化之路
自加入WTO后,中国加快了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据统计,2001年到2007年,中国制修订标准9279项,平均每年1300多项,但采用国际标准的比重仍较低。2001年到2007年,采用国际标准的制修订标准平均占47.9%。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总体水平高于国际标准,中国技术标准达到国际标准的还不到一半。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标准水平的背景下,中国产品较易受到国外技术贸易保护措施的影响。
从近年来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机电产品、中药、纺织、农产品、玩具等诸多行业不同程度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在国际标准的门槛前,我国遭受重大损失,然而这种损失的可视化程度似乎并不明晰。要知道,一个产业的价值,一个国家产业价值的衡量是难以限定的。而在此背景下,中国因为标准的落后或者相对落后,甚至无标准,或者有标准但推行不力,造成相关产业发展滞后、这种损失无以计算。
目前,在全球最有价值的100种品牌排位中,中国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现实便是“有产业无产品,有产品无品牌”的格局。主要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生产的“品牌产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技术含量高,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知名度。而按照中国标准生产的大多数出口产品,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的附加值偏低,主要靠低价销售,因此而受到诸如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保护措施的制约也是必然。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核心任务是要提高中国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能力。根据官方的规划,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彻底扭转其国际市场上标准进口国的地位,成长为一个技术标准输出国。简而言之,中国的技术标准战略要使由中国企业发起、由中国政府支持的技术标准获得市场的认可,突破原有技术标准结构下的市场限制。另外中国要参与到国际技术标准制定的权力核心中,在未来技术标准制定的游戏规则中发挥中国的影响力。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标准化理论与战略研究所所长王金玉指出:ISO、IEC制定的国际标准中,由中国提交或主持制定的,少之又少,不足1%,且基本上是一些非关键性的标准。除了在中文编码、VCD和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有少量标准被纳入国际标准外,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被动地执行国外或国际标准,受制于人。由于99.8%的国际标准是以发达国家标准为基础制定的,或是发达国家主持起草的,对发达国家适用,难以反映中国的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
去年10月,我国正式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常任理事国,标志着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核心议事层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对于中国企业和企业集团来讲,能在世界主要市场上占有并推行某个系列的技术标准,也就意味着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中的权力和财富的扩充。尽管中国在技术标准体系中处于竞争的相对弱势,面临着巨大的权力结构限制,但中国不愿意主动放弃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