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业良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温总理指出,不仅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重复建设倾向。当前要重点加强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行业发展的指导。要严格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项目审批和相关项目用地批准等。 我们需要发问的是,当前的中国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和产能过剩究竟是如何形成的?1997年中共十五大确认了多种要素分配的合理性,大力倡导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此后又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国退民进”的战略决策,这些重大方针和战略在最近的六七年时间里如何演变为“国进民退”的计划复归模式?笔者以为从下例中似可窥一斑。 根据最新报道,国有的山东钢铁集团拟收购私有的日照钢铁2/3的股份。山钢集团是一家新成立的集团公司,由山东省政府控股。2008年3月,产量分别位居全国第六和第七的山东济南钢铁集团和莱芜钢铁集团正式重组,挂牌成立山东钢铁集团。按照产能衡量,山东钢铁集团目前是全球第九大钢铁制造商。此后,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山东钢铁集团和日照钢铁签订了重组意向书,由山钢集团重组日照钢铁。日照钢铁的多数股权所有人杜双华尽了很大的努力,以避免被山钢集团收购。在去年的《胡润百富榜》上,杜双华名列第二位。据香港媒体报道,杜双华为阻挠收购,将日照钢铁大约30%的股份低价转让给了香港上市的开源控股。根据山钢集团的说法,重组日照钢铁完成后,山钢集团将得以加速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的建设。如果济钢和莱钢各自完成整体上市,那么整合而成的山钢集团也将借势整体上市,变成一家A股超大的钢铁类上市公司。山钢集团将向日照钢铁注入160亿元人民币新资本,换取其2/3的股份,剩余的股份由杜双华及其香港上市的新合作伙伴共同持有。 今年上半年,在许多国有钢厂亏损之际,日照钢铁盈利18亿元,而山钢集团(按产能衡量规模为日照钢铁3倍)在去年整合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之后,仅今年上半年就合计亏损约13亿元。据《胡润百富榜》估计,去年底日照钢铁价值约300亿元,但山钢集团的投资报告却将该公司估价为80亿元左右。 政府的力量充其量只能让经济止跌,而经济复苏和长远的发展,则必须依靠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靠社会投资而非政府集中投资形成新的增长点。不少民营企业家认为,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和目前的金融体制环境对国企更为有利,这是造成 “国进民退”之倒退现象的主要因素。国家4万亿元投资,绝大多数给了国有大项目,民营企业几乎一分钱都拿不到。 另有民营企业家抱怨说:我们在银行的信贷记录很好,却贷不到款。经济危机来了,国有企业有保障,而民营企业将难以生存。政府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比重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类,居首位的是铁路建设投资,这是否会强化铁路部门国有资本一家独大的格局?另外国电在做硅材料,华能和大唐也想进入风机,如果他们建立起制造能力,我们民营企业报价再低也不会要我们的,这样国内能源市场的开放就永远不可能了,那将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垄断。 危机来了,政府作为投资主体来救急是可以的,但长期来看,则不能解决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现在地方政府恢复“跑部钱进”,让我们想起了20年前的现象,感觉非常不好。按照以自由竞争为基调的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市场通过需求与供给的短期或长期动态变化而达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世界范围几百年的经济发展史已经证明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是迄今为止最有效、最合理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在经历40多年的艰难摸索与痛苦抉择之后才于1992年正式确定了市场化的改革与发展方向,中国国民为此道路的确定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和漫长的等待。 然而,反对市场化改革的阻挠和叫嚣从未停止过,那些对计划经济和通过权力来控制和配置资源情有独钟的“计划权力崇拜者”和“计划机制复归者”们,千方百计地把自由市场经济“妖魔化”,甚至妄图否定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借助美国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试图彻底否定自由竞争市场这一行之有效的基本经济运行模式。国内一些所谓凯恩斯主义的拥护者并非赞同凯恩斯主义的全部主张,他们真正感兴趣的是其实只是“权力主导和配置资源的经济”,并且力图用习惯性的计划思维推进有利于少数集团利益的计划机制复归。 如今人们已经不再轻信“国家利益等于全体国民利益”的官方理论恒等式,那么,“国进民退”的强力干预究竟给谁带来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