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个生日庆典颇为集中的年份。除了万众瞩目的建国60周年庆典,很多中国企业也迎来了自己的周年生日。10周年的公司大多与互联网相关,携程、阿里巴巴、搜房网……创业与扩张历程伴随着互联网的崛起、衰退与复兴。成立于1994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正在筹备建院15周年庆典,15年间接受工商管理教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管理者的必修课程;年龄稍长的万通集团今年年满18周岁,恰好50岁的董事长冯仑认为,万通才刚刚成人;创立于1984年的联想集团将满25岁,经历了国际化挑战后的联想正在重新起步。
树木的年轮记录着成长岁月的痕迹,商业的年轮上同样记载着创业者们曾经和正在经历的时代烙印。当我们尝试着将企业创业者的出生年代放入企业生命周期曲线中观察时,生于40年代、50年代的人所创立的企业,已经接近或者走过了第一个生命周期的巅峰。他们创业时已经年届不惑,曾经是冲破束缚、创新进取的商业偶像,今天却身处个人与企业的困顿之中,苦苦寻找着突破瓶颈的良方。 出生于1944年的柳传志40岁创立联想,2009年初重新出山,希望通过“二次创业”扭转联想的颓势;出生于1952年的汇源集团董事长朱新礼想把自己当儿子一样养的企业,像猪一样卖掉;在三聚氰胺事件中饱受非议的牛根生出生于1958年,他刚刚辞去了蒙牛董事长的职务,而两个月前中粮集团出资61亿港元成为蒙牛的第一大股东。 采访出生于60、70年代的企业家时,他们提及最多的词汇是“扩张、并购、国际化”。而立之年创业,经过10年左右的磨砺,他们所创办的公司大多处于企业生命周期曲线的高速成长阶段。这一代人自认为是时代的幸运儿。搜房网董事长莫天全说:“60年代的人,接受过比较好的教育,你要钱就给你钱,你要关系就给你关系,要再干不出一点事情,那简直是太不应该了。”出生于60、70年代的创业者们不需要像前辈们那样必须大胆冲破体制的束缚,也无需为企业模糊的产权结构担扰。在他们心目中,公司是由谁创立的并不重要,从创业、融资到上市,从属于几个人的公司变成公众公司,从“知道公司是谁的”到“不知道公司是谁的”,这样的发展路径才能让企业在快速扩张中保持基业长青。2003年,两位出生于1979年的年轻人创办了学而思教育培训学校,创业时他们还不到25岁。创业6年间,公司每年都在以100%~200%的光速增长着。刚刚年满30岁的他们正分别就读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和长江商学院。总裁曹允东说,公司里没有绝对的权威,大家都是平等的合伙人。“遇到意见分歧时,不需要人来拍板决策,所有问题我们都能够商量着解决。”9月初,“不差钱”的学而思获得老虎基金4000万美元的融资。这一代人是资本的宠儿。 当我们还没有弄明白“80后”到底是怎样一群人时,“90后”已经开始登上社会的舞台。出生于1990年的丁仕源还在大学里就读,但名下已经有4家公司。这位“90后”的CEO把“敢想、敢做、凡事皆有可能”称为是这一代人的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