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共同投资未来——中日企业合作发展的新契机



  文_闫婷

  “互惠与合作”已经成为不同国家之间的主旋律。今年6月中日高层表示将携手共度危机,这使那些想进一步加强合作的中日企业对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

   1989年,一本《日本可以说不》表达了日本人希望能在经济和外交等领域上提高自主地位的强烈愿望,1996年,中国人也如法推出了《中国可以说不》,引起舆论哗然,风潮沉寂之后,2008年,《中国不高兴》又跳出来惹得众议纷纷。这些夸张了的民族情绪的表达,其背景都是在两国经济崛起中,自信心高度膨胀。但事实并不像臆想的那么乐观,哗众取宠的喧嚣一晃而过。现在,如何清醒地看待现实与臆想,如何在危机中寻找出路才是应该被关注的主题。

  今年6月随着中日高层对话顺利进行,中国与日本携手共渡危机已达成共识。据官方消息,中日已成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双边贸易已逾200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日本是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第三大来源地,累计实际投入已达600多亿美元。现在,中日两国产业链结构层次不同,日本出口产品多是价格昂贵的大宗精密电子产品和高档电器,而中国出口产品多是两头都在国外的来料加工产品,在调整产品结构和层次上,日本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未来,中日将把握战略互惠原则,促进两国企业发展,携手应对金融危机。

  日本是一个必须尊重和学习的国家,据了解,早在本次金融危机发生之前,日本企业就已经开始从其传统优势行业,比如家电、汽车以及电子产品等产业向新能源、动力汽车等新兴产业转变,并且日本也早已开始在低碳经济领域谋求发展。

  这个转型并没有像中国人习惯的那样大张旗鼓,宣称要转型却缺乏转型的动力和诚意,日本的转型总是在安静中进行。支撑日本企业转型的强大力量就是科技研发投入:从2000年到2006年间,日本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为3.04%,美国为2.73%,欧盟1.86%,中国1.4%。2009年,《经济学人》杂志“全球最具创新能力国家排行榜”中,日本位列第一。

  在此背景之下,长江商学院推出中日企业论坛,希望日本企业与中国企业合作共赢并且走上可持续之路。中日企业如何完善企业战略,如何调整企业理念?中日企业研究专家互相提出建议和意见,共同探讨未来合作的方式和前景。

  

  王志乐:

  向日本企业学习可持续发展

  日本企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节能降耗减排,而且正把节能环保的理念和具体的措施带进中国。

  20

  世纪90年代,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日本企业的战略发生了重要转变,加大投资力度,全产业进入中国,将中国的位置从加工基地,改变为重要市场,同时,服务行业也全线进入中国。

  在近20年的时间里,商务部研究日本企业,研究美国企业、德国企业、韩国企业,通过横向的对比,日本企业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节能降耗减排。值得注意的是,日本企业正在把节能环保的理念和具体的措施带进中国。

  王志乐将日本理念总结为4个“绿”:日本企业强调其产品是绿化的;工厂是绿化的(生产过程中节能减排);在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绿化;企业所在社区是绿化的。因此,在《日本企业在中国》这本书中,王志乐给出的结论和建议就是,中国企业应该展开新一轮的学习、合作与竞争。

  王志乐认为,近年来中国企业有些心浮气燥,虽然发展良好,但是中日企业从绿色角度、发展质量相比,仍然差距较大,中国企业应该通过学习合作竞争,像大型跨国企业一样寻找新的增长方式,与日本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而且,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数量上,仅有数量上的增长是不够的,中国的产品性能价格比跟日本已经接近了,但是加上环境、社会责任等“绿色”元素来对比,差距仍然很大。因此,中国企业需要完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考察体系,就是强化具体的措施来实现第三次提升。

  王志乐解释,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以后,第一次提升是指引进外国设备和产品等硬件,第二次提升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订了公司法,引进了先进制度和企业管理;现在面临一次新的提升,理念的提升,责任的提升,也就是第三次提升。

  日本企业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如何往中国转移?这就需要新一轮的合作,日本企业同样面临新的挑战,在可持续发展中,需要发挥优势在中国做大做强。

  对于中方来讲,应该高度重视日本企业,不要因为意识形态问题,或是历史遗留问题,影响当前合作。现在要打开新一页,中日企业完全可以在中国转变增长方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可持续增长,共同打造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

  对于给中国企业的建议,王志乐提出,在开创合作的新阶段,中国企业应该以更开放、更积极的心态向日本企业学习,与日本企业合作竞争。而对于日本企业,他则建议,日方应当以更加平和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崛起和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的阶段,和中国企业继续合作和竞争。希望日方与中国企业合作,从过去主要面向中国市场,扩大到面向全球市场。因此,两国企业应该更加紧密地合作,参与全球合作竞争,在经济全球化中实现互利共赢。

  松野丰:

  中国需要创造自己的经营模式

  中国企业要站在世界舞台,必须要把全球化视角下的经营模式作为基本模式。

  最近,在媒体上经常出现“中国式经营”的报道,另外还有一个更广义的商业概念“中国模式”,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美国模式”风光不再,而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全世界瞩目,由此很多人认为“国家社会主义”的中国模式将会处于优势地位。

  松野丰指出,从这种观点出发就会发现,“中国有中国自己的方式”、“外国企业不愿意去了解中国文化以及商业习惯”这样的观点在中国国内比较普遍。但是,持这种观点的人,其优越性局限于中国国家体系的内部,即与政府融为一体的中国式经济发展中的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要站在世界舞台,现在必须要把全球化视角下的经营模式作为基本模式。

  松野丰认为,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商业经验,因为与制造技术等不同,经营模式靠“引进”是无法应用于实际的。即使没有这次金融危机,世界的商业形式也一直处于变化莫测中,每经历一次变革,经营管理、战略手法都会得到修正和革新。因此,中国以及中国企业要想在今后掌握世界商业话语权,应该客观地了解世界先进的经营模式,认真考虑“中国经营模式”的问题。

  所谓的经营模式,没有正确答案。一个企业采取的经营模式也许是正确的,但是不一定在竞争中能够取胜,而只要取得成功的企业,经营模式就可以说是正确的。

  在经营模式方面,松野丰指出,中国企业要了解在全球各地各式各样的经营模式,然后找出其本质。现在更多被承认的是欧美的经营模式。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迎来了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在全球的范围内,日本企业实现了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日本式的经营模式”,包括国家主导型的产业政策,终身顾问制度,重视团队合作,工会参与到经营,集体决策,重视企业内部的培训等方面。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全球都是执行西欧的经营模式,日本的经营模式成为一种新风气。即便到现在,日本的经营模式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因为“经营模式”是超越国家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具有本质性的东西。

  “中国的经营模式”有这种本质性的东西吗?松野丰持否定态度,他举了几个例子:与行政结合在一起的市场行为;或者不是为了股东利益最大化而是为经营者的利益最大化的经营;或者对于员工拿到工资还会向客户拿“回扣”的风气;还有很多企业海外并购到底是为了国家利益,还是企业的要求?

  这些所谓的模式,在中国行得通,但是不能够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营模式。中国的经营模式到底是什么?应该是朝什么方向走呢?松野丰提出,今后的二三十年,中国经济会遇到各式各样的经济危机,能够挽救中国经济的,应该是中国的跨国企业,而不是政府的企业,因此中国必须培养自己的跨国企业。

  那么,源自中国的经营模式如何培养?松野丰认为应该有四大支柱:第一,可持续经营,如何让企业持续下去。中国非常注重长期发展,但是企业往往在追求短期的利益;第二,股东价值最大化经营,兼顾经营者、客户在内的有关人员利益;第三,国家中立的经营,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的问题,国家利益是政府应该考虑的事情,而不是企业考虑的事情;第四,企业的领导力问题,中国人的管理能力有很好的研究价值。日本选择领导时都是集体决策,所以日本企业的领导者一般四平八稳,但中国企业的领导者一般个人能力很强,充满智慧,但是有领导力不意味着自以为是地经营。

 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共同投资未来——中日企业合作发展的新契机
  松野丰希望中国政府和学者更多接触世界级的“经营者”,创建出“中国原创的,具有世界普适价值的经营模式”。

  王一江:

  日企来华需多做公关和宣传

  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日本企业为什么在中国不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如何改变这种局面?

  王一江认为,日本以及日本企业是值得中国和中国企业认真研究和学习的。两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19世纪中叶同时受到西方列强冲击,之后,两国又同时认定只有痛下决心改造自己才有前途。但是共同之处在这里停止了,差别从这里产生,日本从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就开始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日本企业开始发展。

  从1978年开始,中国人终于走上了日本人在100多年前就开始的道路,通过改革开放来使自己走向富强,此时,日本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日本企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这个时候中国的任务是认真研究和学习日本,奋起直追。在新的环境下,无论是日本企业还是中国企业,都需要保持这种继续学习、继续自我改革完善和提升的精神。

  日本企业作为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为什么在中国不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做好事为什么在中国没有更加广泛地为人所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

  王一江指出,正如松野先生所讲,世界上的企业没有一个共同的成功模式,但是所有的成功企业,必须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那么日本企业改变这种局面的基本方法,就是寻找一些符合日本的价值标准,同时又符合中国国情的基本理念和做法。

  举例而言,一年多前有一条关于日本的报道,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和反响,导致中国舆论对日本好评如潮。这条报道就是“5·12汶川大地震”以后,日本救援队作为国际救援队,第一个到达中国,虽然在汶川废墟中没有能够挽救生命,但有一幅照片是日本救援队成员集体向一对遇难母子默哀,这张照片震撼了中国人民的心灵,使中国人看到了无论是日本人还是世界各国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非常宝贵的价值观,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受到灾难人们的同情心,就是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伸出救援之手的高尚精神。此时,日本的价值观和中国人民的感情,和中国人认同的价值观就达到了完美结合。

  那么,需要明白的是,这条新闻是通过什么渠道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的。“是通过中国官方的渠道”,王一江指出,这是日本企业必须认识到的特色,在一个相对不规范的环境中间,官方的舆论和态度,对中国整体的舆论导向以及民众态度起主要的引导作用,所以日本企业如果希望在中国得到好评和认同,应该做好两件事:第一,需要找到日本人认可,同时中国人也认可的价值观,第二要找到有效的渠道宣传这种价值观。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4632.html

更多阅读

历史研究中的分类、解释与比较 会计科目分类和解释

历史研究中的分类、解释与比较刘良华我只认三种研究方法: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历史研究。我建议教育硕士或中小学老师只做实验研究或调查研究,我建议全日志的教育学原理的研究生只做历史研究。历史研究的总体特征是对历史事件或历

中日两国的历史渊源 中日两国最大的矛盾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帮日本,又称扶桑,早在2000年以前,两国人民就有交往。文化发达的汉朝,就将汉文化传播给“大汉国东二万余里的扶桑”。进入唐朝,日本国派出多位学者、使者、僧人到中国留学,出现过众多文化交流的使者。像鉴真、阿倍中麻吕

中日“钓鱼岛问题”的历史背景 钓鱼岛问题与中日关系

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中日并不存在所谓的“钓鱼岛问题”。自明朝初年起,钓鱼岛列岛就属于中国版图。永乐年间(公元1403至1424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一书中就有关于钓鱼岛列岛的记载,明朝以后中国许多历史文献对这些岛屿都有记载。日本方

汤因比《历史研究》三个译本之我见 历史研究汤因比下载

虽然自幼就喜欢读历史书,而学生时代历史课的考试成绩也不算差,但对如何做好历史研究这项功课,除了阅读过梁启超、钱穆二位大家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各一种)能稍获启发外,大脑里基本还是近于空白状态的,而一位张姓书友曾经推荐的《历史的观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 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

1.中日结束不正常关系;2.中国政府重申: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日本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且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3.中日邦交恢复;4.中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

声明:《中日共同历史研究 共同投资未来——中日企业合作发展的新契机》为网友笑对世间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