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光时代红街 蓝光时代,中国企业仍是配角



  中国蓝光CBHD和欧美蓝光BD的竞争才刚刚开始,中国企业在左右为难中已经失去主动

  文/达瓦拉

  已经在中国市场苦苦开拓了几年的BD(Blu-ray)蓝光最近好消息不断,一边是前HD-DVD盟主东芝日前正式投入之前的敌对阵营“蓝光光盘协会”(BDA);另一方面是BD蓝光标准的领跑者索尼率先针对中国市场大幅降价,降幅惊人。

  BD蓝光在去年扫清HD-DVD后,前途一片大好,数据显示,2009年第一季度,蓝光碟片在美国的销量接近900万张,同比增长了将近一倍,欧洲市场更是同比平均增长400%。不过蓝光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今年BD蓝光碟机上半年的整体销售依旧惨淡,预计全年也只能达到几千台,不足整体市场份额的1%。

  尽管国外几大蓝光厂商都在卖力吆喝,但在国内总是摆脱不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局面。产生这种局面是因为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欧美蓝光标准BD和中国自身的蓝光标准CBHD的缠斗才刚刚开始,谁将最终占有市场还是未知数。虽然到目前为止已经有27家中国碟片或碟机厂商通过“蓝光光盘协会”的授权,但绝大多数中国企业都未真正进入蓝光市场。道理很简单,那就是目前蓝光根本不赚钱,抑或是看不到发力以后未来能有所回报。蓝光产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虽然前途光明,但是水太深、暗礁太多。

  最让国内厂商头疼的就是专利。蓝光主要专利所有者松下、索尼与飞利浦三家公司已决定在今年下半年将与碟机、与光盘片厂商接洽,正式开始收取蓝光DVD专利费。据说新的专利使用费规定每台BD蓝光播放机为9.50美元,刻录机高达14美元。

  由于没有核心技术专利,国内碟机厂商已经在DVD时代吃尽了苦头。由于当时受制于单向专利授权许可,国外相关专利组织向中国企业收取了高额专利费。中国厂商每生产一台DVD碟机需要支付的专利使用费甚至高达20美元,这导致中国许多DVD制造厂商丧失利润空间,甚至不少企业因此破产。

  在蓝光时代,虽然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RA音频技术已跻身蓝光国际标准,这样可以减少国内厂家交纳蓝光BD的专利费,不过到底能降低多少还是个未知数。在“红蓝”大战的最后时刻,中国曾经以音频技术为筹码,添了一把火,支持蓝光标准。但是很可惜,回过头来,蓝光阵营丝毫没有领情的意思。

  另一方面,中国蓝光CBHD由于得到了一些HD-DVD的免费技术专利,相对于DVD来说,再也不用交那么多的专利费,与BD相比更是省不少钱。而且CBHD还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它与DVD产业可顺利对接,国内众多DVD生产线花费较少资金即直接升级为CBHD。但是CBHD的劣势也非常明显,那就是片源极其薄弱。BD蓝光背后有迪斯尼、福克斯、派拉蒙、华纳、索尼、狮门等国际大电影公司的支持,有超过150家大型游戏公司的鼎力相助,有超过8成的电脑硬件商在幕后默默配合。而CBHD背后的片源供应商寥寥无几,在这个由内容提供商决定产业走向的行业中,CBHD事实上已经被BD排挤、剿杀。

 蓝光时代红街 蓝光时代,中国企业仍是配角
  国内企业现在非常矛盾,按照世界高清DVD产业的趋势,BD蓝光一统江湖已无悬念。但是由于CBHD由于有自主知识产权,又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力推,在国内会具有较大的政策优势。但与蓝光早在多年前便全面启动技术标准化和市场化应用不同,CBHD的市场推广则是于今年刚刚起步,创新体系与市场推广架构还很不完善,这让企业无从发力。

  在DVD时代中,中国企业只能在产业链末端靠代工制造的微利生存。而在即将上演的蓝光时代,国内厂商甚至连代工的机会都将失去,率先进行生产线新建和改造的台湾和东南亚厂商已经占据先机。在蓝光时代,至少在产业领域,中国企业仍是配角。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4594.html

更多阅读

时代华纳并购 大企业时代,并购是一门必修课

      中国企业500强中,千亿俱乐部成员不断增加,中国已经开始步入“大企业”时代。这个时代有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并购重组。近年来,中国企业资本并购案迭起,尤其是在2013年,更是达到顶峰。清科研究中心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前11个月中

互联网时代的新营销 中国企业进入微营销时代

     信息技术推动媒介形态的更新,对营销传播学也产生了催化作用。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新媒体时代,现代企业的营销模式急需转型。新媒体传播在整合营销方案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针对它所进行的传播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已被广泛运用

声明:《蓝光时代红街 蓝光时代,中国企业仍是配角》为网友霸王灬歸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