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茅理翔
改革开放诞生了千千万万个民营企业家,他们爬上田头,穿上皮鞋,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农民工业化运动”。他们趁着改革大势,高速发展,对中国经济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的30年是高速发展的30年,也是艰苦奋斗、摸着石头过河的粗放管理的30年。现在已到了一个全面提升技术、管理、人才、文化的新阶段了,已全面进入国际竞争大循环中去了。我们的企业必须转型升级,但转型升级就是一场自我革命,对过去30年的管理的自我否定,所以这是很痛苦的,但又是十分必要的——不变革就没有出路! 这次金融危机,首当其冲的是外向型企业。它们原来的日子很好过,外商来单做贴牌,资金来得快,只要抓生产进度和质量,销售由老板自己抓,只要一两个外销人员配合就行,售后服务也不用管。搞了十几年的外销,年年销售都有所增加,企业规模逐步扩大。但金融危机一来,订单少了,车间停了,日子难了,这样的企业要不要转型? 有的企业长期做低档产品,以低价取胜。经销商上门收购,一手交货,一手交钱,不开票,不交税。现在国家管理规范了,名牌下乡了,对这样的企业冲击很大,这种企业要不要转型? 有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研发设计队伍,长期走仿造之路,谁出了新产品,销售好,他就立即模仿,没有设计成本,价格比别人低,品牌企业最恨这类企业侵犯专利等知识产权。打起官司来,还有地方保护主义。现在国家管理规范了,这种企业要不要转型? 有的企业中高层干部全由兄弟姐妹、亲戚朋友担任。开始很团结,企业做大了,矛盾就多了,清官难断家务事,你想引进人才,可是现状不允许,人才进来后也留不住,这样的企业要不要转型?有的企业产品落后,已属夕阳产业,污染严重,能耗极高,国家也在严格监管,这样的企业要不要转型? 有的企业老板一个人说了算,一竿子管到底,事无巨细一把抓。竞争激烈了,这种管理模式已无法应对,这种企业要不要转型? 有的企业形势好了,开始多元扩张,想做大,管理跟不上,人才不够用,很多项目亏损,这次金融危机一来资金链断裂,差点儿倒闭,这样的企业要不要转型? 转型已是箭在弦上!我们不能等待,要主动变革,加快转型。只有转型才能升级,才能生存,才能发展。我们的企业家要确立转型紧迫感。 如何转型?转什么型?这是困扰我们企业家的一大难题。 如何转型,我想应掌握三个方面,即自我转型、借力转型和科学转型。转型是对自己过去的运行模式的否定,所以企业家必须做好“刮骨疗伤”的心理准备,树立自我转型意识。这是转型的基础。其次是借力转型。因为转型是对企业的一次重大变革,一场自我革命,往往企业家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看不清问题,找不到病灶,下不了手,此时可以借助外力推动变革,请资深管理咨询公司来对企业进行号脉诊断,然后对症下药,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制定可行的战略实施方案。第三是科学转型。这是转型的最关键一步。不管你是自力转型还是借力转型,都必须科学诊断,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转型是一种脱胎换骨的自我革命,把握不好将带来极大风险,特别是产业结构转型。转什么型要依据实际情况,考虑单项转型或多项同时转型,诸如: 产业结构的转型,老产品已经成为夕阳产业,市场无前景,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项目。但关键是新项目选择可行吗?我是否有能力去涉足? 从贴牌向创牌的转型,21世纪是品牌时代,没有品牌等于没有自己的灵魂。创品牌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一定要有决心,有恒心,还要科学创牌。 从推销向营销转型,在全国构筑一个强大的营销网络,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销售队伍。建立一套完整的营销制度体系和售后服务,实现从产品、队伍、网络、价格到服务环环相扣的完美的营销体系。 从传统家族制管理模式向现代家族制管理模式转型,淡化家族人员,吸引优秀人才,建立现代管理制度,这项转型对所有民营企业都非常重要。 从多元化向专业化转型,砍掉不盈利的项目,回归主业,专业经营。 从仿造向创造转型,建立自己的技术队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开发新品。 此外,还有从做大到做强的发展思路的转型,等等。 企业必须从危机和变革中转型,迎接危机过后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