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封公开信中提及的反对理由,可以说成立,也可以说不成立。一所大学的校长的确需要具备基本的声望甚至魅力,这是衡量大学精神的重要标准之一。不过,大学校长的个人成就、社会地位、社会名誉等虽然很重要,但都不是其是否能够成为校长的关键,也就是说信中提及的那些标准(不是两院院士、有过臭名昭著的经历、与要就任大学没有历史交集)都不足以成为反对的真正理由。真正应该反对的是现行高校领导人的任命体制。应该支持发声,但应直指行政任命程序。 校长的任命需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毕竟大学和一般的民主实践是不一样的。普通民主就是自下而上,人人平等参与决策,而大学是精英机构,存在精英化的标准也是客观现实,像学术委员会就不能靠民主选举,还是要从一些具有专业素养的学者中选拔。不能一味排斥说行政化就是错的,但目前这种行政化令人匪夷所思,因为即便是行政化也是有标准可循的,比如至少可以在任命之前向广大师生公示征求意见、说明任命的具体理由等。该做的没有做,必然会引起一些反弹。 在目前体制下,要说哪个校长能力真比其他人要高出一大截,也未必。基本上能当上校长的,都是经组织认可的,不会太出格、太有个性。但是,校长在高校还是有相当大的施展空间的。大学校长很多具有韦伯所说的魅力型领袖的资质,比如说蔡元培、胡适等,他们的人格魅力,直接就导致了学校的基本风貌和底蕴。但是从现代大学的管理体制看,光有魅力还是不够的,校长一方面在其相关的学科领域必须是一流专家,才可让人信服,但除此之外,衡量校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组织管理能力,能不能引进一流的人才,能不能引进尽可能多的包括金钱在内的资源等等,以推动学校有一个大的发展,以及更重要的能不能在大学的理念上有某种拓展或创新,这些都是衡量校长能力的综合指标。

可能在短期内,行政程序任命无法寿终正寝,但在给定的空间里,还是有许多事情可以做,就看校长有没有这个勇气。很多时候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