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周,微博上因为一封浙大校友公开信扰攘喧嚣。关于浙江大学校长人选,反对者言之凿凿,逐项列出不胜任之理由,力挺者亦不示弱,一一反驳。然而,双方似乎都在打太极,均未击中这场争论的要害—大学校长遴选机制以及背后的高校地位。回避的姿态很能说明问题,公开信虽开了反对现行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先河,却很难视为真的为大学变革拉开序幕。 现行大陆大学校长遴选机制,与干部任命体制一样,是由行政任命产生。遴选过程中也会倾听民意,但非决定性因素。
![魏鹏校长 寻找中国好校长](http://img.413yy.cn/images/a/06020206/020609455099323881.jpeg)
这些年一直在说大学要与国际接轨,可是极其重要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却迟迟未与国际接轨。回顾历史,在理想主义盛行的上世纪80年代,政府对高校相对宽松,校长公选、校长负责制已开始推行。但是自1987年“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开始,改革停滞不前。时至今日,大学去行政化虽呼喊多年,但遭遇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在此背景下(高校行政化、官僚化),何谈推动变革高等教育体制。 但是,中国大陆的大学校长个人还是应该有所作为也能够有所作为,现实中也不乏好校长。大学校长(高校领导)应该意识到,自己不是纯粹的官员或者候补官员,而是知识分子阶层的一员,应该有知识分子的情怀,超然于政治国家之外,追求人格独立、学术独立。当然,这个时代已无法产生纯粹理想化的大学校长,即便有,在现实中也寸步难行。因此,对校长而言,如何在官僚体制与学术独立之间做好平衡工作,需要充足的智慧。 百年前的新文化运动,胡适曾写道:把自己铸造成为自由独立的人格,你自然会不知足,不满足于现状,敢说老实话,敢攻击社会的腐败庆幸,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这番话同样适用于大学。大学要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独立,恐怕得先从改革校长遴选机制开始,这也便是那封公开信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