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记者 张春辉
1965年5月11日的《纽约时报》商业版面上,刊登着一则毫不起眼的新闻“纺织品公司改朝换代,伯克希尔政策争议引发人员请辞”。 文章提到:“沃伦?巴菲特昨日晚间抵达纽约。在接着飞往奥马哈前,这位35岁的巴菲特合伙公司一般合伙人称,他的公司自1962年下半年就已经开始购入伯克希尔股权,并且成为伯克希尔最大持股人已有一段时间了。”“巴菲特先生称,他自己的公司是一家以几个家庭为有限合伙人的私人合伙制公司”。 在这之前,除了他的家乡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外,外界对巴菲特所知不多。准确地说,是七位巴菲特的朋友和家人共出投资105000美元,成立的巴菲特合伙公司,并把公司交到巴菲特手中,时间是1956年5月。巴菲特仅出资100美元,也不拿工资,但他可以分得四分之一的投资获利,前提是公司的名义年投资回报率至少要达到6%。 接下来的13年时间里,巴菲特把合伙公司变成了一个1亿美元的基金,他获得了2500万美元的回报。1969年,由于在过热的股市中找不到新的投资品,巴菲特解散了这家公司,转而专心管理它最大的一笔投资:陷入困境的纺织品公司伯克希尔。今天,伯克希尔身价已经接近2000亿美元。因在其中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也就是620亿美元,巴菲特被推到了2008年《福布斯》世界首富的地位。 从100美元到620亿美元,巴菲特在华尔街站住了脚跟,他的影响力也从1965年的家乡奥马哈扩散到全世界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的信徒们。在中国,亦如此。 自有股市以来,中国股市的参与者,由最初单一的散户发展壮大到如今各类机构投资者与散户各领风骚的局面,研判个股行情,也非简单容易之事。 今天,中国人的财富生活中,股票已经成为重要的资产。到今年7月底,中国股票投资者开户总数接近1.33亿户,基金投资账户超过1.78亿户。 本杰明?格雷厄姆、巴菲特、彼得?林奇、菲利普?费雪,这些投资大师,以及他们坚持的价值投资理念,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投资者。这些人中间,又以巴菲特为典型。 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末,伯克希尔的股东、股东的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都会赶往奥马哈。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参加伯克希尔公司的年会。巴菲特和他的搭档芒格会回答股东们的提问,任何问题皆可。 在巴菲特看来,投资就是现在把钱放出去,将来再把更多的钱“钓回来”,他眼中的公司要具有持久的竞争优势,有他能够信任的管理层,并且还有一个他能接受的价格。10年前,巴菲特曾经用一段平实的话阐明他的投资理念: “作为投资人,你的目标就是以合理的价格投资于那些一目了然,其收入在未来5、10、20年的时间里几乎打包票会大幅走高的行业。渐渐地,你会发现仅有一些公司能满足这些标准,因此,一旦看准了某个公司符合标准,你就应该买下它一定数量的股份。” 和全世界其他国家价值投资的信徒们一样,在中国,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们数十年如一日地研究巴菲特,并且基本上按照巴菲特的投资思路来投资。随着股市走向更加成熟,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正在加入价值投资信徒的行列中。 无论是格雷厄姆所言之“投资有两条最重要的规则:第一条是不要亏钱,第二条就是不要忘记第一条”,还是巴菲特总结的“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慌,在别人恐慌的时候贪婪”,都已经成为价值投资者们的箴言。他们将此谨记在心,并仔细研究上市公司,寻找最值得投资的股票,期望能获得战胜市场的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