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跟企业,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有它生长发育的节奏与规律,酝酿一段时间,集中孕育出一批星光灿烂的人物和企业,而在爆发前后的漫长岁月中,则相对平淡平庸。这样的宿命论调可能有点牵强,但你可以发现——在中国30年商业史中,确实有三个年份在历史星河中相对耀眼:1984、1992、1999。(“七八年来一次”?)
这三年,是大批中国企业集中创建的年份,并且在日后留下了不少明星企业。1984年前后,有联想、海尔、万科、正泰、华为,1992年,是官员和知识分子下海那一拨,诞生出复星、万达、万通、汇源,1999年,则诞生了阿里巴巴、百度、盛大、深创投、蒙牛等。 今天我们来看看上述最后一拨企业,它们的第一个十年。 这拨十年公司,是首拨利用风险投资创业、被风投哺育长大的中国公司(首尝VC红利)。在此之前,中国民间企业的创立,始终受困于资本金缺乏,故“第一桶金”往往来源可疑,“原罪”烙印在中国民营企业身上挥之不去。VC等各类资本的涌现,对中国民营企业的阳光化功不可没。IPO、Option、Founder等概念随之引入,中国企业从观念与制度上开始正视与承认人力资本价值、股东价值。这十年,中国创业者和VC在不断学习如何与对方相处。通过几次泡沫的起灭,中国商界对VC(资本)的多面性、其价值与局限,产生了更加深刻而成熟的认知。 这拨十年公司,是首拨在中国居民需求结构从温饱阶段向小康阶段升级的背景下而长大的公司(首尝本土消费红利)。2000年,中国人均GDP为800多美元,全国各地普遍走完温饱阶段,2008年,人均GDP则超过3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一国的消费服务业进入快速增长期。这是解读——为什么蒙牛、盛大、阿里巴巴、深创投这些公司由零开始仅用十年时间便能出落得亭亭玉立、成为中国最大甚至全球最大——不可或缺的大背景。 这拨十年公司,跟它们的前辈,不管是1984辈、还是1992辈的同期相比,都更有战略感。当一家公司创业伊始便有相对充沛的资金支持、相对完善的公司治理,战略的成形与稳定随之而来。今天有一定知名度的十年公司,基本上都是十年来认准某个领域、心无旁骛持续深耕者,不摇摆、少投机、不做非相关多元化、不搞产融结合,是资本市场上的优质专业生。战略清晰稳定带给它们的回报是:站在下一个十年的门槛上,它们不像老一辈那样,在发展了十多年后一度产生模式到头、升级无门的惶惑感。 中国企业的进化,当然不会到这拨十年公司为止,永远有新一茬企业长起来,带着下一个十年的鲜亮印记。那有可能是什么呢?姑且揣测两点。一,下一拨十年明星公司将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模式的开拓上带有更强的自主性,中国原创、中国首发不再遥远。上一拨十年公司的起点,基本还是模仿秀,照着Google做百度,照着ICQ做QQ,先模仿再创新。但本土各类市场的壮大与成熟,在倒逼中国公司开发出能满足本土需求的产品技术与服务,部分中国公司已在直接创新,而不是照猫画虎。可以说,这是本土市场更深层次的红利。二,是该让本土资本市场为新兴企业提供动力、分享成长的时候了。创业板开板在即,但愿它有足够充沛的资源与活力,可以带给中国成长性企业下一个青葱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