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黄亚生做过很多研究,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大概是“市场换技术” 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最典型的例子了。实际上,像黄亚生这样论调的人还有很多,他们一致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市场换技术” 完败。 车展数据新解 刚刚落幕的上海国际车展向人们公布了一组华丽的数据:展出面积高达28万平方米,创下历史之最和世界车展之最。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近2000家厂商参展,展出整车1300辆。全球首发车车111辆,其中跨国公司28辆;亚洲首发车49辆;概念车69辆,其中跨国公司50辆;新能源车91 辆,其中跨国公司56辆。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718家媒体共10486名记者现场报道,其中国外媒体499家,国外记者1050 名,参观观众超过80万。很多人读完这组数据的反应是,中国车展从规模上已经成为世界最大,技术含量上也直逼世界传统的5大国际车展。但如果我们做一下减法,我们会得到另一组数据:中国汽车企业推出全球首发车83 辆,概念车19辆,新能源车35辆。这样的数据在5年、8年前是难以想象的,更不用说20年、30年前了。那么这么多的新车, 有多少是中国企业原创的技术呢?这些新技术都是从哪里来的呢?直觉告诉我们,这些年,中国确实换到了不少技术,而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 什么是技术?

《汽车观察》认为,要还事实以本来面目,首先要明确“技术”二字的内涵。 原国家商务部长吕福源曾谈及过“市场换技术”的内涵,其战略主要目标是通过开放国内市场,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引导外资企业的技术转移,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并通过消化吸收,最终形成我国独立自主的研发能力,提高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 这里的“市场”即指国内需求,“让出市场”则是指允许部分国内需求让外资企业来满足;而“技术”是指必须高于我国或我国不具备的技术,利用它能生产出我们国内还不能生产或是能生产但质量差、成本高、资源消耗多、缺额大,需要长期大量进口的先进产品,特别是那些高、精、尖产品。 狭义上讲,通常情况下所说的“技术”是指技术本身,比如一张张技术图纸、一项项技术专利、一种种工艺配方、一套套保密参数和数据库等。但广义上讲,“技术”可以指物质本身,如机器及硬件等,也可以包含更广的架构,如系统、组织方法、经验和技巧等。比如,培养技术人才算不算技术范畴?而合资企业和自主品牌企业通过用市场换来的技术流程、技术管理经验是不是也算是技术的表现方式? 不可否认,“市场换技术”的效果与人们的预期肯定存在差距。但《汽车观察》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在发展过程中实际上是用市场换回了技术的,而且还换回了很多技术,只是这些技术还不成体系、比较零散、最核心的最前沿的技术相对较少而已。 我们收获了什么? 根据对合资品牌、自主品牌在内的多家汽车企业的调查采访,《汽车观察》发现,中国汽车工业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取得了不少成果,主要表现如下: 首先,在制造技术方面中方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按照跨国车企的标准建立了四大工艺(冲压、焊接、涂装、总装) 和关键设备的购买和使用,这也是我们用市场换来的最直接、最实用的技术。目前很多自主品牌车企的四大工艺与合资品牌相比已毫不逊色甚至超越,精益生产、柔性化生产等,自主品牌已经基本掌握。 其次,“市场换技术”中方受益最多的是整车开发流程,包括车身与内饰设计、试验数据积累、零部件匹配、台架试验与路试等,这主要是因为跨国车企需要针对中国市场开发新产品。 汽车关键技术大致可分为研发技术和制造技术两种,而研发技术关系到跨国车企的核心竞争力,谁也不会轻易转让给竞争对手,尤其在合资企业中强制技术转让是为WTO所禁止的,但中方可以通过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达到间接积累,为自主品牌汽车的研发储备技术。 加之汽车人才的流动效应,很多之前在外企或合资企业工作过的技术员工陆续流向自主品牌企业,为自主品牌车企建立起了相对完备的全球整车开发流程(GVDP),而这些技术流程来源则主要来自于用市场换来的合资企业中。 第三,外方是否愿意提供汽车关键技术是一回事,而我们自己是否具备学习和嫁接能力则是另一回事。 以节油技术为例,它并非单一的技术诀窍,而是反映了一个国家在汽车制造及相关工业支持方面的综合实力,包括车身设计(风阻系数)、发动机设计和制造(材料及加工精度)、发动机与变速箱匹配、车身轻量化及其背后的材料工业等缺一不可,绝非人们想象的那样简单。 从目前情况来看,通过近年来中外车企的兼并重组案例可以了解到,中国自主品牌车企已经具备了汽车关键技术的嫁接能力,尤其是商用车企表现得更为突出。 最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与跨国车企30多年的合资合作,中国汽车产业获取的最大利益就是拥有了一大批高端汽车人才。只需到自主品牌车企走上一圈,就会发现,从企业领导人到研发、生产、管理、销售、服务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无处没有海归或者合资企业过来的人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如果不是先做合资企业,自主品牌根本不可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崛起。 综上所述,印证了中国入世谈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的一句话:不能因为掌握自主知识产权还做得不够好,就否定中国汽车工业一路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否定那些支撑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流企业的作用。 联合国相关组织曾经做过这样一份全球跨国公司的调查:今后五年转移研发中心的首选国家是哪些?其中62%的被调查的跨国公司认为,未来转移研发中心的国家第一是中国,其次才是美国、印度、英国、日本。如此看来,中国汽车产业在开放合作和国际化的大潮中会换回越来越多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