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公布的《征信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有关负面信息保留期限的规定,使得一些在个人信用报告中出现“信用污点”的人看到希望。
我的一个学生,2006年从学校毕业,当时因无法偿还贷款,连毕业证、学位证都没得拿。凭出色能力顺利进入某知名企业的他没当回事,直到一年后携款回校领证时才恍然发现:学校关通过了,可银行那边已经“黑”了。还有我的一个同事,早年读本科时贷的助学款,而后依据银行政策在接连读硕、读博时办理了一项被称作“还款延展”的手续。一路下来终于工作了,去还款,银行告知他:你的本息皆“黑”。据我了解,因息而“黑”的类型更属普遍,多数办理助学贷款的学生在校期间好像并不知道,在贷款的同时即要付息(国家承担1/2),换言之,假如拿到贷款即开始账内空空如也的话,很多学生的信用记录其实早在贷款下发的第二个月——首个付息月就开始“黑”了。到了贷款买房阶段,开始集体“傻眼”。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在我看来,问题未尝不存在于银行自身。一是在“黑”之前,银行完全可以提醒一下,如此则可尽最大可能避免多数人并非主观意愿导致的失信行为;二是“黑”了后会怎样。有银行业内人士称:“负面记录的保留期是从该笔贷款还清之日开始计算,保留一定期限。但之前确实没有一个确切说法。因此,从数据库建立开始到现在的负面信息都一直保存着。”其最终结果,很可能一方面表现为法治失语、公平失衡状态下银行对社会的“强势”,尤其是对信用不良记录的“专政”。另一方面,也表现为社会反其动而对银行“特权”的借用、寻租。上文所言我的学生和同事,他们的“黑锅”没背多久,并不出人意料地在动用各方关系后很快就“搞定”了。 合肥 司振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