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大喜欢卷入这类争论之中。这些争论有些像“瞎子摸象”的故事,每个人都抓住了事物的一个侧面却都以为自己掌握了全部真理,而且都希望自己能吸引媒体和公众的眼球。
我以为郎咸平的看法有部分真理,但最根本的问题在于他把“联想”、“紫光”等作为高技术产业的代表,而在我看来这些根本不是高技术企业。真正的高技术企业在其未转化为一般企业时是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的。不过有一点他说得接近真理——中国真正的高技术企业还是凤毛麟角。而且,还要看到高技术企业也是不断变化的、动态的,今天你是高技术企业,明天就未必了(联想在开发汉字技术及当时的新型微机时当然是高技术企业,自从他们得到第一桶金以后就转行为贸工技结合型的企业了。这个决策并非不对,甚至还应该说是英明的。但仍要戴着高技术桂冠享受各种优惠,这只能说是中国特色)。 即使在美国这样的国家,高技术企业规模很大的也为数不多(和总量相比)。当今也许也只有波音、洛克希德等少数几家(生物、材料等方面的我不熟悉)。在信息产业中IBM的主体早已是一个服务性企业(以高技术为基础),除了个别部门整体而言也不能算高技术产业。而戴尔这样的企业一开始就属于消费类电子产业。至于英特尔、微软,高技术并非其目前的主业,只能说是其未来的生长点。他们目前的主流业务虽然过去是高技术,在当前也不再属于这个范畴了。大多数美国的高技术企业因为规模小、历史短,在中国恐怕只有其同行或上下游伙伴才了解,媒体和战略研究者不一定知道。一般而言公司一旦做大就会失去高技术企业的特质(知识密集、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企业经营者总是要用比较稳定的产品或服务去平衡高技术的风险(否则他就不是个称职的大企业主管),公司的文化、治理和战略也就会趋向普通公司,唯此才能发展壮大。 高技术企业的使命不是作为产业主流,这是办不到也不利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高技术企业应该是“种子”,发芽壮大以后就不是种子而是庄稼(普通企业)了。应该有高技术企业源源不断地产生、发展或凋零、长大或死亡。这是规律。如果人为地干扰这个规律就不会有健康的产业。一般资本家也不宜向高技术投资,政府如果号召资本家投资高技术,那只会给经济带来泡沫和不稳定。投资高技术是风险资本家的事,是一个特殊行当。号召一般资本家投资高技术就和让梅兰芳唱李逵一样,是乱点鸳鸯谱。 中国需要对技术和产业发展战略的冷静、客观研讨,这种研讨不应被政治口号所束缚,也不能为个别资本家作品牌宣传服务。应该是以企业为主体,目的是服务于企业决策,但也能对公共政策的制定提供信息。可惜我还没看到这样的研究(不一定是没有,也许是因为我退休了,对这个问题介入不深)。我无法提供系统看法,只希望能够为政策研究和战略研究提供宽松舞台,让真正的学者能够有做学问的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看法和建议,造福于企业或国家。整体而言学者们的工作条件,主要是软环境太差,因此浮躁战胜了踏实、喧嚣代替了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