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雪峰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合伙人
毕业于清华大学,12年IT行业销售及销售管理,2年软件行业风险投资,7年IT硬件通路商运营管理的经历,曾经先后在国营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从事过管理工作,有3年自行创业的经历,有多年高层管理经验和管理咨询经验。
高科技曾经是股市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也曾经是高价股的代名词,但是随着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的破灭,高科技好像也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郎咸平教授6月30日在新浪博客上发表的《中国高科技将重蹈玩具产业覆辙》又引发了大家对中国高科技企业未来的讨论。
其实郎教授在博客中首先提到中国奢侈品销售在今年的一月份首次超过美国,同时又指出用于购买了奢侈品的资金无法再回到实体经济这个现象,然后又提到高科技和资本密集是产业升级之后的投资方向,同时郎教授将美泰的芭比娃娃的利润率和芯片的利润率做了对比,并指出如果不做玩具而投资芯片就是做高科技,并将芯片看成是高科技和资本密集的产物。
在这篇博客的最后,郎教授谈到:“产业升级就是把玩具的利润率与芯片的利润率做一个简单的、表面的比较,这个比较会驱使很多的学者,包括我们中国的学者,国外的学者像克鲁格曼都简单地说中国应该抛弃这些产业,直接进入高科技。如果真走到这一步,玩具行业的覆辙必将在所谓的高科技与资本密集的芯片业重新上演。”
从郎教授的逻辑中我们看到,郎教授认为投资芯片就是投资中国的高科技,玩具产业的今天就是芯片产业的明天。而按联合国组织的分类,“高科技”主要包括以下种类: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当郎教授把信息科学技术中的一个分支芯片产业看作是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全部时,芯片产业的崩塌就一定会造成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失败这个结论也就不难理解了。
郎教授给我国的芯片产业降温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十分必要的,毕竟芯片产业所需要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都是十分巨大的,同时投资芯片的回报周期也是十分漫长的。但是中国的高科技不只是芯片一个产业,信息科学技术中同样存在众多的产品类别。
一般认为,高科技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力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而高科技发明就是在这些高精尖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创新,是那些可能会对人类有重大影响的发明创造。在高科技中的“高”也是相对于常规技术和传统技术而言的,具有历史、发展、动态等特性。今天被称为高科技,而在明天就可能变成了常规科技和传统科技。有人曾经提出今天人们利用的技术和知识,50~60年后就可能只剩下1%了,99%将过时。
从世界各国高科技的发展来看,高科技是科学、技术、工程最前沿的新技术群,并不是一个单项的技术。高科技也不同于一般科技意义上的所谓“经验的积累”,而是基于科学的发现或创造而产生的科技。高科技的形成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大量的投入和沉淀,而不是靠某个个人的智慧和灵光一现。
铁路、交流电、塑料、汽车,甚至包括使用动画技术设计出的卡通人物的玩具在内,在刚产生的时候都曾经是当时的高科技,工业经济发展到了今天,几乎任何行业都存在着过度竞争。高科技意味着创新,高科技意味着独创,高科技同时也意味着陌生。高科技只能使企业保持技术上的短暂领先,而高科技同时也意味着要寻找全新的客户与客户的需求,同时高科技也意味着陌生的功能满足和使用方式。而互联网、克隆、太阳能、纳米技术等前些时期刚刚流行过的高科技,而不用汽油动力的汽车、更为节能的照明装置、更高转换效率太阳能技术、没有任何农药的有机食品、不含有毒物质的建筑材料、超光速的飞行装置等可能都是未来改变我们生活的高科技。
高科技体现了人们的想象力,是人类探索未来、尝试未来和征服未来的结果,也是展示人类梦想的舞台。而现今的财务报表只能显示出过去的投资和当前的收益情况,无法反映对未来的尝试的努力,高科技同时也是高风险的同义词,当我们希望每笔投资都必须产生回报的当今社会,对高科技进行投资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本身其实就是人类最高精神境界的体现。当我们对失败能够更加宽容时,高科技也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为成功的高科技热烈欢呼,对失败的高科技也给予理解和鼓励,享受获得成功结果的快乐,追求探寻过程的完美。
当郎教授高喊着中国高科技产业将和玩具产业一样正在走向衰败的同时,我们众多的高科技企业却在默默的进行着各种努力。这里面有华为、中兴,也有奇瑞、比亚迪,还有网易和百度。而即将上市的创业板市场中更是聚集了众多的我国高科技产业后备军。我们还会在艰难的高科技之路上继续前行。世界需要中国转型,只有中国成功转型后,才能够进一步激发中国潜在的消费能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高科技成为了中国企业的主旋律时,中国也就能够成为真正拉动世界经济的火车头了。
编后语:
奇文共赏,疑义相析。针对郞咸平“中国高科技将重蹈中国玩具产业覆辙”观点的文章,本刊上期刊发了倪光南院士的文章,并由此引发了业界人士的广泛探讨。
正如我们的出发点所阐明的那样:在论战和商榷中寻找真谛。中国高科技的未来,绝非我们在争论中就能够解决的。但是为什么有争论?是因为我们要在前进的道路上思忖前行。本期刊登的三篇文章观点鲜明、思想前瞻,他们代表了业界的不同认识,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批判,但批判声中裹藏着的是对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关切。只有当所有人都来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时候,高新技术产业之路才能走得更好。
接下来,我们希望更多专家、业界人士和广大读者参与进来,探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实问题和未来路径等话题。同时欢迎读者朋友积极对所刊文章进行评判,本刊将优先刊登。(信息反馈通道:电话:(010)64161013转编辑部,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