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杀机 心魔与降魔
师父说,一切心魔有因有果,断因解果才是真正的驱魔。” 这是作家今何在在他的《西游降魔篇》小说中写下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有心魔,《西游降魔篇》这部电影表面讲了手无寸铁的玄奘如何收服了三个穷凶极恶的徒弟,踏上了取经之路,内在线索则是他们各自克服自己“心魔”的故事。 悟空、八戒、沙僧的暴戾仇恨自不必说,在电影中,如玄奘这样一个似乎生就慧根,准备超凡入圣、度化世人的纯洁之人,也有想爱却不能的“心魔”。他以众生为己任,将本真的爱欲与超度对立起来,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幸福。 在导演周星驰自己的理解中,所谓降魔是每个人一生的循环往复。“每个人心中都有魔,每个人之所以成为魔,都是因为遭遇了误解或者不公,而使内心留有伤害。《西游记》中的除妖都是一棍子打死罢了。但除妖岂能完全用暴力手段呢?” 在《西游记》的原著中,妖魔也一定会有个丑陋或诡异的样子,令人天然产生仇恨和恐惧。悟空、八戒、沙僧,因为曾经为魔,也无不生得相貌丑陋、尖嘴獠牙。只有佛家弟子唐僧,是“几世修来的好人”,生得慈眉善目。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人、佛、魔也就是如此。在电影中,这些表象的东西都被剥离了,人与魔的界限是模糊的。八戒和沙僧,都是帅哥;玄奘一次次拒绝舒淇饰演的段小姐,最终致使段小姐死在眼前,伤害与自伤,又与魔无异。 钟摆式人生:执念之苦 对“魔”的理解,其实并不必局限于恶人恶事。这样的划定,就会把众生所受的痛苦简单化了。所谓“魔”,不仅是外化的,也有内化的。我们都有欲望,想去占有资源,想得到所爱,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如果不能善加疏导,久而久之,就成了心魔。 用今何在的一个比喻:魔充满欲望不顾一切地想得到,佛则要求放弃所有的欲望和感情。你我凡人的痛苦就因为不断挣扎在这二者之间。 我们从生下来,以为自己是自由的,却慢慢发现,行事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有能看得见的最简单的外物驱役和压迫,这些也比较容易激起我们的斗志做出反击。也有比如师长、父母因爱圈定的限制。除此之外,我们给自身设置的界限,也将我们困在心灵的高墙之内。 10年前,当今何在第一次尝试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西游故事时,他就不无伤感地写道: “这就是界限。”唐僧说。 “是的,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去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界限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可你却以为你可以去任何地方。” “但是事实上我真能选择一个方向,而那恰好是界限所规定好的?”猪八戒问。 “是的,那就叫选择。是界限选择你,事实上你没有任何选择。” 叔本华曾经把这种试图冲破束缚的痛苦比喻为一种“钟摆式人生”。人生是一种意志的表达,同时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深渊。何况生活本身就是掺杂着如意与不如意,人又难免去追求那些无法满足的深渊,于是人的一生就像钟摆一样在这两端之间不停摆动了。 这种动态的循环往复,佛家称为“执念”。不论所追求的是正面的金钱、爱情或是解脱,甚至幸福本身,都可能陷入执念之中。好比,心理医生自己常有心理疾病;研究如何幸福、追求幸福的人往往得不到幸福。玄奘自己,拿着一本《儿歌三百首》,准备为普度众生献上自己的所有,却在师父眼中“差了那么一点点”。如果背弃了自己的欲望,那么普度众生也就成了一种“执念”。 这也是佛家倡导人们行善念,却从不主动蛊惑人去剃度的原因。当人过于执着于一种所谓的圆满状态,也难免会忽略在追求这一目标的过程中,我们个体的转变和获得。过于专注求的“结果”,而不是求的“过程”本身。 在《西游降魔篇》里,最后的结尾,迎着朝霞上路的师徒四人,三个徒弟的脸上几乎都面无表情。他们虽然接受了观音的点化与束缚,成了“取经人”的一员,可想而知,“心魔”并不会只因一场打斗就尽然消失,这只是一个开始。 《西游记》中的真实生态 今何在用10年时间写下自己理解的西游,写出了三本小说:《悟空传》、《西游日记》,以及《西游降魔篇》。之所以对这个题材如此不厌其烦,因为在他自己看来,“西游”是每个人的人生,“就像武学秘籍一样,可以千变万化。你如果拘泥于招式,是领略不了它的真正境界的,只有领会其内涵,但又不断地根据时代与世情变化创新,才是真正发扬‘西游’。” 央视在上世纪80年代,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是我们解读西游最普遍的样本。但与原著《西游记》相比,这部电视剧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主旋律的解读:佛法无边,悟空活泼可爱,唐僧面善心软,最后终成正果。电视剧几乎纯粹是一个神话故事,与现实毫不相关。 而原著《西游记》之所以能被列为中国的“四大名著”,在于它丰富的人物塑造和辛辣的嘲讽,每个人都可以从中看到自己或是身边人的影子—“四大名著”,没有一本不是辛辣的。 《西游记》里,唐僧看似虔诚,却有着寻常人的庸俗价值观。见强盗口称大王,悟空打死人,他赶紧撇清责任,“此事不与我相关”。在原著中,佛家、道家、天庭,几乎没有人是纯洁的。如来在九州中的地位偏低,于是希望找个取经人拓展自己的影响。如来给了观音三个“金紧禁”箍,让她用此来约束唐僧的三个徒弟。观音只给最难以管束的悟空戴上了紧箍,其他的,她挪做他用,拿来收了黑熊怪、红孩儿两个徒弟。即便是唐僧自己的取经动机,也很值得怀疑。唐太宗送唐僧高级袈裟满城巡游,观音说出寻找取经人的意向时,唐僧也只好霸王硬上弓地应承下来,显得并不情愿。 也正因为有如此多的不完美,《西游记》才更贴近真实的生态。《西游记》也可以被看做一部时代的职场书,里面有讨厌无情的唐僧老板,有桀骜不驯、两面三刀、残忍的悟空,有天天打着小算盘的猪八戒,也有看似和平、其实消极怠工、暗黑的沙和尚。每次唐僧被捉,三个徒弟第一反应都是先互相抱怨一番:“怎么又被捉了”,然后是推脱责任,最后再请悟空赶紧出马。
但《西游记》的正面意义也在于,这四个性格各不相同、各怀鬼胎的人,毕竟还是排除了万难,克服了内部外部的种种矛盾,最后把取经这件事做成了。这也好像我们的真实职场,我们要与不喜欢的人合作,要伺候不近人情的老板,或者要应对家庭对事业的种种干扰,但毕竟最后能支持你走下去的还是理想。 许多人最喜欢《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畅快淋漓,这也好比我们自己最高的理想:自由得无所顾忌,抵达人生的high点。高潮过后,如悟空的强势,也仍然要面对取经的现实。在漫长的14年取经过程中,小说的最后几章里,你能感受到,唐僧变得更有觉悟,悟空更平静,八戒更有集体精神,他们也最终得到了一个所谓“正果”的编制。 此时,恐怕所谓“正果”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吴承恩从来没有在书中写过“正果”能给他们带来的实在好处。最重要的是,在取经中,他们的合作和转变,已足够让师徒四人顿悟,从而接近真正的佛法。
更多阅读
禅宗人生哲学的演进:王阳明心学与禅宗思想发展4
心学有三大命题: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细细品味,这三大命题与禅学没有二别。心即理:“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禅学认为:万物万理的根源是心。有了心才能认知世间万物。致良知:是非之心,不滤而知,不待
百度随心听与豆瓣电台 百度随心听在线播放
首先,本人初涉互联网职场,专业知识仍需锤炼,以下观点只代表在用户立场上所言语。百度推出音乐随心听“私人频道”无需注册即可收听,登录之后可以在“私人频道”里收听支持更换皮肤,目前没有找到更换皮肤设置可更换私人电台与公共电台,公共
林心如与林志颖,让我心疼让我痛 林志颖删林心如微博
首先,我要说,我非林志颖FANS也非林心如FANS。我知道林心如这个人是因为《还珠格格》,仅止于知道,我没有喜欢上她,一是因为我不喜欢那多愁善感的女性,二是因为有传闻说她拍过三级片。2010年7月6日看到她的09年的那期鲁豫有约觉得林心如这
莲子心功效与作用 甘草片的功效和作用
1.《玉楸药解》: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2,莲子百合麦冬汤:莲子15g(带心),百合30g,麦门冬12g。加水煎服。百合30克,加冰糖适量,炖水饮,中老年人特别是脑力劳动者常吃,可养心安神,增强记忆力,
旧王孙溥儒别传 溥儒心经
我曾经在《近代画人刍言》一文中说过:“在近现代画坛上,溥心畬是唯一一个不承认自己是画家之人。其实也可以理解,满清皇室嫡系后裔,鬻画为生,何以面对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溥心畬虽然长期生活在民国,但他内心深处始终对之保持‘距离’。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