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谷歌新闻对读者设限,每天最多免费看5条。要看更多内容,那就得付费。付费新闻已不是新鲜事儿,说《华尔街日报》网络新闻付费用户规模已达100万,这不是小数,默多克说:“读者是明智的,他们明白自己必须为有价值的新闻付费。新闻采写成本很高,而新闻聚合网站却不劳而获,这是不公平的。不客气地讲,这就是窃贼的行为。”
说得中肯,也在情理之中。人家是劳动所得,占有人家劳动成果总该要付出对等的代价。这里考量的是职业新闻工作者从新闻讯息采集到编写再到审核发表乃至出版发行这一条龙的新闻产业的操作流程。新闻铺天盖地,谁都是新闻的主角,新闻供应商诉诸收费的新闻内容是否对受众有价值,这里面有个评判的问题,不是什么货色上了架都可以销售的,消费者吃个哑巴亏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费这一行为本身所代表的泛利益化的媒体变迁。
中国新闻收费是否可行?应该说难度太大。我曾经在爱华网撰文《网络“免费转载”纸媒怎么了》(http://www.aihuau.com/2009/259051.shtml )讨论网络轻而易举“剽窃”报纸杂志内容一事,新闻就是要让大众知晓事件,受众面越广,新闻价值越大。网络放大了传统媒体效应,扩大了宣传面,也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于那些屈居一隅的区域性纸媒,借此渠道登堂入室,还要感谢人家不是?
新闻铺天盖地,可我们缺乏新闻工作者的“独具慧眼”,浮躁的社会风气,浮躁的媒体语境,造就了浮躁的新闻工作者。还能有《南方周末》和《中国青年报》“冰点”的深度与勇气,这样的新闻、评论付费也心甘情愿。通览都市的报章杂志、广播电视,全是白花花的新闻通稿!找不出异样,有的只是aihuau.com块头大小、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关部门早就命令禁止“有偿新闻”和“有偿不闻”,但是在执行中却是如此的尴尬。一方面新闻媒体需要内容,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内容需要渠道公布,二者欣然“握手”,便成全了大批量的新闻工作者,拿个红包和通稿甩屁股走人,管你什么事件前因后果、是否有新闻价值,还得赶下一场呢。
新闻的获得有了利益的诱因,受众就完全有理由不去采纳付费阅读新闻的意见。默多克说的好,也说的很严谨,“为有价值的新闻付费”、“新闻采写成本很高”,诸如此类,前提是新闻的价值,主观的等同为新闻采写的成本,二者基本能保持正比例关系。而我们身边大批量的流水线方式新闻采编写分明是在制造出版垃圾(所以我不看报纸),如果你家的新闻(报纸等)收费了,就等着伸腿吧,东方不亮西方亮,自有别人亮出几近相同的内容招揽生意,一个城市四五份报纸是很正常的,也因此加强了报业之间的竞争,加强了对读者的抢夺,于是每年订报的当口老百姓都能得点实惠,大米啊油啊直往门口送……
一流的媒体是社会进步的巨大推动力。一流的新闻和评论直接关系到经济体的生存与发展,我们会毫不犹豫的为之解囊。如果一则新闻影响到企业的业务方向,如果一条评论综合了对各项政策法规以及市场风险的评估,它有可能会带来行业的转型和重组!当某家媒体的一言一行都关乎百姓生活而不是百姓的鸡毛蒜皮关乎媒体的深浅呼吸,那么它就成功了,就算没有广告,也还有受众为之埋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