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荆请罪 倪光南为方舟事件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IT时代周刊》记者/宋保强 张 波(发自北京)

  2001年,方舟科技生产出第一块“中国芯”(商业化的嵌入式芯片),名噪一时。国家科技投资也相继滚滚而来。令公众惊讶的是,方舟科技董事长兼总裁李德磊被人披露公开宣称做嵌入式芯片没有市场,搁置了承接的科技部“863”(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科技界著名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对此愤愤然:“‘863’项目不能说不做就不做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事情,这是第一次。”

  在业界不解之时,方舟科技的方舟大厦却在拔地而起,这引起科技部的警惕。据报载,科技部已经着手开始对方舟是否挪用资金进行调查。“方舟事情没有那么容易完,李德磊不管吃进多少最后都要吐出来”。一位863专家十分愤慨,他认为国家为这个项目配套投入那么多,说不做就不做了,哪有这么便宜的事?

  受此事牵连,直呼看错了李德磊的倪光南为此深深自责,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

  第一章:李德磊何许人也

  自“方舟1号”开始,媒体和业界已经赋予了李德磊太多的角色:有人称他为爱国学者;有人说他只是一个纯粹的商人;当然,还有人直指其为投机者。那么,李德磊有着怎样的个人历程?方舟科技又是怎么来的?

  倪光南:我花了20年才认识他

  “李德磊相当聪明。认识他这么多年,经历了这个事我才算认识他。”倪光南后悔晚了,李德磊现在已经不把他放在眼里。

  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说,方舟科技没有挪用科研资金,不过是倪光南和李德磊的个人恩怨。李德磊和倪光南渊源深厚,甚至传言倪光南去加拿大做访问学者都是李牵的线。

  1977年年中,李德磊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研,后赴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读博。

  1981年,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认识了与NRC有合作关系的阿尔伯特大学戴维斯教授。1983年,戴维斯请前者到该校访问。在这里,倪见到了正在读书的李德磊夫妇。不过从此以后,倪李两人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直到后来李德磊到摩托罗拉工作,回中国的机会多了,和倪光南的联系也多了起来。

  在阿尔伯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李德磊去了加拿大约克(York)大学担任终身教授。同期,方舟公司历史上的另外一位重要人物胡铭曾,从李德磊的母校——哈工大来到约克大学做访问学者。1995年,李德磊加入美国摩托罗拉公司,担任体系结构设计师。方舟的故事从此正式开始。

  第一桶金的秘密

  直到目前还很少有人了解李德磊的发家史。

  同为哈工大校友的李德磊和胡铭曾早期开始接手做摩托罗拉的外包项目,那个时候他们还没有一个正式公司。随着业务的增长,1997年1月8日,方舟科技的前身百拓立克公司(以下简称BBT)在京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万元。这个主要靠李德磊介绍外包业务,并为他实际控制的BBT公司,法人代表是胡铭曾(当时为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教授)。

  根据公开资料,李德磊最初在BBT不占有丝毫股份,而胡铭曾占30%股份,赵建勋出资40万占股40%,李德磊的亲戚李洪泽占30%。让人诧异的是,李洪泽竟然是替BBT公司晚上守夜的“火头僧”(BBT内部员工对李的私下称谓)。

  1997年,离开摩托罗拉的李德磊加入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担任微处理器设计总监,与此相对应,BBT承接的外包业务也从摩托罗拉转向后者,主要做基于日立芯片的相关业务。同年底,即将从中科院计算所获得博士学位的优秀学生刘强踌躇满志,受李德磊拉拢进入BBT公司,并作为公司主管研发的副总裁开始招兵买马。

  既然BBT的业务主要围绕李德磊展开,他为什么不出面担当公司法人?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美国人最忌讳把公司内部员工把负责项目承包给与自己有关系的公司,因此李德磊不敢越界。

  纸包不住火,日立公司日本总部最终发现其中的猫腻,停止了外包项目。不过还有一种版本的说法,日立(美国)半导体公司和总部对外包有不同意见而终止了这个项目。

  虽然如此,包括对李德磊很有意见的人都认为,那个时候国内在研发芯片领域一片空白,BBT磨练了一支做CPU的技术队伍,为国产CPU打下了实力功不可没。

  第二章:不可不提的倪光南 李德磊一朝人贵

  方舟科技的曾经风光,与倪光南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倪光南,就没有了方舟科技的中国第一芯的神话,也不会有后来的方舟闹剧。

  倪光南入局

  1999年,失去日立项目的BBT公司面临解散,李德磊离开日立(美国)回到中国直接出面收拾残局。2000年3月8日,李在原公司基础上重新成立了北京中芯微系统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芯微”)。趁此机会,他一方面削弱老股东赵建勋的股份和剥离李洪泽的股份,一方面把弟弟李德晶、弟媳张雅军安插到董事会,并让后两人各持35%的股份。胡铭曾保留了原先的30%股份,仍作为新公司法人代表。

  “原BBT公司的芯片技术团队培养起来不容易,就这么散了实在让人心疼”。一筹莫展的李德磊想到了倪光南。这个时候的倪刚刚从联想退了出来,鼓着劲要做中国自主的操作系统和芯片。当时的背景是,中国产业界一直为没有自主操作系统和芯片耿耿于怀。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曾说,“中国信息产业缺芯少魂”。其中的芯是指芯片,魂则是指操作系统。

  后来,一位曾追随倪光南的业界人士对此唏嘘不已,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他固执的坚持中国非要自己做这些东西,因为他们不如倪光南能够深刻体会中国IT产业任人宰割的滋味。

  但是中国立刻研发高性能的CPU芯片技术难度大,市场推广难度更大,如果转做嵌入式芯片加上Linux操作系统,难度低了很多,倪光南认为这或许就是一个推动产业起跑的契机,契机的载体就是NC。

  中芯微的技术团队让倪光南眼睛一亮,他仿佛感觉“中国芯”的梦想或许能在他们身上实现了。经过考察,倪认为这个队伍基本具备自主研发嵌入式CPU的技术能力。倪光南开始把自主创新的热情放在了中芯微,并协助后者寻找风险投资。这时已是1999年9月了。

  倪光南在业务推广上不遗余力,他以NC可能存在的巨大市场前景和自己的信誉打动了一位热心于“中国芯”的深圳民营企业家,后者立即拍板投资2000万元(另有说法是2700多万)。

  谁导演了“中国芯”的神话

  千禧年世纪之交,中国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十五规划”。发展起来的中国已经不甘心在世界经济产业链中看别人眼色行事,为了摆脱世界加工厂的帽子开始布局谋篇。高科技产业,尤其是集成电路和软件成了实现这个梦想的不二捷径。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出台了支持集成电路发展的“18号文”。

  方舟科技作为这段时期芯片行业的最耀眼明星,集万千恩宠于一身。在前些年召开的一次国家科技工作会议上,谈论的就是方舟科技一直追逐的网络计算机(NC)项目。据说后来胡锦涛主席参观中关村,第一个见的是李德磊。

  倪光南不停四处奔走,中芯微的研发人员也在没日没夜的埋头苦干。2001年4月,中国第一片自己设计的嵌入式芯片“方舟1号”终于在中芯微横空出世。实际上,在此之前北大等单位也推出过中国自主设计的嵌入式芯片,但方舟作为第一款可以商品化的32位芯片,尽管它在技术上还不成熟,仍然受到举国瞩目。

  2001年5月,倪光南以相当于战略市场部副总裁的身份加盟中芯微。2001年7月10日,国家几个部委召开了盛大新闻发布会,主办单位阵容豪华,北京市前副市长刘志华亲自主持,科技部高新技术与产业化司、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产品管理司、中国工程院学部工作部和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分别各自作为部委代表出席。技术鉴定委员会更是权威,由中国工程院出面,前任院长宋健、前任副院长朱高峰亲自担任鉴定委员会正、副主任。这在中国工程院历史是破天荒的第一次。“方舟1号”被推上了技术神坛。

  接下来,为了配合内嵌方舟芯片的NC推广,北京市第一个吃螃蟹,刘志华专门把各个行业的头召集起来,“逼着”他们支持推广NC。北京市政府更是直接掏腰包订购了几万台NC机,中关村管委会还以中关村软件园名义入股方舟5000万人民币。

  对NC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北京市,中央决策高层直接对NC的支持也是前所未见。2002年10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联合实施“缩小数字鸿沟—西部行动”。这场几乎动员了国务院众多部门、西部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的浩大行动,重点就是推广应用国产NC和基于Linux的软件产品。方舟芯片就是国产NC的核心。

  中芯微成了很多厂商追捧的对象。最荒谬的是,神州数码刚刚宣布携手中芯微进军NC市场,连分管部门都还没有成立,北京海淀区政府的一万台订单已经追到了办公桌上。

  借着如日中天的气势,2002年12月9日,中芯微再次改名,正式启用“方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名称。此后,胡铭曾被扫地出门,李德磊成为方舟科技法人。

  胡是中国计算机体系结构方面的专家,在中国信息产业界桃李满天下,很多“863”项目的专家、国内科研院所的院长都是他的学生,但他又有着中国知识分子典型的好面子的行业特征。李利用这一点,一步步将胡排挤出去。胡铭曾在方舟的最后一天来得很突然。他到公司时发现自己的办公室被撤掉了,,尴尬之余,胡不再来方舟上班。

  完成人事布局后,为了便于日后方舟科技上市和符合国家政策等原因,李德磊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时重新捡起中芯微系统(集团)公司(公司)名字。

  最后方舟公司的股权分配尽显家族味道。据媒体披露,公司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李德磊,以人民币现金37.52万元加场地、设备等入股,共分得24.8%的股份;深圳市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刘斌(倪拉来的第一笔投资人)以人民币现金279.744万元,占21.06%股份;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李保欣以5000万元入股占5%股份;其弟李德晶占剩余所有的45.36%股份。

  第三章:国家科研资金流向何方

  在国家为推广NC付出了上亿元的投资之后,形势的变化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

  李德磊说方舟芯片是“狗屎”

  政府对NC的巨大支持,使李德磊根本看不上市场上的厂商客户,他眼里只有政府采购,别的什么市场都不放在眼里,也不在乎市场开拓工作。但在倪光南和刘强的极力说服下,李勉强同意建立市场部。这让他感觉倪“有官瘾,非要做主管市场部的副总裁”。

  不管如何,倪光南给方舟公司拉来了第一个客户——北京裕兴科技公司。出于对倪的信任, 裕兴科技投入上百万元,弃英特尔投向方舟芯片阵营。可令倪光南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德磊却拒绝供货。

  电脑芯片很难更换,但一旦换了就几乎被套牢。李德磊拒绝供货令裕兴科技十分恼火,但因为相信倪光南,他们没有和方舟签署合同。倪光南也十分尴尬,因为自己在公司作不了主。到后来,陆续又有几个客户被方舟公司用同样方式撵走。

  不做上门生意,李德磊为何还要撵走自己的上帝?有当事人回忆,李对手下说“这帮客户就是要饭的乞丐,我才不愿意做要饭的头。他们爱买不买,反正我不支持”。“他不稀罕这些小钱,他眼里只有政府NC采购这个大客户。”一位长期接触李德磊的方舟员工这样解释业界的疑惑。

  接下来的市场变化令李德磊无法预料。

  一方面,采用了方舟芯片的NC是基于Linux工作环境,它联上互联网后同样需要服务器端的支持,而服务器端被微软和英特尔(WinTel)联盟把持,他们根本不支持NC内嵌的Linux工具软件,因此NC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使用大受局限,这让早期狂热追捧NC的用户叫苦不迭。比如在重点推广NC的学校,一有领导来视察,这些校长就嚷嚷“NC不能用啊,让我们换PC吧”。

  另一方面,虽有领导支持,政府市场推广也是困难重重。当时北京公安局干脆直接请了一帮清华专家做出NC不能用的鉴定,并扬言“管你什么司长不司长,就是不用”。有的地方政府采购负责人说,难得采购一次,还不赶紧买好的!

  政府在NC上的失败,令跟风的国内企业马上停止和方舟合作。2004年,方舟科技几乎就要关门了事。李德磊当时对身边人士解释说,刚回国没有看清市场,天真的以为NC有市场,现在才算看清了市场。于是,李德磊被人指责又到处公开宣扬芯片无市场论,同时放弃了“方舟3号”的研发。“这是中关村都知道的,他说“‘方舟3号’是‘狗屎’”,一位前方舟员工愤愤不平。

  背信弃义停止履行义务?

  刚开始,“方舟1号”的成功也大大激励了国家对“方舟2号”芯片的信心,名目繁多的支持开始滚滚而来。比如中国科技史上最宏大的“863项目”、信产部最大的科研基金项目,出钱最多的记录都落在了方舟科技公司身上。

  方舟芯片被视为“狗屎”后,李德磊不仅放弃了“方舟3号”的后续研发,他还向自己的员工鼓吹做小灵通。在2005年2月底的员工大会上说每年要卖上千万片,几年纯利就是上亿美金云云。很多人怀疑李德磊是否有科研实力拿到小灵通的芯片外包,而且那个时候做小灵通最出名的UT斯达康都快“黄”了。但有意思的是,方舟芯片在2005年开始有所起色,这没能挽回李德磊对方舟的信心。

  对于方舟科技老员工指称李德磊主动放弃“方舟3号”之说,李德磊给出的辩解是:我们并没有放弃它的研发,方舟科技与科技部签订的合同要求是两款CPU的研发和流片,但是在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一款CPU已经为市场淘汰,而且研发的另外一款完全可以加以取代,所以放弃了对前一款的研发。

  关于这一点,坊间传说的另一个版本是,“方舟3号”的确作出模拟版本的CPU,但还没有流片,不符合科技部的合同要求而放弃研发。

  不管哪种说法才是事实,李德磊对方舟芯片的鄙视使主管研发的刘强伤透了心,虽然自认和前者的感情情同父子,但刘强还是不满李德磊的“狗屎论“,坚决从方舟离职。一位接近李德磊的人也间接承认公司发展方向的分歧是导致李刘反目的原因。此后,刘强鉴于因为李曾经许诺刘强有股份(刘认为这是签了合同的),所以他想用自己的股份换方舟芯片技术,但遭李德磊拒绝。李也根本不承认刘强有股份,说他只是一个打工的。

  刘强一气之下考虑用法律讨回自己的尊严。一纸律师函递到了方舟科技,而李德磊却认为刘强偷走方舟技术去开公司。刘强和倪光南一直不明白,不管方舟芯片怎么样,毕竟给李德磊带来了巨大的荣誉,他为什么一直骂方舟芯片是“狗屎”呢?

  现在回忆起来,许多方舟科技的老员工认为倪光南和刘强,以及前述的胡铭曾都不过是李德磊用完即仍的棋子。

  刘强早期被李德磊邀请进入BBT,后来倪光南加入后,刘成为李用来平衡倪的杠杆。

  2000年5月,李德磊与深圳企业家、倪光南等一起吃饭,李夸奖刘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人才,并透露“刘强是自己的侄女婿”。倪光南没有想到李德磊会在亲属关系上造假,从此就认为李德磊和刘强是一伙,沉默寡言的刘强也完全被蒙在鼓里。直到5年后,刘强把遭李德磊排挤的情况告诉倪光南,倪奇怪地问:“你是他的侄女婿,他怎么能这样对你?”刘强莫名其妙地说:“我和李博士没有任何关系呀!”至此两人才恍然大悟,刘强发现自己也被李德磊利用了。

  而倪光南则是在“方舟1号”刚刚通过鉴定不久就被李德磊赶了出来。因为方舟科技的很多客户都是冲着倪的面子而来,李德磊得罪了他们,令倪颜面扫地,不得已离开方舟。

  国家科研基金被挪用了吗?

  作为“863”的重点支持课题,有“中国芯”美誉的“方舟3号”项目的夭折备受各方关注。据相关媒体披露,2006年初,科技部开始悄悄调查“863”项目的运作实情。

  李德磊承认项目在通过科技部的验收前出了问题,原因是他“不想作假”。李德磊算了一笔账:“方舟3号”研发经费拨款1538万元,如按照“863课题”的项目预算要求,给科研人员的工资部分不得超过15%,约230万元,那么方舟公司参与研发的近60位工程人员每月工资也就2千多块钱。这么低的工资在行业怎么可能?

  按照科技部有关科研资金使用的相关政策规定,用于工资、劳务费、单位提成等方面的资金,在事业单位不超过5%,科研转制企业不超过10%,企业单位不超过15%。“863课题”如果是给高校来做的,15%给科研人员发奖金很正常,但是公司做课题这么15%发工资肯定不够。

  李德磊的说法遭到“863”专家的嘲笑。这位专家解释说,芯片项目资金主要用在流片和EDA工具上面,人员工资只是小头。倪光南认为,如果说项目做不出来可以理解,但挥霍国家科研基金就不能容忍了。方舟究竟怎么用科技项目的钱应当查清楚。

  根据2004年12月份的财务报表显示,方舟科技当月的总工资开支为102.5万元。其中,工程部与市场部的普通员工总工资为67.5万元;6位行政人员(包括一个行政副总)的总工资为3万元;剩余的32万元左右则属于李德磊等三名高管的薪金,人们所知道的另外两位是他的弟弟行政副总李德晶和妻舅财务总监王小苏。

  作为方舟科技股东之一,深圳中纬实业发展公司派驻方舟董事会任董事的苏佳伟对此予以否认。他指出:申报“方舟3号”863课题的人有61位,组长是李德磊,副组长是刘强。李德磊没有在863资金里领取工资,刘强则是部分工资出自于此。他认为挪用863科研基金向高管发放高薪是一种无稽之谈.

  在工资支出表现出巨大疑点的同时,方舟大厦的问题也出现了。一面是业务不济的公司,一面是拔地而起的在建大厦,方舟科技的矛盾之态不得不令公众怀疑李德磊挪用了“863”科研基金。

  为了鼓励高科技企业发展,国家往往在地皮方面给予企业极大优惠。方舟作为中关村软件园的明星企业也享受了半地价优惠。方舟科技盖楼的方式颇有戏剧性。2002年,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十分看好方舟科技公司的发展潜力,经倪光南院士为首的专家组评估后,,中关村软件园有限公司以5000万元入股方舟公司(占5%股份),条件是其中2000万元必须返回作为购买软件园地块的款项。

  方舟拿到地皮后,因为业务没有起色,地皮一放就是三年。2004年下半年,在放弃CPU研发作为公司重心的同时,中关村软件园和方舟科技各自出资3000万元建方舟大厦。双方约定,建成后中关村软件园公司对其中一半面积拥有4年的使用权,此后方舟科技公司归还3000万元本金,中关村软件园则归还使用权。方舟科技从此开始忙着盖大楼,不少到方舟的人都被李德磊拉着去看大楼。“在中国,有了地就有钱。中国真正赚钱的不是高科技,而是房地产。”

  对于公众的质疑,苏佳伟解释说,2004上半年公司面临破产,公司做出了两个战略调整。一个是从研发向市场为重心转变,另外一个是业务多元化转变。通过借助美国公司Spansion的资金、市场和渠道,方舟科技联合国内企业和他们在消费电子产品上进行合作。2005年,经过多元化的方舟公司总收入已超过4000万元,完全能够支付盖楼的钱。李德磊也证实了这个说法。

  虽然如此,“863”专家仍不禁质问,李德磊说2004年方舟科技面临破产,那么那里来的钱启动新业务?倪光南质疑,UT斯达康因为小灵通几乎被纳市摘牌,李德磊靠小灵通就赚了钱?再说方舟的科技队伍和资源是国家的钱支撑起来,国家任务不做,却去做面向Spansion公司的外包挣钱,这又是什么行为?

  记者手记:我的采访历程

  “汉芯造假”被曝光之前,业界对方舟事件已经不太关注。但倪光南院士公开承认在方舟研发上的错误引发记者关注此事,并亲自跑到方舟科技公司求证此事。

  方舟科技市场部专门负责此事的一位小姐让记者发传真。过了几天,李德磊亲自致电记者,说“要用事实说话,以给自己清白”。记者如约见到李德磊,奇怪的是,李不仅没有出具什么资料,还只在简单地解释原因后要求记者不能报道。李德磊的说法是顾虑涉及利益太多,为一些人的忌讳,还没有想好怎么给公众一个官方的解释。在记者后来的调查过程中,发现此事涉及高层多多、方方面面很多利益。

  当天中午,李德磊授权公司董事苏佳伟(股东公司深圳中纬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方舟董事会的派驻代表)和记者吃饭沟通。苏先生认为事情根本的原因是刘强和倪光南与李德磊在公司发展方向不一致而造成了各种问题。苏佳伟还说李德磊业务很忙,现在不便公开接受采访。记者然后开始采访倪光南、胡铭曾等其他知情人士。

  采访工作全部结束后,记者联系把报道草稿发给各受访方。除了因李德磊出差(方舟科技市场部人士语)联系未果,其他当事人都认可了报道内容。奇怪的是,方舟科技市场部曾答应周一(6月5日)给出答复,但记者迟迟不曾等到。

  6月15日,本刊总编室为表慎重,再次将文章发给各个当事人核实。当事人再度表示对稿件无任何异议。是日深夜,记者接到苏佳伟从广州打来的电话,对记者报道进行大量质疑,并威胁记者文章一旦刊发将到“法庭上见”。他还要求记者将此意转告倪光南等人。

  6月16日,本文正式成稿交付印厂付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9101032201/282142.html

更多阅读

1931年9月18日:日本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这就是所谓的“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由于东北军执

我主动向老板张开双腿 老板主动加薪

我主动向老板张开双腿两年前,潇潇和初恋男友迫不得已分手。这时家人又突患重病,因高昂的医药费潇潇向老板寻求帮助。老板义薄云天、鼎力相助。感动之余,她与这个大自己15岁的男人走到了一起。一年多的时间,潇潇由感激到同情,由同……两年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之联想 山南水北 风水

“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这句话很早就听说过,学过。山南为阳, 山北为阴,这个很好理解。很早以前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水北为阳,水南为阴,老是认为可能是光的发射,不过这个也说不清。直到前几天早晨从清河骑车上班的时候,借助阳光才明白这

为什么“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山南水北

昨日有人在评论栏中问为什么“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现回复如下:这个问题和中国阴阳学说有关。“阴”“阳”概念相对复杂,如:“日”为阳,“月“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乾”为阳,“坤”为阴;“天”为阳,“地

声明:《负荆请罪 倪光南为方舟事件主动向科技部负荆请罪》为网友中考先森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