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禁酒令、消费税上调,2009年中国白酒的路,似乎一直走得颇为不顺。这一年酒商们说得最多的话,恐怕就是生意不好做。甚至还有酒商直言,今年的行情还赶不上2007年淡季。难道,中国白酒的发展真的又遇“瓶颈”了吗?我看,并不见得。
2001年法国卡斯特进入中国市场,引起大量进口红酒尾随,所有人都大喊“狼来了”的时候,全中国白酒的发展遭遇“瓶颈”;2005年,川酒的“浓香天下”让原先拥有一定销售空间的地产酒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东北、河北、山东、江苏、广东等地的地产酒的发展遭遇“瓶颈”;自从水井坊打破了茅台和五粮液统治性价格的地位后,舍得、国窖1573等相继上市,引爆了白酒行业高端白酒热,高端白酒也从稀有商品变成同质化产品,高端白酒的销售遭遇“瓶颈”。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中国白酒的发展一直“瓶颈”不断,但aihuau.com它在酒业市场中的霸主地位从未被动摇。
这与中国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固然有关,但更多的,是在这种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淘汰掉了一部分无法生存的企业,而剩下的企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因此,我们说每一次的“瓶颈”,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有企业因此而获得重生,也有企业因此不复存在。现在高喊所谓“瓶颈”之说的酒商,总结来看,一般有几下方面的体现:
1、人脉关系越来越有限,销售网络始终打不开新的局面;
2、资金有限,品牌消化程度低,无法获得更多运作空间;
3、更多中小经销商稳坐门市不动,单纯依靠坐等订单。
因此想到曾有一位大连的经销商朋友,之前专供餐饮渠道,虽然企业不大但生意稳定,有自己的客户群体。但是他在看到业内有个本地企业进驻商场,仅一个“十一”黄金周就挣下一千多万后,十分动心。在考虑了酒店促销员配备、进场费用及酒水配送等方面情况后,毅然决定将自己的市场由餐饮撤往商场。结果,由于资金不足,加上对商场运作不熟悉,不仅没有打开新的局面,反而丢失了自己原有的市场和客户,追悔莫及。
说到这里,再结合时下低迷的大环境来看,经销商要怎么样才能抓住这一次亦吉亦险的“瓶颈”奋起直上呢?笔者认为有几点需要注意:
1、准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抓大放小,盘活资金。
有些经销商朋友喜欢东一头西一头打游击战式的做产品,今天看到这个产品不错去进货,明天觉得那个产品好像口碑还可以再去进货,向客户推荐产品的时候也没有主次之分,先推什么再推什么,反正能销就销,最后造成库存过多,无法回笼资金的局面,自己也苦不堪言。只有看清自己的底子,了解自己适合做哪个档次哪个价位的产品,自己的资源在什么地方,有计划的进行“1+2”或者“2+5”搭配进行销售,主次分明,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回头客,形成自己的优势地位。
2、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
酒水行业历来“渠道为王”,稳定的销售渠道能带来无数的销售机会,并且易于持续发展,不断扩大原有销售网络。很多经销商认为白酒目前处于瓶颈期,就是觉察到了自己销售网络日渐小化,又无法走出这个困境。所以,如何建立稳定的渠道,在时下显得尤为重要。如,强化终端管理,建立零售店、商超等终端档案以了解主要竞品档案、负责人档案及促销员档案,进行精细化管理。同时建立奖励机制,拉近与终端之间的距离,让其认可品牌、认可产品,从而形成终端推力;正确评估自己的实力建立适合自己的多种销售渠道,不要盲目把战线拉得太长,顾此失彼无法掌控网络,也不要过于追求扁平被单一渠道束缚,重复陷入“瓶颈”当中;避免一个区域内建立双重或多重渠道,引起渠道之间的利益冲突,最终导致价格竞争、恶意倾销等。等渠道建立好了,再投放产品,就是利润了。
2、走访渠道,主动参与市场,不断为其引进更多适销对路的产品。
放任渠道置之不理的经销商,容易失去对市场的把握,拉大与下游的距离。因此,笔者特别强调,经销商应时常走访渠道,一方面可以了解终端动态,更好的与下游渠道沟通,建立良好客情;另一方面也可以深入了解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什么定位?价格怎样?着重要求包装、口感还是功能?对渠道上现有的产品评价如何?等等,及时发现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不断为其引进需求型产品,提高利润空间。
3、拥有一支冠军销售团队。
由于业内销售人员流动性比较大,而每一次人员流动都有可能造成下游渠道客户的流失。因此,销售团队之“冠”应该是从销售业绩、人员忠诚度、对产品的认可度三个方面共同体现。作为销售业绩拔尖的团队成员,经销商应该将其培养成不仅能对自身销售的产品特质烂熟于心,同时还应该了解竞争对手产品的特质,了解市场动态,能够成为下游渠道客户的营销专员;而要培养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对产品的认可,则需要经销商们通过长时间的企业文化熏陶来实现,以完善的内部提拔机制搭建一个有助于员工成长和发展的平台,以传、帮、带的形式让老员工带新员工,最终对企业和产品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
归根结底说来,经销商朋友们只要做好安内抚外的工作,就能在逆境中获得生机,不仅不会被环境牵制,反而还能利用形势为自己开辟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