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不是机遇,而是选择。这句话用在王康身上贴切无比,这位拥有三个硕士学位的汉正街老板几经选择,终于理顺了企业的发展之路。
“我的人生其实蛮顺的,没有经历过什么大喜大悲,在做工艺礼品之后,虽然不算失败,但一度迷茫,到去年才豁然开朗。”在汉正街翠园艺品超市,40岁的王康身着白色蓝条纹BOSS衬衣,寸头,一副斯文金丝边的眼镜,虽然身处汉正街地下室,但你也无法将王康和汉正街三个字联系在一起,更想不到他已经在汉正街地下室做了12年的礼品批发。
而就是这个拥有三个硕士学位的读书人,却成为汉正街“知本”的一个典型。
不华丽的转身
1996年离开研究所的时候,28岁的王康已是副处级干部。在进入汉正街后,又是汉正街第一个硕士老板,拥有计算机硕士学位,如何狠得下心做个体?
“我大学毕业之后,进了一家研究所工作,一做就是近10年,但我始终觉得那里的生活与我的性格不相符合。”说起辞职创业,王康不无感慨的说,“虽然也做得很认真,但我还是觉得自己要离开那里。”这话不是说说而已,辞职开礼品店之初,王康的店铺租期一签就是五年。此前,在研究所期间,他和朋友一起搞过一个计算机公司。
促使他真正转行的,是他自己亲临汉正街拿货。
“1995年,我们电脑公司订制了一批礼品,后来发现数目不够用,采购不在,我就亲自去找经销商补货。”
在汉正街礼品市场里,他发现生意火爆,那批礼品的批发价竟与公司订价相差二至三成。有了这个插曲,1995年下半年王康在南京路开了一家“翠园”礼仪用品店。
虽然当时看不出对错,但后来证明,他的这次转身并不华丽。说起这个转身,王康更欣赏阿里巴巴的马云。
作为同一个时代的人,他们都选择艰难中创业。不同的是,马云选择的是一个后来大红大紫的产业,而王康则是从一个新兴高端的产业跳到一个传统的几近夕阳的行业。
1996年,马云的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普及了……IT成为掘金梦工厂。
同年,王康走进汉正街,开始在礼品批发上大展手脚,虽然他的高学历成为了他在汉正街这个市场上的一张名片,但他依然在为如何吸引顾客而发愁。
假如在计算机这个行业中坚持下来,或许他也会在IT浪潮中轻松地发掘大片金矿?
“我也想过,” 王康说,“不过这也仅仅是设想而已,但总的来说IT和礼品批发就是两个向上的电梯,显然IT的上升速度更快,但你已经站在不快的电梯上,又不能换电梯,就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多辛苦一点,才能上得更快。”
对于这次选择,他虽然觉得可惜,但也无悔。
新观念与传统的冲突
当他进入汉正街的第一天起,高学历背景的他,就开始了与汉正街的冲撞与磨合。一心要走不同路子的他,把大商场做零售的整洁风格搬到了汉正街,翠园是首家采用超市式货架展示货品、货品进出全部电脑化管理、对员工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商铺,令汉正街其他老板们耳目一新。
然而开业以后的3个月,他却几乎没有什么生意。一些从乡下来打货的包袱客,进店来看看排列整齐的货架和统一着装的彬彬有礼的营业员,除了在明亮的方块瓷砖上留下几个脏兮兮的脚印之外,什么都没要就走了。
在说起刚创业的困境时,他的手不停地按桌上的计算器,看来那段日子真的让他焦虑不小。
慢慢地,王康知道了出师不利的原因:那些从县城,从乡镇,来汉正街打货的包袱客们,不习惯商场般的环境。
改还是不改?第一次博弈开始,各有输赢。
对自己的物品陈列做了一些调整,不过还是坚持采购中高档次的货品,他的眼光和品位最终帮他取得了成功,“翠园”在汉正街站住了脚。
随后的几年,进商场、进超市、开展团购以及走进家居饰品销售行业,都显得波澜不惊。
“但总感觉好像缺少什么,像是进入瓶颈期,但也还不错,那段时间挺迷茫的。”王康感叹地说。
找回创业冲动
祖籍浙江金华,在武汉长大,王康血液里流淌着“东方犹太人”的勤奋,也耳濡目染了九头鸟的聪明。
“经商就像是游泳。专业游泳选手强调有无敏锐的水感,如果你不能感觉到水对身体、手足的压力的微妙变化,你永远没有机会成为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做生意得引领行业、走在行业前头才能成功,如果没有敏锐的商业触觉、灵通的信息来源,便只能是被市场牵着鼻子走。” 坚持每天早上游泳一小时的他,拿游泳比喻经商。
刚开始“虽说读的是理科,但隔行如隔山,最初我连财务报表都不会看”。经济学和MBA的课程学下来,翠园也逐步实行企业化管理,他下面设有两个副总经理,一个管人力资源、企划等行政事务,另一个则负责批发零售的销售工作。
2006年4月,公司开始进入市场区域销售管理模式,同时成立市场开发部,履行其市场区域销售管理的职能。
“我也在考虑什么时候把公司交给别人,自己去做老师,把自己的经历与别人分享,那种感觉真好。”
但假如再选择一次,在当老师和把企业做大,做成沃尔玛那样的全球公司两者之间,他会怎么选?
“那我可能还是选择后者吧,毕竟那个更具诱惑力。”而在最近,在一次和几个朋友聊天时,一个做风投的朋友,在听到他的行业以及理念之后很感兴趣,让他颇为欣慰。
“以前老跟人家说自己是做礼品批发的,觉得还有点不好意思,但自那之后就觉得自己做事情很有成就感,而且在积累了很多之后,现在做的事情和当初的设想契合。又找回创业时的冲动。”
本报记者 何燕
人物:王康
身份:汉正街上第一个硕士老板,同时,他也是汉正街上拥有三张硕士文凭的老板。
汉正街的知本时代
汉正街即江湖,短短30年间已经更迭到了第三代。从最初聚集在“老三镇”的103户街坊,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江浙人、湖南人、“乡下人”、下岗职工、无业游民的大举入侵,构成了汉正街创业的第二代人,再到现在顶着博士、硕士头衔的年轻人在汉正街呼风唤雨,汉正街正演绎着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典型故事。
有着三张硕士文凭的王康,正是第三代汉正街“知本”的典型代表之一。他告诉记者,“我们上两代人都比较勤奋,吃苦耐劳。”而谈到自己的优势,他表示,“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用企业化的方式去管理。”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自己编写了产品管理程序。早在1996年8月,他的公司就采用电脑系统进行货品管理,库存系统会在存货量到达最低量时自动报警。”
知识分子出身的他,最早将“知本”用于商业逻辑中。最初因不满意汉正街货品的杂乱堆砌,别出心裁地将店面陈列成一个精品店。据称这是汉正街有史以来最漂亮的陈列。
但后来他发现,太精致的陈列使客户觉得价格太高,在店外徘徊不敢进门。于是刻意破坏了过于讲究的陈列,将货品堆起来,给了顾客更多的亲切感和选择余地。
与王康一样,有着博士后头衔的顾王明,也是汉正街的名片。
他们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汉正街的商业传统。
◆资料
汉正街“气场”
将逾百平方公里
5至8年,汉正街的“范围”将从不到两平方公里,逐步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店铺开在汉正街,生产工厂却分布在黄陂、东西湖、汉川、孝感等武汉远城区和周边县市。
2007年的中国汉正街论坛新闻发布会上,汉正街管委会主任靳远涛向媒体透露了汉正街的远景规划。
近年来,随着义乌、柯桥等同类市场竞争加剧,新型商业业态迅猛发展和国际商业跨国集团进驻武汉,三股压力同时冲击着汉正街这个传统市场。
面对新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形势,汉正街管委会负责人表示,汉正街的产业链将延长到100平方公里范围,加强汉正街市场与武汉城市圈内都市工业的对接。
2006年5月,位于汉川的汉正服装工业城诞生,成为汉正街的后方生产基地;去年,汉正街品牌服饰批发广场的开发商甘肃大陆桥公司也在孝感签下了3000多亩土地,欲建立品牌服装产业园,为汉正街服务;目前已建立起来的黄陂盘龙城的佳海工业园、东西湖区的武汉中小企业城,还有即将开发建设的蔡甸、江夏等地的服装生产基地,都将成为汉正街的后方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