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业绩增长难达标引来外资收购——奶品行业危墙最先压倒太子奶?
2008年8月,有媒体曝出太子奶集团2005年所谓上亿元净利润存在造假嫌疑,其真实数据有可能连3000万元都不到。此外,国有法人股权退出后一年间净资产由1.7亿元离奇暴增至18.2亿元等问题也陆续遭到揭露。到最近,生产基地停产、拖欠员工工资、经销商上门要债等消息陆续传来,外资投行乃至国内同行的身影也出现在了收购者的名录里。
太子奶的危机究竟由何而来?
行业环境突变
“目前乳制品行业确实比较困难,但这并不是崩溃瓦解。目前这些境况都是暂时的,在这个格局下有各种不同角色,政府、内资、外资、同行、社会资本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次事件,乳制品行业的行业价值和市场会更加集中。”上海证券食品饮料行业研究员郭昌盛说,“同时,乳品企业的盈利能力会持续一段较低的时间,而且不是短期的。”
由奶粉事件引起的行业危机已经波及到整个乳制品行业。由于重建品牌声誉的需要,企业对乳源和制奶过程的检验测试需要加大投入,同时宣传公关费用也会大幅增加,在这样的环境里,地方品牌的企业由于资金和奶源的条件限制,更容易先倒下。
消费者宁可错杀不可放过的心态将影响乳制品的消费量,从绝大多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出发,除了婴幼儿奶粉因为没有替代品外,对于其它奶制品却是宁可不喝,也不冒险,而太子奶一直宣称的优势技术乳酸菌生物科技并没有趁此机会进行深入人心的市场扩张。
郭昌盛认为,乳制品行业的低盈利时期已经来到,并且还有经济增速放缓和金融风暴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能力会受到压抑。“有数据可以说明这一点,9月份乳制品行业的增幅近十年来首次进入个位百分点,以前都是20%-30%的状况居多。这种低盈利状态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年。”
外资收购为哪般
2007年初,为解资金困境和尽快实现上市,太子奶集团引进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等风险投资7300万美元,并成立“中国太子奶(开曼)控股有限公司”。同时,双方还签了一份对赌协议:在收到7300万美元注资后的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就可调整(降低)对方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会失去控股权。外界关于外资可能全面收购太子奶的传闻,也源于此。
不能简单地用一句“时事造英雄”来总结,但与行业龙头蒙牛相比,太子奶引进外资后恰逢乳品行业发展中的转折点却是事实。2004年在香港上市以前,蒙牛也曾与三名外国战略投资者约定,如果蒙牛在未来三年的年盈利复合增长率不能达到50%,蒙牛管理层就必须将所持有的7.8%公司股权,转让给大摩等外资股东,结果蒙牛一年的增长率已达到94.3%。
既然乳制品行业的盈利前景堪忧,为何还有投行青睐这个行业呢?郭昌盛认为,乳制品行业属于消费品行业,是防御性的领域,市场和利润都较为稳定,这个产业链还大有可为,这可能是处于危机中的金融业需要的。再者,居民的刚性需求是一定的,只要进入这个行业都会有所收获。
太子奶扩张之殇
2002年开始,太子奶集团先后投资三十多亿元,在湖南株洲、北京密云、湖北黄冈、江苏昆山、四川成都兴建了五大乳酸菌奶生产基地,据称年产能达到近300亿元。同时,从1998年以8888万元竞得中央电视台标王为标志,太子奶集团多年来致力于品牌塑造,近年来投入数亿元用于品牌推广,太子奶称“连续赞助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等诸多大手笔,使太子奶品牌的无形资产已经高达60亿元。”
太子奶的高层曾经对媒体表示,此次危机主要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紧缩银根以及三鹿奶粉事件对整个奶业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承认,决策者本身也犯了一些战略错误。2007年一年太子奶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本以为宏观经济、市场形势非常乐观,但2008年银行收走了5个亿的现金,因此成了太子奶短期资金紧张的导火索。
业内人士表示,奶源是乳制品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缺乏这一点的话,在外地的竞争就会呈弱势,而在这一点,太子奶的优势显然没有同类企业大。太子奶扩张太快,建厂投资规模过大,对企业来说非常危险。一旦市场对企业产生怀疑,经销商打款、原料企业赊账也会变得困难,企业将会面临非常危险的境地。
上市的不顺利更加重了太子奶的负担,自从2007年年初太子奶成功私募7300万美元,高调宣称谋划海外上市以来,已经整整过去了一年。但太子奶的上市进程却始终是“只闻雷声,不见雨点”,对其品牌公信力也有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