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把农村能源建设与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发展循环农业结合起来,探索了一条具有合肥特色的“秸秆变气、秸秆过腹变奶、秸秆制菌变菜、秸秆还田变肥、秸秆加工变材”的农村能源建设新模式,加快了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农村沼气工程建设速度加快。以户用沼气国债项目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带动农村改厨、改厕、改圈。自2002年以来,全市共争取户用沼气国债资金1233.56万元,农村户用沼气户达3.1万户,年产沼气930万立方米,可替代标煤约8000吨。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沼气技工培训力度,基本上实现了专业化施工、物业化管理的建管模式。
秸秆综合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合肥丰宝公司、朝晖农林、天都公司等食用菌企业利用农作物秸秆生产食用菌;合肥九牛牧业等奶牛企业(小区)1万多头奶牛及全市9万头耕牛,每年消化秸秆18万吨;秸秆覆盖还田、机械粉碎还田以及通过农机、农艺技术结合,油菜(小麦)—水稻轮作秸秆还田,实现了培肥地力和增产双目标。
农业和农村生产生活节能不断推进。一是测土配方施肥成为种植业新时尚。二是开发应用了“控失”肥料。红四方集团引进中科院技术,开发生产“控失”肥料,可节约20%肥料成本。三是高效节能喷雾器得以大力推广,同时,免耕技术、节水技术等也得以大力推广。
清洁生产成为种植、养殖业必然选择。种植业方面,着重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兴建标准化种植小区,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养殖业方面,推广标准化养殖小区,把污水处理工程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实现污水达标排放。
太阳能开发利用领域逐步拓展。全市太阳能热水器生产企业35家,年产太阳能热水器42万台,约56.4万平方米。截至2007年底,我市约5%左右的农户用上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积43万平方米。太阳能—住宅一体化已成为强制性规范标准在我市推广,已建示范工程100多处,年节标煤150万吨。
加快农村能源发展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促进生态保护、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途径,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必须结合合肥农村的实际,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核心,以提高资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根本目标,突出沼气建设、秸秆、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和以节肥、节水、节地、节药、节电、节油、节煤技术推广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狠抓工程建设与管理、运行机制创新、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我市农村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坚持政府扶持,多元化投入的原则。把农村能源建设纳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制定政策,加大扶持,鼓励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重点发展户用沼气、养殖企业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秸秆综合利用和太阳能利用以及以节水、节地、节肥、节药、节电、节煤、节油为重点的生态循环农业工程。选择不同的建设类别和模式,建设一批标准高,质量好,综合效益突出的生态循环型园区(示范村)。 农村创业网按照“群众自愿,政策引导”的总体思路,积极争取户用沼气国债项目,稳步推进户用沼气建设,配套改厨、改厕、改圈舍,同步规划建设农村能源服务体系,保证沼气池建成后正常发挥作用。大力推广“畜禽—沼气—作物”模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结合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污治理为重点,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治理规模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和农产品加工废水。因地制宜推广“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不同模式沼气工程和“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推进农畜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
在新农村示范村、整治村,利用沼气技术集中或分散处理农村生活、生产污水,加快推广“屋顶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地下建设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农民炊事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能源生态模式,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秸秆利用等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开展沼气入户、发电、太阳能集中供热和光电应用工程建设,扶持秸秆还田、青贮氨化、制板、生产食用菌等秸秆综合利用工程,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