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二届专利周日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举行。令人意外的是,热热闹闹开场的专利项目推介会现场却冷冷清清,由全国157家单位和个人推荐的306项国家专利项目少有企业问津,听众寥寥无几的场面让“发明家的聚会”变得异常尴尬。
其实,发明家“独舞”的事件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专利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如今在全国范围内都是件令人头痛的事。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申请69万多件,比上年增长21%。我国去年专利合作条约申请达到5456件,同比增长38%,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排名升至第7位。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目前我国的专利转化率却不足10%,也就是说大量的专利“养在深闺人未识”,成为游离于生产领域的摆设。与之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专利转化率高达70%—80%,成为全社会技术创新的动力源泉。
中国发明界内热外冷,存在冰火两重天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是缺少一个过渡地带,或者说缺少一间暖房,可以让智慧的结晶成功孵化。事实上,发明也是一项风险投资,即使是在发达国家,一个社会的全部发明项目也不可能完全转换成生产力。这意味着任何一项发明都存在一定的失败率,或者并不为当前企业发展所认同而必须接受暂时被“冷藏”的命运。然而直接面对市场竞争的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很难无视这样的失败。企业更欢迎那些技术成熟、经过市场检验的项目,这并不能一味归咎于企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是因为发明家和企业家处于不同的位置,承担不同的责任,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因此,建造暖房就是为了平衡“温差”,起到降低风险、优胜劣汰的作用。在暖房中,发明专利身上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部分可以被修饰,并向着符合大规模集约化生产的要求继续研发,同时企业可以更有把握地挑选那些有潜力、有市场的新兴技术,而不是两眼一抹黑地豪赌一把。在暖房中,发明家的激情和企业家的务实可以很好地被中和,从而产生美妙的“化学反应”。当然,这一暖房工程可以由政府主导,也可以由企业出资,甚至由发明家成立相关基金来自我扶持。可惜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暖房太少,更多的是发明家和企业家在阳光并不灿烂的日子里生硬地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