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中的思索
俞敏洪有一个“不安分的灵魂”,“注定要过一种在路上的生活”——“追求卓越,挑战极限,从绝望中寻找极限,人生终将辉煌”。当你认识一个近距离的俞敏洪,不难发现:沉思者的俞敏洪为读者描绘出“新东方的未来蓝图”。
播种激情
所有来到新东方的学生,都感受到新东方有一种精神存在。学生来新东方的初衷,都是为了英语考试或者语言能力提升;一旦走进新东方教室,就能够收获一种激情、一种奋进、一种热爱生命的态度。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新东方从一开始就把两种元素融入到教学之中:轻松幽默的语言和充满煽动力的励志教育。正是这两种元素造就了新东方的魅力,使新东方显得与众不同。尤其励志教育,十几年来已经成为了新东方的一种传统,很多学生在百无聊赖和迷茫之中走进新东方,在听完老师讲课之后,常常眼前一道亮光闪过,发现生命可以过得远比自己想象的精彩,更发现只要坚持奋斗,人生终将辉煌。
让失败者成功,让成功者更加辉煌,是新东方励志精神的重要内核。我们不断强化这一信念: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永不放弃、永不言败,是走向成功的惟一法宝。这一励志教育的源头主要来自我自己的经历:我在连续高考3年后走进北京大学,在北大因为肺结核病休学一年,毕业后联系出国3年未成,后来峰回路转创立了新东方。正是这一次次面对失败和疾病的抗争,让我变得越来越坚毅,也越来越相信天地之间终有我一席之地。当我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讲给学生听,当我说出那些让人心潮澎湃的豪言壮语时,我能看到学生的脸色变得熠熠生辉,眼神中流露出对未来强烈的渴望。
灵魂宿命
新东方的未来是什么?这是一个不好回答的问题。新东方从过去走到现在,一直是顺其自然发展而已,我从来没有设计过她的未来,更没有“五年计划”之类的宏图。商界瞬息万变,制定计划也不一定管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从新东方诞生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新东方永远不会做教育之外的东西。说得好听点,叫“术业专攻”;说得直白点,就是别的领域我不懂,所以也就不愿意去碰。这一特点,让新东方无意之中一直走在正道上,不管是新东方的语言培训,还是远程教育,图书出版,基础教育,或者现在正在开拓的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自始至终都没有离开过“教育”两个字,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教育行业。我想,在未来可见的时间里也不会离开。所以,新东方可见的未来,一定是在教育领域里风雨兼程,勇往直前。至于说最后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已经不在我们应该担心的范围之内。只要方向是对的,那怕道路再曲折,也终将能够走到我们梦中的目的地。
新东方当下要做的事情,就是帮助千千万万希望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精彩的人去实现梦想,就是鼓励千千万万经历了失败和挫折的人重新站起来迎接生命的挑战。我们希望并坚信新东方是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一个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灿烂的地方,一个让人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的地方,一个让人们变得更加充满自信和坦然淡定的地方,一个让人们更加懂得人性、懂得大爱、懂得珍惜的地方。
新东方的未来,就是让千千万万的人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我的宿命。
百年育人
新东方学校并没有做高等教育,做的是夹缝中承上启下的培训,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附加培训。后来,市场经济把新东方“逼”成上市公司,“教育界”上市公司,在中国算是“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拿美国人的钱,整合中国的教育”。
高等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广度系指大学数量多,深度系指教学质量高。这一点,在欧美包括日本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体现非常明显。美国之所以能“百年强盛”,不仅是政府效率高,也不单是人才众多,关键是人才的得失。怎么得的?教育培育出来的。这次金融风暴,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是国家的远见卓识,如果没有人才,那就什么都别谈了。在美国,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并为世界培养大学生,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业有成后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当然,许多学子身在美国心在祖国。也有像新东方徐小平这样的才子,“抛弃”美国,归国创业。还有我们新东方的副总裁柯宇涵,他是纯粹的美国人,为中国教育做贡献,更令人钦佩。
为民请命
国家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公立教学和民办教学。这不单是民办教育的举足轻重,而是形成与公立教育竞争的态势。就像国有企业,倘处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优势可言;倘教育形成垄断,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优劣,都无所谓,国家给名额就招生,形成官办独揽局面,结果是中国高等教育只有“一枝”,但不是“独秀”,因为没有“秀”起来。加拿大就有这个问题,都纳入公立教育体系,只知道一个多伦多大学,别的都没有了,导致有真知灼见的教授都跑到美国去了,教育难有发展。中国大学现在存在的问题就是缺乏竞争性。我访问过几所大学,似乎没有一个校长为教学着急,着急的都是招生数量能不能多,欠的钱能不能还。
孔子办教育是典型的“私立学院”,延续几千年,书院一直在中国存在,私立教育相对来说是比较健全的,解放前也是私立和公立两种办学制度并存。北京大学在解放前就是私立的,南京大学、燕京大学为了跟北大竞争,不得不提高自己的质量。“十年浩劫”,一下子就把私立学校革掉了,切断了中国教育三千年的命脉,后果就是:虽然现在已经开始支持民办教育,但是继承的难度太大。教育的千年命脉,切断后想用30年续上,难度可想而知,而且还患有“偏爱症”——“大公无私”。公办教育国家给钱,民办教育分文不给,还时有难题,我们生发“庶出”的感觉。公立大学一枝独秀的局面使中国高等教育陷入困境。教育需要资金,中国是典型的穷国办大学,要请著名学者或者教授教书,“没钱是不行的”。知识分子耻于谈钱,但“没钱免谈”。新东方也能体现出来,“友谊永远战胜不了利益”,原来我给老师的工资比较高,教师质量自然也很高。
为公把脉
大学严重缺乏竞争意识。比如大学评估,我亲临其境,眼见为实——学校忙的是怎么安排饭桌,先让让评估的人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然后才能对学校评价好。吃得喝得迷迷糊糊的时候拿文件签字,你能不签字吗?大学评估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属于体制内的,任何体系的东西在评估中都可以摇摆,政策是人制订出来的,也可以随意取消,所以只要在管理层面上有自己的实力,就不需要面对学生和教授。教授缺乏归属感,那个大学给钱多就到那里去,少有人把学校当成生命一样的事业来对待。“晓之以理”,莫如“动之以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