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美国金融危机的头号黑手——金融衍生工具,其实黑手早就伸向了中国富豪。前不久,央视《经济半小时》栏目详细报道了号称“富豪杀手”的Accumulator(累积期权)血洗内地投资者亿万身家的事情,令人“大开眼界”:交给投资机构8000万元理财,最终不仅血本无归,反而倒欠了9000万元。而当初打动这些投资者的,正是可以打8折买股票的一系列看似“优惠”的东西。
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投资者对风险的认识更加深刻。据招商银行(600036,股吧)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9年中国富豪对投资的风险偏好以保守居多,45%~55%的中低风险投资者纷纷转投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甚至撤资变现。在偏好低风险的投资者中,有少数人甚至决定从此不再染指股市。
富豪“杀手”:累积期权 KODA:“迟点我再杀死你”
“8000多万元进去,两个月账户就被冻结,一年时间反欠银行9000多万元,我当时都懵了。”郝婷的遭遇听起来像天方夜谭。前不久,央视《经济半小时》将郝婷在香港理财遭遇血洗的经历曝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2007年7月~8月,郝婷在星展银行香港分行业务员黄伟业的游说下,成为星展银行私人银行的客户。随后黄通过电话推销,为她购买了大量Accumulator合约。2008年10月份斩仓后,郝婷亏损达到了1.75亿港币。
事实上,投资Accumulator合约巨亏的内地投资者不只是郝婷一位,在北京做律师的赖建平同样遭此厄运。他先后花掉2000多万港币投资香港荷兰银行的Accumulator合约,如今不仅分文皆无,还倒欠荷兰银行200多万港币。
不少客户因为倒欠银行巨额资金,已经被香港的外资银行告上了法庭,另外还有一些客户准备起诉这些香港的外资银行,讨回自己的损失。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肖金泉正是这些客户的代理人,他说:“现在到我们律师事务所来登记委托的大概有十几个客户,这十几个人绝大部分都是在房地产或其他国际贸易和实业方面投资的企业家,少的欠银行几百万,多的欠上千万,甚至上亿。”
令人感叹的是,让郝婷和赖建平万贯家财灰飞烟灭并且负债累累的罪魁祸首,此前已经击垮了大名鼎鼎的中信泰富,67岁的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在辞职函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正是因为中信泰富投资Accumulator合约巨亏186亿。而众多个人投资者似乎仍没有觉察到这个“杀手”正无声地逼近。
这种可怕的金融衍生品——Accumulator到底有什么魔力?美国康奈尔大学教授、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黄明表示,Accumulator是一种极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它可以和外汇、股票、石油期货等挂钩,通常合约的期限为一年。
Accumulator是累积购买股票挂钩票据之意,英文全称为Knock Out Discount Accumulator (KODA),国内翻译为累积期权。由于Accumulator与I kill you later谐音,人们戏称为“迟点再杀你”。Accumulator指投资者与私人银行订立股票累积期权合约,一般最低认购额是百万美元。在过去几年牛市,Accumulator在香港大行其道。2007年下半年,香港的私人银行中有七成以上的客户以KODA形式购买股票。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多数投资者手中股票的抵押价值迅速缩水,私人银行的风险管理部门纷纷收紧抵押借款尺度。几乎在一夜间投资者的可抵押资产已不敌KODA合约要求的全年双倍购买股份所需资金,被逼补仓或低位斩仓成为现实。
“一个典型的Accumulator合约往往是这样,投行会跟你说,我这有一只股票,卖10块钱一只,但你是我的高端客户,所以我给你打折,8块钱,每天买1000股。”黄明告诉记者,投行想兜售这种复杂的衍生产品,是因为背后高额的奖金,“但是如果股票跌到1块钱了,你还得每天花8块钱一股股地买下去,双倍地买,而且一直要买一年。”
打折股票诱人“上钩” 因小失大漠视风险为什么这样一种理财产品会让许多投资者趋之若鹜?
星展银行的投资顾问黄伟业曾向郝婷不断介绍这种产品的好处。“他说这个产品不需要用自己的钱,他们在那边给我低买,每天低买20%,然后我在这边高抛,他说几乎不用自己的钱来做这个东西。”郝婷回忆道。
赖建平的投资顾问张宁专程从香港飞到北京,为他及其朋友介绍荷兰银行的投资理财产品。“她就专门给我们介绍这个Accumulator或者叫打折买股票,她介绍这个产品可以以小搏大,周转快,可以防御风险。”面对这么诱人的理财产品,赖建平没能抵挡住诱惑:“我们听了以后,一个个热血沸腾,这不错啊,市场上10块钱的东西,我可以8.5元甚至更低8块就买得到,这不是很好的一个交易吗?”
既然是“迟点我再杀死你”,一开始必然允诺投资者丰厚的利润。国金证券(600109,股吧)首席经济学家金岩石告诫投资者,“迟一些杀死你,就是一开始把利都让给你,让你都赚钱,小赚的时候很多人希望能多赚一些。但是Accumulator随着价格和时间的变化,一级级放大。人在想赚钱的时候往往是偏激的,对小概率风险的提防性就很小。投行在卖Accumulator的同时,更多的是买的人爱贪小便宜的心理。”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刘纪鹏认为衍生品设计出来基本上就是对赌,投行利用美国经济衰退的时机转嫁风险。“比如股票现在10块,8块钱卖给你,你肯定认为合适,但是实际上美国在衰退当中,这只股票有可能跌到7块、6块,甚至5块。股指能从6000点跌到1600点,因此这个风险就转嫁给客户去承担。我们尤其要警惕搞投行模型的人,他用一种概率忽悠投资者,但是金融危机中,小概率恰恰经常出现,出现一次我们的钱就全没了。”
因此,金岩石提醒投资者,在购买银行的理财品种时,投资者一定要看清楚合同,遵循三条基本准则:由后及前,因为风险批示在后面;由浅入深,不要先看黑体字,要看浅体字,浅色字都是保护自己的;由小及大,重点看小号字。“如果文字上写清楚了,你自己没看,是你的责任;如果这张纸你没看懂,那是两方面的责任。”
事实上,许多投资者对这种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不了解。肖金泉表示,他所代理的一些案件中,很多投资者当时根本不了解这些金融衍生产品,大部分人仅仅知道收益,不知道它的巨大风险。在杠杆的作用下,收益放大的同时风险也随之放大。“很多千万富翁、亿万富翁掉进去以后,自己10年、甚至一生的积蓄因为购买了这个产品血本无归,还要重新创业。”
肖金泉认为,签约的过程中银行对投资者进行的风险提示是否充分,复杂的英文合同是否已经向中国客户充分解释,这些是证明外资银行是否有欺诈嫌疑的关键点。
以星展银行的Accumulator为例,它是以股票为指数或者交易参数的金融衍生产品,还有部分挂钩外汇。但中国的投资者在购买这个产品的时候,绝大部分都被告知是在买打折股票,或者储值股票。在国人心目当中,钱存在银行是非常可靠的,即使买了股票顶多也就是一个下跌的亏损。但投资者并不知道打折股票只是一个外在形式,实际上这是一种股票累积期权合约,风险极高。因此,调查理财顾问在销售过程当中有没有提示风险,或者风险提示是否完全,成为这类案件的关键所在。
“投资者不要以为把钱给了商业银行,就一定保本付息,实际上理财的很多产品在收取高息的同时,投资者本身要承担亏本的风险,银行不再兜底。”刘纪鹏同样提醒投资者。
风险偏好趋保守 理财产品转稳健“KODA”事件虽然是投资者理财的一个极端案例,但也为更多的人在接受私人银行服务时敲响了警钟。记者拨通荷兰银行的贵宾理财专线被告知,荷兰银行从在内地未推出“KODA”产品,且今年以来一直在力推保本型的理财产品。5月下旬,银行还将推出几款100%到期保本型产品。
经历了金融风暴的洗礼,70%的中国高净值人群(《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将可投资资产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个人定义为高净值人士)对外资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更为谨慎,风险偏好趋于保守。据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09年投资者更加青睐低风险、流动性高,又能产生固定收益的投资产品。在银行理财产品中,流动性高、收益率好于存款利率的产品更受欢迎,并有增加的趋势。
事实的确如此。近期第一理财网的统计结果表明,市场上2/3的产品为保本理财产品。债券类、信贷类产品占到整个理财产品市场的一大半以上,这两大类产品都属于低收益、低风险产品。从产品期限上看,债券类和信贷类产品仍旧以“短打”为主,主攻1个月或3个月期限产品,7天产品也较普遍。据普益财富网统计,今年1~4月发行的全部银行理财产品中,6个月期限以下的产品占比70%~80%。其中债券类产品1个月期限收益率在1.5%左右;信贷类产品1个月期限平均收益约为2.06%。这类产品的比较标准是相同期限的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目前,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为2.25%,而一年期的信贷产品收益率平均在3.7%~3.8%,相较而言仍有优势。
有的商业银行甚至推出结构性产品保本之外再保收益。据普益财富银行理财产品研究员张星介绍,银行在设计结构性产品时更加倾向保本保收益的设计,如在4月份发行的49款产品中,有15款理财产品设定了最低收益率,也就是说产品到期不仅可以保证本金安全,还能实现最低收益率。如东亚银行“溢利宝系列20—精选H股组合”,即使触发结构“零收益”,投资者仍可获得相当于1年期定存利息的收益,约2.25%。
针对结构性产品专家仍建议,保本保收益产品可以考虑购买,但是期望不要太高。另外,“预期收益率”、“平均表现”、“历史数据推得”等字眼,投资者在购买这类产品时需要当心。
记者在走访多家银行的个人理财部发现,目前投资者偏好的理财产品并非激进品种,正相反,追求稳健才是理性投资者心态的真实一面。《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中国高净值人群对个人可投资资产的风险偏好以中等风险和保守居多,这与之前市场普遍认为的偏向高风险有所不同。45%~55%的中低风险投资者会更趋于保守,他们纷纷转投低风险、高流动性的产品,甚至撤资变现。在偏好低风险的投资者中,有少数人甚至决定从此不再染指股市。
与此同时,受金融风暴的影响,中国高净值人群对未来多元化投资的意愿十分明显。出于分散风险的考虑,近80%的投资人士愿意在将来考虑进一步投资组合多元化。其中多人提及,现在的投资市场与产品花样繁多,而个人精力始终有限,非专业投资人无暇顾及,他们表示不会投资不熟悉、甚至不理解的投资工具,而是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自己熟悉的投资领域,做好分配,取得更好的投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