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的人,都喜欢说,在商言商。这句话若是说说而已,调侃一下倒也罢了,切不可把它作为从商之准则,因为这本不是什么高标准,也不是为商的最高境界。
在商言商,此话误商也误人,经营者都喜欢说自己在从事“事业”,可是南怀谨先生说,中国现在没有真正的企业家。什么是“事业”呢?从商之道,在于举措天下,兼济万民。我们的企业家们远远还没有达到。现代人喜欢研古,从《孙子兵法》、《易经》、《论语》中探寻从商之法,现代的一些书籍如《第五项修炼》、《基业常青》也是如此。有很多人,从中找到了从商之“术”,有方法有谋略,认为能从甲方乙方权责分明中把商谋分析得一目了然。其实概不能以此而论的,管理上说,四流的企业做产品,三流的企业做服务,二流的企业做标准,一流的企业做文化。这话是很值得深思的,企业越长越大,它所承载的商业价值就更虚无,价值观上更多少是强调的一种商业人性上的归属,炼术更要炼心。
从商之道,也是为人之道。以商入门,只能是基础之门。
我从事营销策划行业时间虽不长,但所处的平台还比较高,为此我也接触到了很多类型的客户,业务往来中有感有悟,有一个案例,某客户委托我们做一个市场推广方案,经过我们市场调查和销售核心提炼,所提出的基本观点已得到客户的认同,由于该客户以前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他要求我方能同意他分多次付款,鉴于他的诚恳,我方也同意了,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该客户的思想十分活跃,经常被市场上的一些事所打动,如上海世博会的话题近来十分敏感,他要求与此接轨,央视财富故事会的品牌传播力不错,他也要求能有之关联,本是按着拟定的市场方式推广,他却又有异议,一个方案应是立意存高远,一气呵成,这样我们的工作就很难做下来,加上付款日期一拖再拖,到后来他要求我方先做再说,客户方认为,在商言商,按商业规则做事,我们就是要能不断满足客户的要求,与市场信息紧密联系,至于付款,我们的方案执行好了,钱自然是不会少的。后果,这个方案一直是让我方很为难,客户的跳跃性思维是战略,我们更多的是战术上的执行,这两者是不同的,沟通未果,该案例就如同一壶开水始终是没有烧开。
还有一个案例,客户是太现实了,他有一个产品,并不想扩大市场和创建品牌,现在只是想销库存,需要我们为他做一个方案,能马上把货卖出去,至于怎么夸张的卖都无所谓,反正是一锤子买卖,这种从商主义,也是在商言商,只要能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别人不管了。我们虽然有能力把这批aihuau.com货清理掉,但是这样做的后果是对消费者无法负责,营销策划是为了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架一个便捷的桥梁,起到沟通与信赖的作用,这样倒好,货卖完了,商家也没有了。
还有一个案例也挺有意思的,我想,客户当初在做这个决定时,应当是在窃笑了,有一家客户委托我们做营销策划,整个方案基本完成,我们该进行后期服务和收尾工作,在付尾款的时候,客户另以理由拒绝付款,迫使我们的维护工作不得不中止。这个客户是很会打算盘的,他大概是想主要工作已经完成,成效是可以见到的,大局已定,又何必再付尾款呢?这也是处于在商言商的考虑,能够省一点就省一点,殊不知后期的维护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企业的市场升级和策略调整能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此外,这个时候的市场是很容易发生改变的,如同一张渔网,虽然见到大鱼的入网,可是不注意收网工作,结果很可能会是使大鱼脱网,前功尽弃。从商之道,不能只是有小聪明,却失了大智慧啊。
接触过很多的业务,发现有的客户也很有意思,例如有一个客户在合作时,刚进行第一阶段的工作,就马上中止合作,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相信肯定不会是我方的原因,因为在合作之前,双方已经进行深入沟通,我方的工作进程和市场策略应当是预见可控的,过程双方随时关注,当我方全力以赴的时候,却发现拳头打在了空气里,有力使不出。这样的客户我们猜想大概是客户的心思也有了一些变化,或是受到了其他方面干扰。虽说是在商言商,伺机而动,但是善变也不一定都有商机。俗话说谋定而后动,这样中途中止,其实不只是损失了我方的利益(营销策划方面不是表面现象,提供给客户的永远是冰山一角,准备和基础工作相当具体耗力),更多的是客户方自己的利益,因为诱惑是时时有,而市势却不是总处于上风。
在商言商,说起来很轻松,我想,唐骏成为新华都集团的总裁的条件绝不会是在商言商,如果唐骏没有10亿元的“转会费”,会有陈发树今天的转型吗?入主青啤,持股白药,成立中国最大的慈善事业基金?可是这个“商”,很多人不是很明白,指的是市场还是规则?或许两者都不是,“商”只是一个起点,只是处于“商”的基本需求,就像马期洛的五层需求一样,最高的永远是处于追求之中。我想处于商海中的企业家们只有突破这一层,才能看到“商”之上的东西,他才可能真正把“事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