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跨国企业对中国国企的态度变化
所有制因素重要性的降低,不仅是学者们在学术方面的变化,跨国公司也在重新反思“所有制”这个标准。对待中国国企,他们的态度和应对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华强森认为,西方曾经对中国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有两种偏见。第一,在国内市场,中国国企是四肢发达的“呆子”,占据中国的自然资源、公共事业和众多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统领着中国经济,“但却是失败的经济试验的残余”。中国国企,特别是央企所具备的权力及影响力,特别是与执政党及政府的关系,往往使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望而却步。第二,在国际市场,中国国企又被认为是“渗透者”。 中海油试图并购尤尼科,中钢集团收购Midwest Corp,中国铝业收购力拓矿业的部分股权,这些中国国企的海外并购,都引发了西方对中国“渗透”的猜测和恐惧。
如今,中国国企已经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再继续抱着上述两个偏见显然是不明智的。最主要的是,西方政府对私有化改革,如今也开始抱着审慎的态度,等着私有化改革完成再进行合作,显然是天方夜谭。私有化进程减缓,所有制因素的重要性在降低,这是当今时代总体的现状,而同时,中国的央企进入全球化市场,同样会给跨国企业带来很多机遇。因此,跨国企业对中国国企的思考也慢慢有了改变。
是不是可靠的买家?
中国的央企拥有强大的融资能力,与私企比较起来,央企能够聚合更多更强的资本支持中国国企“走出去”战略,这表明中国国企的全球扩张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坚定不移的一个战略规划。规模宏大、持续时间漫长的中国国企全球并购,不会因为有些小挫折而止步不前。所以,中国国企将是可靠的资产买家。比较突出的例子,是通用集团和上汽集团合作,帮助上汽集团参与在韩国的通用大宇(GM Daewoo)项目。
只会玩盗版的把戏?
一直以来,海外公司对中国企业最不齿的,也是最担心的就是侵权盗版问题,比如最近,美国微软公司控告番茄花园侵权事件。过去,跨国公司只担心中国公司的盗版侵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公司的产品研发能力,让跨国公司不屑一顾。但是,华强生指出,跨国公司不能继续“睡大觉”了。中国开放型的国企,与私营企业不同的是,他们非常重视研发问题,他们的块头大,融资能力强,比较容易获取资本的支持,所以,这些国企常常在研发方面从不吝啬,奋起直追。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统计,2006年,中国的研发投入就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在对企业受聘研发人员数量的排名中,美国公司拥有130万研发人员而排在全球第一,而中国的国企则拥有92.6万名研发人员,列在全球第二的位置。华强生认为,中国国企对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并不是新的举措,而是已经延续了较长时间,中国国企的产品升级与技术跃进,已经展露成效。跨国公司必须对中国开放型国企提高警惕,别再拘泥于过去的成见,对中国国企的创新能力嗤之以鼻,他们会发现真正对自身产生威胁的,不是中国企业的侵权盗版,而是自己的产品会“突然”落后于中国公司。
过去,跨国公司把中国国企当做渗入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现成的认识思路。比如,愿意用技术来换取市场准入能力,把自己的研发机构放在中国,而现在,当中国国企的研发能力迅猛发展,跨越式的扩张野心如此强烈,那么,跨国公司就应该重新调整自己的现行思路了。
谁抢了跨国公司的人才?
开放型的国企带给跨国公司剧烈的冲击之一,就是管理人才的争夺白热化。华强生指出,在中国经营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受到中国国企强烈的人力资源挑战。过去,中国最好的研发与经营人才,绝大多数都在跨国公司,感到捉襟见肋的是中国的国企。可是现在,情况已然变化,感到人才结构弱化,急需优化人才战略的又成了跨国公司。开放型的国企用丰厚的薪酬回报、灵活的激励政策,还有国家背景的荣誉,来收揽中国国内的精英人才。同时,中国国企的海外扩张,大力介入国际化市场,便又打出“国际化”和丰厚的薪资这两张牌,这对国际产业精英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当中国的开放型国企能为精英人才提供不亚于甚至是优于跨国公司的环境,那么,国内外的精英人才就将不再会被跨国公司所“独占”。华强生表示,过去是中国的国企在苦思如何留住人才,如何优化人才战略,那么,现在,该是跨国公司必须开始为在华的中国高管们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了。开放型的中国国企,特别是大型的央企,已经构成了对跨国公司在华高管阶层的很大挑战。在华的高端人才外流,成了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新的问题。
当然跨国公司对中国国企的人才争夺,并不会束手无策。华强生认为,跨国公司会在管理层的地域和组成上进一步“中国化”,将企业全球性架构中的更多部分转移到中国,对中国高管开放新的组织、新的部门,那些在华经营对公司全球经营具有重要影响的公司,尤其会这样的人才撒手锏,从而对抗中国央企的人才冲击。那么,中国的开放型国企如何应对跨国公司这样的撒手锏呢?除了丰厚的薪资、灵活的激励之外,自身的企业组织进一步优化和开放,这也是摆在中国国企面前的问题。这场激烈的人才争夺战,正在“日益白热化”。中国大型国企已经开始的大规模引入海外精英人才,给跨国公司带来的震撼是很大的。
是不是低风险的供货商?
如果说关于私有化的讨论有着浓厚的学术味道,那么对于跨国公司来说,务虚的学术启发永远代替不了务实的商业规划。华强生介绍说,跨国公司并不会过多地拘泥在企业的所有权问题,而是从实实在在的商业收益来看待自己的合作伙伴。在采购方面依赖中国公司的跨国公司,面对中国的国有公司和私营公司,更多地会选择更加开放的供应商,哪个更加开放,就会选择哪个,而不是学术意义上的所有制分析。开放型的中国国企具有足够的灵活性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成本增加、利润摊薄、人民币增值压力等等。而其中任何一项的变化都足以让中国私营企业感到巨大的压力,大大增加合作风险。对封闭的私营公司,跨国公司必须监控他的供应链,即使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还需要花力气建立更为广泛的网络。而中国的国企则一般具有自身的供应网络,较好的工厂运营,较好的客户渠道,这些对跨国公司的市场开拓具有着无法抵挡的诱惑力。
经济问题的探讨,归根到底属于学术交流。如果我们能够抱着宁静和宽广的学术心态,那么多元化的探讨就会给中国的政府高官、经济学者、企业领袖带来众多的启迪。麦肯锡对中国国有企业的重新评估,给我们的思考带来了一个新的角度,无论是真理,还是谬误,只有在深刻的讨论和反思中才能水落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