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原材料与多晶硅提纯
硅材料在光伏系统整体价格中所占比例为56.2%(2007年数据),这包括硅矿石提纯获得冶金级硅、多晶硅提纯、单晶硅圆或多晶硅锭等三个环节的总价格。
超纯多晶硅主流生产技术是西门子改良法和流化床法,分别占据了80%和20%市场份额。在西门子改良法中,电价约占总成本30%,这导致多晶硅提纯的生产成本具有一定刚性。一些成本更低、效率更高的新技术,如流化床法、从冶金级硅直接提纯、气液沉积法、从稻壳到多晶硅等,仍未实现商业化。
多晶硅提纯技术掌握在美国、德国、日本等国的7家公司手中。多晶硅生产属于大型化工产业,规模大(经济规模为千吨以上)、技术复杂、建厂或者扩产周期长,投入大(平均10 亿元/千吨)。
2001年以来,全球多晶硅供求十分紧张,价格飞涨。市场暴利吸引了众多中国厂商加入。2006年以来有60多家中国企业已进入、或准备进入多晶硅生产,总投入超过290 亿元。如果这些设计产能最终达产,将超过现有7家发达国家公司总规划产量,相当于再造一个全球光伏产业多晶硅供给市场。
中国多晶硅生产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生产规模小,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益。2)主要技术基于改良“西门子法”,制造工艺落后导致更高的电力消耗,平均能耗为世界先进水平的1.5 ~ 2倍。
硅锭/硅棒与硅片制造
硅锭/硅棒与硅片制造是光伏产业链第二个环节,也是技术与生产效率改进空间最大的环节。硅片切割工艺是决定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最重要技术环节。通常,硅片越薄,由其制成的电池转换效率越高,产品的市场价格越高。
比如2007年,单晶硅电池片转化率与市场价格的关系是,17%转化率的市场价格较15.75%的高出10.19%。即,每提高1个百分点转换效率,会提高电池片生产企业10%的毛利率。
硅片切割是一个硅材料消耗非常严重的环节。硅片成品的最终厚度在200—300um之间,而钢丝切过硅棒或硅碇却要磨损220—230um,即约有99%的硅棒或硅碇被浪费掉。减少硅材料消耗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从产品特性来看,硅片厚度最小可达到100um,会大大提升电池转换效率并降低物料损耗。因此,硅片切割环节技术提升空间较大。
全球有100多家公司从事硅锭/硅棒与硅片制造,主要竞争者有江西赛维、Sumco、M.Setek、JFE、PV Crystalox、REC Group等。由于近年来多晶硅供给不足,使硅锭/硅棒与硅片制造环节的整体开工率不足,竞争主要集中在:1)足够稳定的晶硅材料供给与相应的产能提升;2)提高切割工艺生产更薄硅片;3)降低能耗,提供废物利用率。
电池生产
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和自动化程度持续提高是硅基太阳电池生产成本降低的重要方面。硅基太阳电池单厂生产规模已经从20世纪80年代的1~5MWp/a发展到目前的50~500MWp/a,并将突破1GWp。
提高电池转换效率也是硅基光伏产品发展的重点方向,主要通过改进电池及组件制造工艺。更高的转换效率可缩短光伏系统还付期,产品市场溢价明显。
2001年以来,多晶硅供给紧张导致光伏电池制造企业普遍开工率不足,2007年的平均开工率为70%。技术领先的大型电池生产商通过多种策略,保证自身在越加激烈的产业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这些策略包括:1)提高电池转换效率,吸引客户青睐;2)以稳定的市场订单相应扩大产能,寻求规模经济效应;3)与上游硅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合约,确保原材料供给;4)与电池组件厂商签订委托加工协议,从而使自己专注于电池制造;5)与工程建筑类企业合作发展太阳能建筑一体化系统(Building-integrated Photovoltaic System),降低光伏系统价格。
电池组件
电池组件与封装是整个光伏产业链中生产工艺最成熟的环节,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技术简单等特点,电池组件与封装环节的产业进入壁垒较低,企业数量近年来增长最快。
中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与封装行业发展迅速。目前,中国有电池组件封装生产企业200 余家。截至2007年底总封装能力约3800MWp,前30 家公司的生产能力占总产能的87%。
全球资源整合竞争策略
简而言之,施正荣与彭晓峰的全球视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链条对链条的竞争。高度重视打造自身在产业链中的地位。通过制定富有针对性的竞争策略,两家公司努力提升基于产业链的端对端的整合力,以保证自身在原料采购、产能扩张与市场销售等经营活动协调统一。
2)全球资源为我所用。积极整合各类市场资源提升自身核心业务的产品竞争力。无锡尚德不断改进技术提升硅基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江西赛维则努力切割出更薄的硅片。为了实现各自的目标,两家公司均积极整合全球资源实现为我所用,包括澳大利亚的技术、意大利人的工厂管理、德国人的市场销售、中国的低成本制造及全球资本等方面资源。
全球资本助力成长
无锡尚德
无锡尚德成立于2001年1月,施正荣以40万美元现金和160万美元的技术入股,占25%的股权。江苏小天鹅集团、无锡国联信托投资公司、无锡高新技术投资公司、无锡水星集团、无锡市创业投资公司、无锡山禾集团等国有企业出资600万美元,占有75%股权。2002年9月,无锡尚德第一条10兆瓦太阳电池生产线正式投产,其产能相当于此前4年中国太阳电池产量总和。
2005年1月,施正荣设立尚德BVI公司,开始对无锡尚德进行私有化,原有国有股东陆续退出,高盛、龙科、英联、法国Natexis、西班牙普凯等外资机构出资8000万美元入股尚德BVI。PE资本推动无锡尚德产能快速增长,至2005年第三季度电池产能已达到150兆瓦,在不到4年时间内产能扩张12倍。
2005年12月14日,全资持有无锡尚德的尚德控股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融资4亿美元。2006年,无锡尚德产能增至270兆瓦,增幅为80%。
2007年2月,无锡尚德发行4.25亿美元可转换公司债券。5月,尚德(上海)太阳电池制造基地成功奠基。
2007年,无锡尚德产能达到540MW,是2002年的54倍。
2005-2007年,无锡尚德销售收入从2.26亿美元增长到13.4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44.2%;净利润从3060万美元增长到1.7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36.5%;
江西赛维
江西赛维成立于2005年7月,在此之前,彭晓峰与全球最大太阳能多晶硅铸锭炉生产商美国GT-SOLAR公司签订3300万美元的多晶硅片生产设备,这成为美国GT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合同。
江西赛维的创业资本主要来自于彭晓峰(3亿元)、新余市政府(2亿元借款)、银行信贷和产品预付款。彭晓峰从瑞士、日本、德国等国家引进当今全球最先进的硅片生产设备与技术。
2006年5月,江西赛维生产出两块亚洲最大(各275公斤)的多晶硅铸锭。6月28日,成功切割成200微米厚度的超薄晶片。一个月后,江西赛维产能达到100兆瓦,10月产能便达到200兆瓦。2006年,江西赛维销售收入达到9.5亿元。
2006年7月到12月,江西赛维获得法国NBP、鼎晖、JAFCO、三菱等私募股权投资基金9000万美元资金,推动公司继续扩大产能并提升技术实力。2007年6月1日,江西赛维在美国纽约证交所上市,融资4.69亿美元,成为2004年以来在美上市融资额最大的中国企业。2007年,江西赛维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多晶硅片产能达到420兆瓦,为亚洲最大太阳能硅片生产商,也是全球最大独立硅片供应商。
2008年5月,江西赛维发行4亿美元可转换债券,借助资本实力继续扩充产能并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目前,江西赛维多晶硅订单已经排到2018年,订单总量超过12GW(12000MW),是全球在手订单最多的多晶硅片供应商之一。在订单支撑下,江西赛维调高产能规划。据彭小峰介绍,2007年的产能目标已由原来的800MW提高到1100MW,2009年的产能目标由原来的1600MW提高到2000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