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中关村成为中国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3月20日,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宣布,国务院已经批复同意支持中关村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同意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文件提出,同意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主要包括: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深化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开展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经费中核定列支间接费用试点、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等。支持北京市人民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方式,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创新体制机制。
北京大学创新研究院院长卢志扬认为,不是每个创新都需要高科技,创新是发现真正市场需求的一种思维方式。创新真正的战场是市场,不是实验室。
他说,创新是中国的“危”中之“机”,中国不应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的表面数字。要刺激内需,就要先了解内需。应该将政策重点转向鼓励企业去发现和满足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依靠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来实现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卢志扬认为,当前,中国经济遭遇困难。政府应该做的不是去直接推动特定的供应面,而是战略性地引导和鼓励企业去发现中国人真正的消费需求。中国农村真正需要的不是“家电下乡”,而是高质量、有一定科技含量的乡村教育。政府应该拨款给学校买电脑,鼓励大学生去乡村学校就业,这些措施都是可以刺激内需的。教育是实现自主创新最重要的途径,可以带来长远利益,远比“家电下乡”的短期刺激更有意义。像这样的“一石二鸟”之策,才是当前金融危机中政策应该选择的方向。
卢志扬阐述了他对创新的定义。真正的创新要从人的需求开始。技术只是创新的工具和手段,并不是每个创新都需要有技术专利。他举例说,电子商务的模式很成功,带来了非常高的市场价值,它是创新,但它没有专利。创新的精神本来就是一个市场化的机制。很多人认为,创新一定要靠专利数、论文数来证明,这是错误的指标,把创新的本质搞错了。
中国近年来一直提倡自主创新,对于这个概念,许多人认为重点是“自”,因为“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来创新。但卢志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自主创新的重点应该是“主”,就是“主动”创新和“主导”创新。
卢志扬强调,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其实是中国发掘国内市场真正需求的天赐良机。如果中国能抓住机会,了解国内需求,而后刺激国内需求,来拉动消费,中国经济可望持续健康发展。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家刺激内需的方法,并没有发挥自主创新的优势。大家都把内需当成一个表面的经济数字去看待,但数字是死的。真正要问的是,这个数字背后代表的是什么?”卢志扬说。中国正在讨论今年经济增长“保八”的问题,其实,只要把自己真正的需求抓对,就算是能保六,也是很成功的。中国的问题不在于今年能否“保八”,而是未来20年,中国经济能否由依赖出口转为内需拉动,以达到持续健康的发展。
卢志扬表示,创新离不开教育,中国的教育体系仍然存在很多对创新的不利因素。真正的创新式教育要做到的是,让最贫穷的农民都能在日常生活中清楚地知道和体会到:“哦,这个简单的小主意真好用!”创新不只是高科技研发,而是让每个国人都认识到,事情有不同的解决办法,让人有不同的灵活思维方式,这才是中国长期自主创新的动力。
他也注意到,中国人缺乏创新思维与过去的计划经济思维有关。以前,所有产品的功能和产量都是“上面”计划规定好的,没有人会考虑真正的市场需求。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人的经济行为已经基本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只要顾客有钱,想买什么,商店里基本就卖什么。很不幸的是,中国人的工程思维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里。
现在,卢志扬说,需要通过创新教育来扭转这种旧的思维方式。创新教育就是要把“做对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和“把事情做对”(do the things right)结合起来。目前,中国教育的可悲之处是,学社会科学的人只知道第一项,学工程科学的人只知道第二项。这是创新的死敌。中国的科技目前确实不比别人强,但是,没有把现有的科技用在对的地方,才是经济发展最大的问题。中国现有的科技水平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的国内市场的需求,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的思维方式,以找到人民的真正需求。
当然,教育改革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并非一夕之间可以实现的,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但是,延迟一天,就会失去一天的时间。机会不会永远存在。领导人必须意识到以创新教育来发掘国内真正需求的重要性,并尽快抓住机会,否则,这个“窗口”就会关上。
卢志扬认为,企业当然是创新的主体,但也需要政府提供适宜的环境和有利的条件。他建议,政府要首先弄清楚自主创新的涵义,不要只是去盲目攀比高科技,而是转向发掘国内市场的真正需求。然后,制定相应的创新政策,鼓励企业从外需真正转向内需,包括奖励制度和减税。比如,如果企业可以开拓国内市场,就给予税收优惠。同时,加大对教育和民生的投资,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