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手机电视商业化举步维艰。韩国、日本和美国的发展经验,能为中国手机电视的未来提供借鉴。
手机电视进入第三代
最初的手机电视是基于移动通讯网的类流媒体业务。图像速度很低,属于窄带无线技术。第二代手机电视基于广播电视网。使用单独的广播频宽,只有下行通道。内容源自卫星或地面无线发射塔,或两者结合。目前商业化的有韩国的T-DMB和S-DMB, 日本的ISDB-T,和欧洲的DVB-H.广电的CMMB属试验阶段。接收终端置于手机中,原理上可以在任何手携设备如MP4播放器,或单独的接收器播放。收费固定或者免费,免费电视以广告支持,因没有上行通道,用户认证收费困难。日本的ISDB-T和广电CMMB目前都是免费。
最新一代的手机电视融合了移动通讯网和广播电视网,能同时使用广播和移动电话频宽,双向行道,既可视广播节目,也可视单播和区域播的个性化节目和广告。比如美国高通的MediaFlow 和中移动的TD-MBMS,处于实验阶段,有待技术成熟。MediaFlow使用频宽还没有完全清理,用户不多。
尽管中国手机电视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但市场不容乐观。至2007年底共有100万人开通了手机视讯业务。2007年中国联通手机电视市场调查发现,90%的用户手机电视月消费额在30元以下。
手机电视的标准之争
中国新一代手机电视标准林立,包括广电的CMMB, 中移动的TD-MBMS,北京新岸线的T-MMB,华为的CMB, 凌讯科技的DMB-TH, 中国标准化协会的CDMB.目前来看走在前面的是CMMB,TD-MBMS和T-MMB.2008年奥运会期间中移动同时开通CMMB和TD-MBMS试运行。
TD-MBMS作为TD-SCDMA的核心业务,中移动在力推T网时不会放弃,可能比照美国最大移动营运商Verizon同时提供两项手机电视业务(基于移动网络流媒体技术的VCast手机电视和广播性质的MediaFlow),遵循两种商业模式。
移动网的TD-MBMS可视作“手机视讯”的3G版,除广播电视外,将来还可以提供点播、资讯、电视销售等增值业务,目标高端客户,同时可推互动和地区广告业务。
基于广播网的手机电视标准之争目前集中在CMMB和T-MMB之间。CMMB在技术成熟度上领先,商业化的时间比T-MMB早,并有广电支持。C劣势在于缺乏客户认证收费平台,完全依靠广告收入支撑,发展可持续性有待考验。除TD芯片支持之外,中移动最大的GSM顾客群没有支持CMMB的手机。室内覆盖率很差,基本上在室外才能观看。T-MMB的优势在于广播和互动点播同时支持,有发展后续增值业务潜力。广播部分基于DVB-H,与国际标准兼容,国内部分地区已开通DVB-H试验,只需对这些系统设备进行软件升级,成本可能会有优势。
如何借鉴日韩美?
韩国是最早推出手机电视服务的国家,目前韩国有820万DMB用户,美国有800万MobiTV和MediaFlow用户,日本有2000万ISDB-T用户。免费的广播手机电视发展迅速。日本ISDB-T同时能解决家用数字电视、数字音讯广播、车用数字电视,今后在日本销售的手机都必须支持ISDB-T.
美国MobiTV统计显示,广播内容和点播内容的收看时间大致各占50%.这说明大众化的广播电视和个性化的单播电视都有市场。常使用手机电视者通常移动电话月费是平均月费的一倍,但不一定是高端消费者。比如美国数据显示使用最多的是limo司机,中移动调查也发现是近海渔民。
手机电视的发展呈两极化发展趋势。日本韩国模式的广播型手机电视,手机芯片中植入单独广播电视接收模块,边际成本在20美元以下,广播和通讯功能融合容易。没有后续增值业务,服务免费,完全靠广告支持。要求客户发展迅速,依靠广告增长收回资金投入。
美国MediaFlow模式,广播和双向通讯相结合,由移动营运商主导。此模式涉及和移动运营商软件融合,工程复杂,手机入网需要认证,成本相对高。但根本上符合手机电视区别于传统电视的本质,具有个性化,移动性强,可点播下载,能够实现随时随地随人的(个性化)电视目标,支持互动广告,专区广告资讯。投资风险由广电方面转移到移动营运商方面,但后者资金雄厚。
手机电视最终可能两种标准和两种商业模式共存。普遍的大市场是免费的日本韩国模式。中国市场大,对新技术市场接收能力快,但大部分消费者对月费相当敏感。高端的小市场是收费的,由中国移动主导的美国MediaFlow模式。
手机电视价值链长,涉及到多方利益,包括手机芯片开发商、手机制造商、内容提供商、广电运营商、内容整合商和电信运营商。如何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需时日,手机电视市场形成规模时间可能会很长。
诺盛电信预计,2010年中国手机电视用户数将达到9750万户,市场规模约24亿元。但市场培育期将长达七八年,前期投资巨大,不能一哄而上。